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 NOT JUST A LABEL

利维坦按:




孔夫子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有耻——来自内在自我的约束,是人类后天依据不同社会文化习俗与规范造就的,只不过,羞耻感因人、因文化而异,公众场所裸体对于原始部落的人而言并不会对此感到羞愧难当。


当然,不论“耻感文化”还是“罪感文化”,也都是社会教化灌输的产物,对于维护族群乃至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由于是外在的评判标准(以受人赞许为荣 , 以人人排斥为自己的羞耻),使得羞耻这种心理反应,似乎并不能通过简单的忏悔而得到解脱。



我们有一个新号可关注:
利维坦行星
Leviathan-2018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当我们违背所信奉的社会规范时,不仅会倍感羞耻、丢脸、社死与惭愧,还会无法直视别人的双眼。我们恨不得立刻钻进地缝,消失得无影无踪。

羞耻感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内心,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而负罪感则伴随我们应担责的具体行为而生,令我们更关注他人的感受。

较男性而言,女性的羞耻感来得更快;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羞耻感更强。因此,女性和青少年更容易被随之产生的负面因素影响,陷入低自尊与抑郁的境地。


我们都羞耻过。或许因为念错了常见的字被嘲讽,或许因为穿了不合适的泳衣被取笑,又或者撒谎时,被心爱的人当场识破。在别人评判的目光下,我们仿佛失去了避风港,羞耻感更是把内心搅得天翻地覆。我们觉得自己很渺小,很糟糕,恨不得立即消失。尽管羞耻感普遍存在,但它对人们心理健康与行为的影响却不那么直观。对此,研究人员已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 Eduardo Rubio/Wellcome Collection



有害于健康


柏林自由大学的哲学家希尔格·兰德维尔(Hilge Landweer)认为,只有具备某些特定条件,人们才会感到羞耻。首先,这个人必须意识到自己已经违反了社会规范。其次,这条规范是可取的、有约束力的,只有这样,逾矩之人才会感到不舒服。只需想想别人对自己评头论足的样子(不需要他们在场),他/她便会羞愧万分。


有些人的脑海常常会有这样的画面:爸爸或妈妈正在质问自己“你好意思吗?”事实上,我们可能会把这种训诫完全内化,以致于童年时期被父母施加的规范和期望,仍会影响成年后的我们。


乔治梅森大学的琼·坦尼(June Tangney)已研究羞耻感数十年。在与休斯顿大学的朗达·L·迪林(Ronda L. Dearing)及其他研究者合作的过程中,她发现有羞耻倾向(shame-proneness)的人往往也是低自尊者(这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自尊心可能会保护我们,令我们不至于羞耻过度)


坦尼和迪林等研究人员发现,羞耻倾向还会提升人们患上其他心理疾病的风险。在某大型心理分析项目中,研究人员开展了108项研究,调查了2.2万多名受试者,研究结果显示,羞耻倾向与抑郁症有明显的联系。

(www.routledge.com/Shame-and-Guilt/Tangney-Dearing/p/book/9781572309876)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06346/)


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当时在多伦多大学的塞拉·德鲁贝伊斯(Sera De Rubeis)和安大略省女王大学的汤姆·霍雷斯坦(Tom Hollenstein)专门研究了羞耻倾向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象约有140名,年龄在11至16岁间,研究结果显示,羞耻倾向越强,青少年越可能患上抑郁症。2010年,贝勒大学的托马斯·A·费格斯(Thomas A. Fergus)及其同事表示,羞耻倾向似乎也会令人患上社恐、广泛性焦虑障碍等焦虑症。

(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1886908004455)



性别与年龄差异


2010年,伯尔尼大学乌利齐·奥尔特(Ulrich Orth)领导的心理学家小组对羞耻感进行了研究,调查对象是2600多名13至89岁的志愿者(多数人住在美国)。他们发现,除了性别以外,年龄似乎也会影响羞耻感的强度:青少年最容易感到羞耻;对中年人而言,约在50岁前,羞耻感会随年纪增长而逐渐减弱;而步入老年后,羞耻感会再度增强。

(pubmed.ncbi.nlm.nih.gov/21114354/)


研究者认为,这种变化模式与人格发展有关。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身份建设尚未完成;此外,人们还希望他们务必遵循定义其社会地位的各种规范。由于不确定该如何处理这些外界施加的期望,他们可能会因此更容易羞愧。相比之下,中年人的性格或多或少已经成型,规范对他们的影响较小。但步入老年后,由于担心身体机能衰退、容颜尽失,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再度增强。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 Journey Of Young Women



