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是
互动影像声音装置——响


声音是一种波。
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被听觉器官所感知。
生活经验里,面对群山呼喊,听到回声,我们感知远处的矗立与存在。
王维的理想辋川,更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董其昌赞誉其为:“宋画第一”。
层岩迭嶂,巍峨高耸、气势夺人,山顶丛林茂盛、浓郁饱满,山谷深处一瀑如线、飞流而下,迷蒙的雾气中,前景奔流的溪水被烘托而出,以一份悠闲宁静中和了背景山体的苍劲雄浑,整个画面清幽空灵。站立画作前,彷如莅临中国文人范宽心中的宇宙,呼唤著所有的观者。
面对这般共同的山水审美感知经验,艺术家林俊廷召唤了《溪山行旅》山水空间的隐藏维度,邀请每个观者,对山呼唤,在自己与回声中构筑了一个空谷人语、光影返照的刹那与声景,徘徊于古今、近乎似远的心理体验,耐人寻味…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世界于混沌中诞生——天地之气,凝而为山、融而为川,山水之间,万物有灵。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秀气,又进一步催生了阴阳晦冥、寒暑昼夜的万象变化。
自魏晋士人崇尚老庄玄学的天人合一始,“山水”便慢慢从原本纯粹的自然环境,升华为了融合个体生命经验与审美感知的心灵之山水、精神之山水。“山水画”也从人物画中慢慢分离,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美术题材,并藉由各种诗文歌赋的传颂,成为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意趣与精神寄托。



不论是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或是宋代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的创作与观赏之道,山水画作虽师法自然,却又高于自然,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价值,并藉由“畅游”,发挥个体想象与虚构,重新构建理想山水。



古画,印记了画家生命与自然感应的过程,范宽的心灵山水便得以纸墨为载体跨越时空与今人相遇;新媒体艺术家林俊廷,则选择以非物质化的光影笔墨与视觉书写,在写意的电子山水画中,向人们解释另一种超越感知的宇宙含义与观象体验——
山、水、鸟、兽,或是电、光、雷、雨,那些在定格画面之外的声音、温度、光影明灭与四季轮转,重新在动态的影像中构建起一种似曾相识的陌生感,在真实与虚幻间,将观者带入另一个维度的游弋与畅然。










以宋·范宽《溪山行旅图》为主体创造的数字装置艺术品(互动影响声音装置),质地包括计算机、LED屏、音响、语音识别、拾音器等。




- 加入100000+数艺之友从业者社群
&项目对接&合作相关 -
数艺网®小何|微信:shuyiwang2019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