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个问题对于年幼的我没有答案,它只是让我困惑不解,它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无数未知。

2021年9月11日至9月12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际创作实验室(SDAC Lab)扶持项目《入土为安》将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公开呈现。

导演吕雨舟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她和团队在创作《入土为安》时的经历和感受,给出了她自己对这部戏的一些思考和答案。
Q: 能介绍一下《入土为安》这部戏的主创团队,分享下团队是如何开始做这部戏的吗?
老妖精一直是一个做集体创作的团队,团队里的每个主创都可以发起项目,然后其他人会跟着发起者一起去创作。《入土为安》这个项目是我发起的,因为在做这次的集体创作之前,我一直有在做纪录剧场,我们之前的很多创作都是在公共空间做的,或者是在街头的表演,或者是我们租个大卡车,这次是我们差不多两三年之后再次重新回归到剧场。开始做《入土为安》是因为我想做一个跟我爷爷有关的戏,我爷爷临终过程是非常漫长的,脑梗和痴呆的病人他的器官衰竭没有那么快,所以他们的弥留期很长,完全依赖家人的状态也会很长,我们没有预期他到底什么时候可能突然离开,我回国后在这样的状况下想要去记录他的一些事情,关于亲人,关于家庭,关于自己。因为一般做纪录剧场的方法就是收集真实素材,所以这个戏的素材就是我们家人的录音和影像,还有我自己在爷爷临终的那几个月写的一些日记。
Q: 本次的演出跟去年11月的内部呈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上一轮的呈现比较写实,演员代入角色来表演临终者家庭的日常。因为我采集的大部分素材都是老吕周围的人,家里的每个人怎么看待他的临终和死亡,然后通过他们的话语来构建家里的空间。但关于爷爷本人的素材是很少的,这一轮排练,我最关心的是他在那段时间的一个状态,他到底在经历什么。因为我们旁观者看到他好像是慢慢意识变模糊了,甚至是在无意识地等死,但是我觉得这是一种我们的视角,也许他自己是在经历一些什么的,只是我们不知道。因为当我看着爷爷的时候,我有时候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在另一个维度另一个世界,不管是有意识地还是无意识地,但他肯定不在我们的物理世界里。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后半部分想要讨论的核心。
对于长期照顾生病的人来说,到最后都是一种很漫长很煎熬的体验,因此也往往会投射一种悲观的态度,而且因为觉得病人已经无意识了,会有点麻木,也不会再去关注他的表达。我觉得这是很真实的,也是很沉重的。那我可能不想这个作品只是陷在这种无解的沉重里。我尝试用一种更抽离或者说更好奇的方式去看待爷爷。基于非常有限的实录素材,比如影像里爷爷的习惯性小动作和他碎片化的胡言乱语,我去想象、去构建另外一种可能性,也就是他自己正在经历一段非常重要的旅程,一些我们没有办法触及的东西。所以这个版本里会有更多从他的视角出发的一些模仿和想象。虽然说是纪录剧场,但也不止于还原现实,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就用想象去完成,我觉得这也是剧场最宝贵的地方。
