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aM 展览丨“不准停电” 现已开展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
当自然界中的闪电在18世纪中期被捕捉与引导,电即由自然的神秘能量转化为可操控的真实存在。尔后,电作为人类生活与发展的必需工具,其边界被不断拓宽与演进。「不准停电|Do Not Black Out」以“电”作为索引,引入自然、人类与科技之间层层递进且相互交织的现实性问题。
科技艺术大展「不准停电|Do Not Black Out」于 2021 年9月4日落地 McaM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并正式对公众开放。此次展览是新型艺术机构「雷电所」成立以来筹办的首次大型展览。面对技术的迭代与艺术生态的转变,「雷电所」希望在现实与社会语境中思考科技,为跨学科的艺术实践,提供孵化、展示和传播的平台。
为发掘和扶持具有跨学科实践能力的青年艺术家个人及团体,「雷电所」策划筹备了“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2021年3月,扶持计划开启了第一季13座城市、27所院校的路演活动,并于5月征集了400余件作品。这是一次关于艺术教育的社会考察,也使我们更真实了解各个院校、科系的教育诉求。伴随着海选、驻地等系列事件的开展,晋级的20件作品经过不断打磨与推进,历时4个月后,最终将以崭新的姿态进入「不准停电|Do Not Black Out」。除此之外,展览还邀请了十余位新媒体与跨学科艺术家进行创作,也为 NFT作品打造了特别单元,以回应当下的科技艺术实践。

当我们讨论科技的时候,其起始之点皆是源于大自然的产物、反应和动向。面对无形的风,湖畔媒体实验室诗意化地将上海之风通过计算机编程转译为多彩的光影运动。刘晓丹和霍书婳所在的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则将疫情时期武汉的风速、风向及空气质量转化为驱动机械的数据。

©️刘晓丹、霍书婳、低科技艺术实验室|《未知时空的光泽》,2021年
而面对有形的物质,曹舒怡通过机器学习将生物与矿石的数据重新赋予了生命,制造了流动的、参数化的新物质。刘佳玉则运用了3D投影技术并置了水流与山体的虚实,加之“镜屋”空间延伸,观众沉静于自然的无限之中。

人类感受自然,并在其中得到启示——“自然”是被人为定义的。龙盼带着问题意识进入被污染的田野,将深藏在植物体内的铜提炼成了一颗诗意的风铃。

同样以生态学视角,武子杨则以数字图像,构建并转换了实验室环境中的“自然”,置身于虚拟体验的观众,忘记现实的同时被现实所控制。如何定义未来的自然之所?

在左暘的《新物演化》中,你可以看到一个具有复合属性的无机生命体群落,机械结构通过吸收可控光源以达成”光合作用",并主动感知着人类的靠近。此外,刘奕雯与管博扬共同创造的拟态人造物亦是被赋予了生命体征,它们可以呼吸、颤动、发出鸣响。




当然,若回到人类自身的主体,我们看到另一条关于科技的脉络,它一方面连接着个体的肉身经验,另一方面与社会现实相通。
鲁大东和马明的现场合作及互动作品,实验了将书法的身体性与动态捕捉技术相结合。而另一种不可见的运动,或许来自于大脑,随着现代科学对人脑的破译,思想来自大脑这一叙事被广泛接受。张瀚铎制作了一件基于“脑机界面”技术的互动装置,观众独自走进幽暗的空间,与自身的电波信号所生成的影像与声音进行实时互动。
面对科技的社会性问题,计算编委会小组通过纺织机工作时生产的数据讨论了知识生产、织物与身体、纺织工业中的性别属性等议题。而任佳瑄、黄星泰、吴怡颖和程瑜则将注意力集中于日常,通过眼动仪捕捉观众的目光,揭示了“凝视行为”背后的权利问题。

©️任佳瑄、黄星泰、吴怡颖、程瑜|《第二性凝视》,2021年
而更具公共性的话题在陈子健、杨金荷、罗琬烨、陈诺、蒋博琴的虚拟游戏中被展开——基于“海豚湾”事件多种视角的呈现,引起观众的思考。李佳宝和武老白的协作,更是通过遗留的数据资料以达成"未完成的告别",使逝去的生命如沙粒般聚集又消散,互动过程使其更具肃穆之感。通过3D扫描及数字建模,KANES、ANYANG和3ASIC 对城市空间进行了重新构建,以探讨山寨景观的社会议题。

©️KANES、ANYANG、3ASIC|《Simulacra+》,2020年
科技的社会性议题背后,是关于控制论与大数据的监视。吕艺杰将老式课桌改造为布满星系图谱的台球桌,看似轻松的游戏,却玩笑般地将观众带入了上帝视角。
在数据的图像化处理上,黄天的《星球日记》通过铺面而来的图像,使观众置身于晕眩之中,感受被信息控制的局促之境。何诚昊的“微博之眼”则克制而理性,他将微博评论的数据可视化为一个天幕瞳孔,审视着每一位前来的观众。

以此作为隐喻,李启菁通过一场机械的行为艺术展示了一个权力阶层的制度系统——头发机器人每隔10分钟被召唤,并被梳头机强行梳理毛发。艺术家团体八宝周的同名作品《八宝周》以线索搜集游戏方式,映射信息茧房对大众生活的渗透,于此同时,八宝周亦成为一种虚拟人格。



