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前奏:DO IT YOURSELF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 (SFMOMA),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NGS),新时现媒体艺术中心(CAC) 即将联合实施白南准1962年洲际项目“余波-前奏”。
Friedrich Rosenstiel, Nam June Paik sitting in TV chair, 1976; © Friedrich Rosenstiel, Köln/Cologne, Zentralarchiv für deutsche internationale Kunstmarktforschung ZADIK, Universität zu Köln1984年的新年, “录像艺术之父”白南准(NAM JUNE PAIK)的首个卫星作品《早安,奥威尔先生》(Good Morning, Mr. Orwell)在全美范围内的公共电视上播出,并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超过 2500 万的观众。通过卫星技术,白南准实现了将纽约WNET 电视台以及巴黎的蓬皮杜中心的两地联线表演以及借由德国和韩国广播公司的实况转播,尝试了声音和画面在异地同时的情况下进行实时剪接。这是白南准在卫星艺术上的首个尝试。1986年,白南准运用同样的卫星技术和创作逻辑,创作了名为《再见,吉卜林先生》(Bye Bye, Mr. Kipling)的直播节目。该节目融合了美日韩三地的文化,再次完成了一场跨文化娱乐、表演、艺术和通信技术的拼贴。到了1988年,首尔奥运会开幕前一周,白南准召集了全球十多个国家参与到卫星直播《环绕世界》(Wrap Around the World)当中,并邀请了包括大卫·鲍伊(David Bowie)、坂本龙一(Ryuichi Sakamoto)和默斯·坎宁安(Merce Cunningham)等流行音乐界和现代舞蹈的明星,通过影像图示展现文化之间的对撞。这三个卫星艺术作品形成了相互沟通的连贯文本,展现了艺术家持续的兴趣和思考。
Good Morning, Mr.Orwell,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installation' by Nam June Paik,网络图片 在1988年关于《环绕世界》的一篇采访中,白南准串联了这三个具有明显递进意义的卫星艺术装置,他认为三个作品间的首要区别在于创作对象之空间性的扩张——《早安,奥威尔先生》企图沟通的是法国和美国之间的联系,白南准将其视作对单调乏味的反乌托邦电影的嘲讽。《再见,吉卜林先生》则有意识地转向了东西方文化的对当观察,着意回应鲁德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的名言“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永远不会相遇”。而到了《环绕世界》,白南准明确地表示希望创建一个涉及整个世界的链接。从跨国界艺术共谋发展到环球艺术共谋,区域的扩张似乎预示着白南准的艺术创作不断发展,并确证着自身的全球性和开放性。© The Estate of Nam June Paik, Tate Modern事实上,早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白南准就提出了借助卫星进行跨时空演奏的设想:“在旧金山,一位钢琴家演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a Sebastian Bach) 的 C 大调前奏曲和赋格曲的左手部分;另一位钢琴演奏家在上海同时演奏右手部分。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中午12:00,使用设置为每分钟 80 次的节拍器在收音机上准确地播放这两部分。电信将使太平洋两岸的不同表演能够以技术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这个设想甚至早于1962年美国与欧洲间进行的首次卫星电视传输。正如学者伊迪丝·德克尔 (Edith Decker)指出:“这个设想的提出有些太过超前,但反映出了白南准的前瞻性和博学多识……他的早期实验不仅挑战了音乐的既定惯例,同时也拓展了我们感知时空的方式。”
当下,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远程通信的媒体效应以及世界政治生态和文化交流的趋势在全球疫情冲击下发生了深刻变革,重访并实现白南准当年的夙愿并从其中汲取历久弥新的思想力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是在这样氛围下,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将与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共同举办联网演出项目“余波-前奏:DO IT YOUSELF”。该项目将实践白南准在60年代初的超前构思——完成一场从旧金山与上海之间的线上表演。演出将以异地共时的方式进行,于2021年9月17日(旧金山)与9月18日(上海)实时同步上演。来自旧金山的钢琴演奏者周抒卉(Sophia ZHOU)与上海本地的演奏者马鹤纹(Hewen MA)将分别演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赋格曲(C大调)的左右手部分,通过网络传输实现这一虚拟空间网络中的合奏实验。新的时代背景也将丰富白南准作品自身的意义空间和哲学内涵,为我们理解全球危机中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新的视角。LEFT: Sophia (Shuhui) Zhou; photo: J Henry Fair. RIGHT: Hewen Man; photo: Shanghai Leyue Culture Development Company 乐悦文化2020年至2022年,泰特现代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共同举办白南准大型回顾个展“未来即现在(The Future is Now)”,展览传达了白南准这位“录像艺术之父”与众不同的超前意识,探讨了白南准如何使用技术创造未来愿景。该展对白南准(Nam June Paik)五十年艺术生涯中的主要作品进行了梳理,辅之以绚丽的声光效果,从罕见的早期实验到大规模沉浸式装置,共计展出200余件艺术品。此次“余波-前奏”的线上演出项目,将作为“未来即现在”的延展,以乐感方式阅读、诠释白南准的文本,尽可能地呈现白南准的创作意图,强化跨越大洋和谐同奏的艺术张力。来自旧金山、新加坡与上海的艺术机构联合举办本次线上演出项目,亦正是以全球链接的方式呼应白南准艺术想象的具体实践。白南准(1932-2006),美籍韩裔艺术家。录像艺术之父,激浪派(Fluxus)主导人物之一,历史上第一位登上国际当代艺术大师宝座的亚洲艺术家。