Q: 整场戏的布景是较简单朴素的舞美元素构成的,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元素吗?
舞台元素主要是一把轮椅和一些极简的生活用品,轮椅代表临终者爷爷,周围的人通过行动在扮演他的家人。第二部分我还会通过爷爷的动作, 尝试去分解,用他的小动作去构建他意识里的空间世界。我觉得用非常朴素的舞美元素,一方面是“贫穷剧场”或者说“纪录剧场”惯性的做法,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在强调“构建”这件事情。我、我们在舞台上试图构建一种日常,用简单重复的动作,我、我们和这个日常的关系是什么呢?当一群年轻的表演者在重复这些动作的时候,他们的身体状态显然达不到日复一日在切身照顾的家人的身体状态,更像是在学习这些动作,尝试去理解、或者说提前预习。这种“构建”带来的距离感可能也会丰富观众阅读舞台表演的体验。
Q: 之前的方案里还提到了关于“永生”的话题和“面具”的使用,具体可以和我们说说吗?
是的。其实我们去做了很多研究,国内西南地区的傩戏、印尼爪哇的面具舞蹈和皮影戏,很多带面具的仪式和舞蹈一般都是演给祖先看的,最早是在丧葬文化里面出现的,它体现了农耕文化里通过祖先崇拜实现的“永生”。那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包括意识上传、大脑冷冻等技术的研发,正在指向另外一种超越生物性的“永生”,而“尸体降解”技术、“生态丧葬”的发展,又再指向另外一种永生,人回归大自然。很多时候,我觉得“死亡”和“永生”是一对姐妹花,我们因为惧怕死亡,而不断否定死亡,追求永生,那我们到底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永生呢。这也是我非常关注的、觉得非常值得讨论的延展话题。但在这个版本里,我觉得我们前面关于“临终”的部分还没有很好的完成,想先把它表达清楚。如果说这个戏继续发展,可能会涉及永生和面具演绎的部分,而且我也希望把观众也加进来一起感受。
Q: "凝视临终者的肖像”系列工作坊和《入土为安》这部戏存在的联结可以谈谈吗?
工作坊叫凝视临终者的肖像,最早是在我去做临终关怀的时候,跟那里的志愿者一起做的,在那个过程中,面对面叙述,他人转述,输出画像,到最后大家戴上自己画的面具,去回忆和进入一个意识状态。我也是在那个过程中慢慢走进临终者,最后好像得到更多的是跟自己的一种和解,我能够面对心中一个无法打开的结。我觉得工作坊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谈论死亡,然后用另外一种身体或者非语言的方式去接近死亡,但其实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我们很少去拨开它或者去去讨论里面的东西,但是就像参与这个工作坊,做这个纪录剧场一样,我觉得在过程中你会去行动,比如说我基本上是爷爷去世以后才开始去拼凑各种关于他的经历,我主动做一个东西,更多在拼凑的是一些自我安慰。
Q: 通过《入土为安》这部作品你希望传达给观众什么?
首先死亡是可以被直面的,临终跟死亡又不太一样,临终会面临很多问题,因为我们家可能是在最后一两个月才开始讨论,但那个时候我爷爷已经完全没有意识了,他也没有办法对他自己什么时候要死亡做任何的选择,但是如果现在做临终关怀的话,很多人会在他们有意识的时候完成这个工作,比如说在什么样情况下不要再抢救我,让他有相对来说有选择权。整个调性我会尽量不想过分的沉重或痛苦,因为透过这个纪录剧场也让我看到了很多关于我家庭的回忆,这其实也是美好的感觉。还有就是关于老人,这也是我们在戏里想要暗示的,老去的人的价值就消失了吗?不同的地方好像有不同的信仰,我觉得这其实也是我们文化的一种构建。