机器的肉身性与人的行为关系万千,人造机体在某种程度上即作为肉身感知维度的延伸,也成为了反观自我身体的映像。苏永健和刘大珩的《肉身映像》正式对于这一问题的的回应,他们试图唤醒物性的身体和肉身的体验。而相反,吴元安与杨思韬则巧妙地运用激光机器和音效,营造了⼀个沉浸式的迷幻视听场,侵入到观众的感知。

谭淦泉则是通过自我监控,将个人的隐私数据转化为机械的驱动力,成为一场肉身的替代性表演。同时,张海超、李琨和胡滔的《HELLO WAVE_UPDATE FOR NEW WORLD》更是使观众可以肉眼看到信息从被采集,到上传,再到输出,甚而自身也融为了机器的一部分。


©️张海超、李琨、胡滔|《HELLO WAVE_UPDATE FOR NEW WORLD》,2020-2021年
机器有其自身的语言。郭耀先将摩斯电码的符号和组织逻辑重新建构于机器的编制结构中,且不断生成新的“语义”。郭锐文则长期通过编程语言来生成图像,以拓展图像语言的边界,配合了中庭的巨型斜幕,压迫感带给观众进出情境之中的体验。另一个角度,数码介质以像素作为自身的最小单位,李汉威在其作品《宇宙图像总复习圣地在亚投行》中构建了一个投资非主流像素的机构,并模拟了其运作逻辑,以此反讽现实的主流图像和精英文化。
©️李汉威|《宇宙图像总复习圣地在亚投行》,2021年


利用了明当代场馆的在地特性,通往展厅二楼的阶梯也是一个连接虚拟"虚拟世界"的端口。关怀家互助网络制作的线上/线下游戏《流动相依》通过声感系统,配合着两侧的LED滚动广告将观众带入线上游戏空间,使得展览在另一维度得到延伸。此作品作为入口,紧随其后的就是NFT的互动展区。
©️佘璐芸|《当代艺术驱动器》(AR版本),2021
这一区域由数块屏幕错落拼接于空间之中,其中,余雪纯以数字首饰;陈抱阳以增强现实版的想象力神话;宋婷以机器学习结合观众位置坐标系而生成的花朵图像;刘嘉颖以石币的记账方式;佘璐芸以当代艺术中的阐释关键词句;李洋以不断生产的梦境精灵共同回应了NFT这一目前备受瞩目的新媒介。

©️李洋画梦|《华东地区对话生成灵性体》,2021年
每件作品皆从不同角度探索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和连接,置身其中,感官互联。通过观众的肢体触发或与艺术家的对话,随即生成的拟像投射于屏幕之间。“不准停电”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也是物质对于人类的指令,更是象征着青年对于自身意志的坚定与确认,自然、人类、机器的能量汇聚。八宝周、陈子健+杨金荷+罗琬烨+陈诺+蒋博琴、郭耀先、何诚昊+陈嘉梓、湖畔媒体实验室、黄天、计算编委会、李启菁、刘晓丹+霍书婳+低科技实验室、刘奕雯+管博扬、龙盼、吕艺杰、任佳瑄+黄星泰+吴怡颖+程瑜、苏永健+刘大珩、谭淦泉、吴元安+杨思韬、关怀家互助网络、余雪纯、张瀚铎、左暘曹舒怡、陈抱阳、郭锐文、KANES+ANYANG+3ASIC、李汉威、李洋、刘嘉颖、刘佳玉、马明+鲁大东、佘璐芸、宋婷、武老白+李佳宝、武子杨、张海超+李琨+胡滔“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致力于发掘和扶持具有跨学科实践能力的青年艺术家个人及团体。当艺术的边界被数字媒介、科技、游戏等种种新经验所敲开,艺术家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和可能性。
“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秉承公开公正的评审原则,注重作品的实验性和可持续性。伴随一系列持续性事件的开展,切实地为即将或刚刚离开校园的青年创意工作者留出实践的田地。▌关于「雷电所」
「雷电所」(Raiden INST)成⽴于2020年。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探索艺术、科技、⾃然的边界,以及技术与⼈类认识和感官的内在联系;同时,致⼒于实践⽩盒⼦之外的展示可能性,以策展⼈、艺术家等身份存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合作性。

McaM 新展预告丨不准停电 Do Not Black Out

McaM 公告丨“不准停电”延期开展通知
不准停电 Do Not Black Out
展期:2021年9月4日-2021年10月17日
地点: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明当代美术馆
策展团队:雷电所
指导单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
首席赞助: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明园集团
主办方:雷电所
协办方: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承办方:上海要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票价:60元
*1.2米以下儿童、残障人士、现役军人免票
实名制参观及健康码:入馆前,观众须出示展览预约码、本人身份证/护照等有效证件原件,同时须提供本人实时“随申码”、“行程码”,显示绿色方可入馆。测量体温:入馆前,观众须接受体温测量,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促等症状者,谢绝入馆。防止人员密集:入馆观众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5米以上距离,工作人员将加强馆内巡查,发现有观众密集的情况,会及时劝导疏散,严控人员聚集。限流措施:建议观众参观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以免造成封闭场所人员聚集;工作人员将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安排观众错时、分批入馆。未成年参观须知:未满12岁的未成年需全程由预约成功的成年人陪同参观,并负责其安全。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