白南准对音乐和电信技术的兴趣有迹可循。白南准儿时就接触了20世纪西方音乐,在与古典音乐截然不同的无调性音乐(atonal music)的影响下,他生发出了对创新音乐的强烈兴趣,并在1956年前往西德专门学习。在西德期间,白南准进入了作为当代音乐重要中心的西德广播电视台(WDR)电子工作室进行创作。WDR中年轻的作曲家卡尔海因兹·斯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借助二战后磁记录技术的发展开创了电子编曲,在其影响下,白南准于1961年开始学习电子学。他不再仅仅使用连续音乐的方法,而是开始尝试在作品中使用磁带录制的声音,通过拥抱不同的声音类型拓展声音实验的可能性。拼贴也成为了白南准的作曲和后来包括录像带在内的作品之基本结构。随后,白南准转而创作“动作音乐”,通过侵略性的表演和不可预测的动作表达对传统音乐的反叛,以及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性态度。与此同时,白南准强调电信技术和新闻传播的力量,他理想的艺术家角色包含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参与,强烈的变革愿景促使白南准的艺术构想不断超越音乐领域。基于对技术发展的敏锐观察和亲身实验,白南准得以将“do-it-yourself”设想为一种以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双重结构——一方面,艺术家能够通过自己的频道向大众敞开;另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参与艺术实践及其交互过程,超越以往只能静止地对艺术品进行沉思的既定位置。白南准的设想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当代以YouTube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在其中,艺术家与观众的边界被模糊,人人都享有“do-it-yourself”的条件,即自己定义和生产艺术的条件。由此观之,白南准不仅预言了通信技术的应用前景,同时也预言了建立在技术之上的、更为包容开放的艺术环境,甚至是新的社会文化结构。白南准策划了这个前所未有的音乐会形式,这个构思本身反映了对音乐本体论、作品中的时空向量与电信技术之应用与价值的思考,尽管它没能在艺术家后来的卫星项目中得到实现,但它产生的启发性力量却一直延续至今。除此之外,白南准对跨地域、跨学科、跨文化进行艺术实践的浓厚兴趣与他的成长背景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南准出生于首尔,朝鲜战争期间随家人逃往香港,后移居日本,32岁时定居纽约,最终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去世。他先在东京大学获得了美学学士学位,后来又在慕尼黑大学学习音乐史。历史身份决定了白南准复杂多元的个体经验,也促使他用独特的、创新的艺术形式去观照发展变革中的世界。日益加速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方兴未艾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既作为构成性要素被应用于白南准的艺术作品,也作为反思的对象在白南准的艺术设想和实践中暴露自身。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是美国最大的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西海岸首家专门收藏现代艺术的博物馆,也是旧金山湾区繁荣的文化中心。SFMOMA的藏品种类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设计和媒体艺术等,馆藏有如“野兽派”画家马蒂斯(Henri Matisse),波普艺术画家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等知名艺术家的作品。SFMOMA以激情和用心分享当代艺术,相信艺术及其创造过程可以开放思想,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在线特展
2021年7月3日-10月17日
AI Delivered: The Abject
A Chronus Art Center Exhibition
July 3 - October 17, 2021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Established in 2013, Chronus Art Center (CAC) is China’s first nonprofit art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the presentation, research / creation and scholarship of media art. CAC with its exhibitions, residency-oriented fellowships, lectures and workshop programs and through its archiving and publishing initiatives, creates a multifaceted and vibrant platform for the discours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edia art in a global context. CAC is positioned to advance artistic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by critically engaging with media technologies that are transforming and reshaping contemporary experiences.
www.chronusartcenter.org
更多展览以及艺术家信息请持续关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动态.
媒体垂询:media@chronusartcenter.org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