《入土为安》(Rest in peace, Papa.) 是一个私密的、纪录剧场项目。它源于我在注视爷爷走向死亡的漫长过程中感到的极度不安,在真实家庭录音、影像素材、和日记的基础上,通过回溯与再想象,试图完整一种不同于表层现实的、更饱满的内心叙事。在死亡课题面前,这群年轻的表演者显得格外懵懂天真,她们一板一眼地操练着一系列日常行动,在重复、扮演和情不自禁的戏耍中形成散文式的拼贴、互文、意象与变奏。“一个被囚困在自己尚未腐朽的身体里的人,却对痛苦也不自知了”;“现在的人啊,就是死不掉个死”;“哈?这时候你还问我爱是什么”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反复凝视着这个垂垂老矣的临终者,一个“活生生的隐喻空间”,在深刻的代际隔阂中、沉默的家庭格局中、以及飞速进程的当代社会中,它如何存在着?

—— 你知道你的父亲多重吗?
—— “我爸爸年轻的时候跟我差不多重,但是现在估计在一百五六。”
—— 你觉得照顾长期患病的老人,最烦的一件事是什么?最快乐的一件事呢?
—— “我觉得有时候照顾的一方会因为照料周期太长,而忘了他曾经是一个完整的人。”/“面临一个巨大困难的时候,一群人以家庭为单位结合在一起,常年努力面对一个问题。”
在《入土为安》里我们看到的也许不止是死亡,还会有很多需要自我解答的问题,也会看到很多不同自我和解的方式。
你给你的家里人洗过脚吗?
你有什么清洁黏糊糊的口水的小妙招吗?
如果要给你们家选一首主题曲,你选什么?
……
主 创 团 队

老妖精是一个不断演化的集体创作共同体 (ensemble) ,基于上海,使用当代实验剧场为创作媒介,穿梭于美术馆、艺术节、日常场景与公共空间,寻找比传统戏剧舞台更独特的现场。过往作品包括:《孕》和《如鱼得水》(明当代美术馆制作,乌镇国际戏剧节邀约,2018)、《每周一挠》系列(公共空间介入,2018)、《此地吴人》《甄文花的公交梦》(声音城市漫游系列,2019-)、《阿娜塔》(变装秀+大篷车巡演,2019-)、《谋杀一个石榴》(观众参与式演出,2019)、《织女计划》(人机交互实验,2020)、《未来节日:端午游龙会》(青山村委约驻地,2020-)、《张献.exe》(OCAT文献展委约线上长时表演,2020)、《Hi! Hi! Hi!》(PSA文献展委约互动式演出,2020)等。
吕雨舟
老妖精创始成员。长期实践集体创作和纪录剧场,希冀通过剧场行为启发个人探索、社群营造、社会纪录等潜移默化的改变。常在工作中使用“真实素材”(口述、纪实影像、流文本等)与”文学隐喻“杂糅,构建另类叙事。纪录剧场作品包括:《你从哪里来到瓦尔登湖?》(2015-18),《静》(2016),“Witness”(2017),《如鱼得水》(2018)等。
林翠西
当代剧场创作者、导演与表演者现居上海,老妖精ensemble创始人之一。关注性别经验、人与科技等社会命题,长期实践跨学科式的集体创作。作品包括:《织女计划》、《Annata, not a real drag show》、《sheng女之家》、《孕》等。
一娃
剧场及表演艺术实践者,以导演、表演、 构作、制作等不同身份,在剧场内外摸索、提问、创造生活。探索方向包括亲密关系中的困境,个体或群体的性与性别身份表达,集体记忆的产生与消逝。近期作品包括舞台剧《金⻥》,公交⻋上的城市剧场《BUS BU BU BUS》,美术馆表演作品《岛屿酒吧》等。
徐锐
自由职业的剧场创作者。毕业于英国皇家中央演讲戏剧学院高级剧场实践专业,专注于编作方式的剧场创作,过往作品包括《简AI》、《鱼什么好了》、《谁的哈姆雷特》、《宇航员电池》等,上演于上海、北京、台北、伦敦等地。
唐晨
自由舞者
小白能
音乐人。BurgerSuicideClub成员,“银勺”主理人。2015年以“小白能”为代号开始其声音计划至今,创作以声音为主要媒介,同时涉及文字、装置和行为表演。
肖美玥
自由打工人,新晋VJ。作品涵盖了影像、平面与肢体的现场。
《入土为安》
报名方式
普通观众20元/人/场
上话有效会员288积分兑换一个名额
*每场每位会员限兑换4个名额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报名

创作资助:SDACLab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国际创作实验室 | 创作团队:老妖精ensemble | 概念/导演:吕雨舟 | 制作人:黄佳代 | 集体创作:林翠西,徐锐,一娃,唐晨 | 声音:小白能 | 影像:肖美玥 | 舞台监督:王飞 | 灯光设计:李阳扬 | 宣传经理:王如怡 | 项目助理:贺含莼 | 海报创意:林翠西 | 插画创意:一娃
时间:2021年9月11日20:00 / 9月12日14:30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
*建议年龄6岁以上观众观看
*演出信息及演员阵容以演出当天剧场公示为准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