负罪感与羞耻感:相关但不相同


据推测,人类之所以有羞耻感,是因为它赋予了人类祖先某种进化优势。譬如,羞耻感可以鼓励人们遵守社会规范,赢得他人好感,进而在潜移默化间,为整个群体谋求福祉。


但坦尼等人认为,羞耻感会减弱人们按社会建构模式行事的倾向;而羞耻感的表亲——负罪感,则会促使人们适应社会。人们常常将它们混为一谈,但二者却并不相同。


和羞耻感产生的条件一样,当我们违反了道德、伦理或宗教规范并为之自责时,就会产生负罪感。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感到羞耻时,会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
(我做了很糟糕的事!);而感到内疚时,则会用消极的眼光看待某一行为(我做了很糟糕的事!)。我们之所以有负罪感是因为我们的行为影响了别人,我们认为自己必须担起责任。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 Scientific American


坦尼及其合著者在2005年的某篇论文中解释得很到位:“容易感到羞耻的人,如果在一夜豪饮后,因上班迟到而被训斥,他可能会这样想:‘我真失败,我就是没办法振作起来’;而有负罪感的人则更可能认为:‘迟到真不好,我给同事添麻烦了’。羞耻感会令人痛苦、衰弱,会影响核心自我意识,甚至会让人陷入负面影响的循环......相比之下,负罪感虽然也很痛苦,但不太会让人丧失能力,相反,它甚至可能会激励个体以积极的方式去弥补或改变。”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06346/)


此外,负罪感是有同情心的标志,这一特征对换位思考、施行利他行为及建立亲密关系而言很重要。事实上,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去了痛苦或伤害,我们才会有负罪感。无法共情的人不会有负罪感,一般而言,小孩子往往如此。负罪感不仅会阻止我们伤害他人,还会鼓励我们为了共同利益建立联系。


当我们内疚时,会将目光转向外界,寻求弥补伤害的策略。当我们感到羞耻时,则会将注意力转向内部,重点关注内心翻涌的情绪,较少关注周围发生的事。


2015年的一项研究明确地将负罪感与同理心联系在了一起。当时在墨尔本拉筹伯大学工作的马特·特里比(Matt Treeby)和同事们先是调查了测试对象对羞耻和内疚的倾向程度。随后,他们还让363名参与者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并据此判断此人是生气、悲伤、快乐、害怕、厌恶还是感到羞耻。事实证明,容易有负罪感的人观察得更准确:他们比容易羞耻的人更能识别他人的情绪。

(pubmed.ncbi.nlm.nih.gov/26264817/)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负罪感和羞耻感常常相伴而生。由于实际的行为与遵循的标准不符,负罪感往往会令许多人感到羞耻。实施不端行为的意图越强烈,在场的人越多越重要,负罪感和羞耻感之间的联系就越强。如果被我们伤害的人排斥或斥责我们,羞耻感也会增强。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 dePepi



无法摆脱的原罪


在《圣经》中,赤身裸体是羞耻的根源。创世记第二章第二十五节曾提及亚当和夏娃:“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觉羞耻。”当他们违背上帝的命令,吃了禁果后,情况就改变了。从此以后,他们面对彼此时不禁羞耻万分:“他们二人的眼睛明亮了,才知道自己赤身露体;于是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了裙子。”


《圣经》对裸体可耻的解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规范与习俗,这些规范和习俗会决定人们对待身体与性的方式。尽管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对是否、如何、在何地及在何人面前可以赤裸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当我们违背准则时,仍会感到羞耻。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 Imgur


摆脱负罪感往往比克服羞耻感更容易,其部分原因在于,人类社会提供了很多赎罪的方法,譬如道歉、支付罚款和服刑。忏悔等宗教仪式也可以让人们减轻负罪感。羞耻感更顽固的原因在于:同接受自己相比,为自己的过错道歉更容易一些。


有些负罪感会像羞耻感一样具有破坏性,如“无具体对象的”负罪感(与特定事件无关),及因无能为力而产生的负罪感。但总体而言,羞耻感的破坏性往往更强。因此,若父母、教师、法官等人想鼓励他人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最好不要因其违反规则而大肆羞辱,相反,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别人,进而必须采取措施,弥补过失。



文/Annette Kämmerer

译/antusen

校对/boomchacha

原文/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the-scientific-underpinnings-and-impacts-of-shame/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antusen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往期文章: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投稿邮箱:wumiaotrends@163.com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西文学术书1元起拍,点击阅读原文入场


羞耻的基础科学原理及影响 羞耻 基础 科学 原理 利维坦 孔夫子 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道之以德 人类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