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来到美术馆 No.77
诗人:方商羊
策划:王寅
主持:胡桑
时间:2021年09月12日 14:30-16:30
参与方式:
为有效防范疫情传播,本活动仅设线上直播
诗歌来到美术馆第七十七期诗人方商羊从小痴迷于文学艺术,自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读时开始用英语写作。对于他来说,阅读仿佛被嵌入了一份他者的灵魂碎片,艺术是其近乎窒息的成长经历中唯一的呼吸之地和一种可供选择的现实,这种兴趣也形成了其早期感知世界的意识,不仅改变着诗人,也在击碎内心后又重新缝合在一起。而早期对写作的痴迷甚至影响到了其在日常中的言辞和举动。在方商羊看来,“天才”是对某种事物有着执着与痴迷的人。不一定有使命,但要有使命感。而诗人是“越界者”,如同被阿波罗抽骨剥皮的马绪阿斯,其悬挂的肉身也成为了一面低吟的旗帜。

对您来说诗歌意味着什么?
您如何看待诗歌写作在今天的价值?
我想引用一句辛波斯卡的诗来回答,“我不懂,不懂/又紧抓着它不放/仿佛抓住了救命的栏杆。”于我而言,诗歌就是这栏杆,抓住它确认了我存在,也确认了我和世界的联系。关于价值,我依然认为诗歌是人类最深层的表述和交流方式,尽管它使用语言,却在语言之外。诗歌是表达之外的表达,感受之外的感受,能将已逝或将来的遥远灵魂紧密联结。
您是基于什么机缘开始写作诗歌的?
童年生活及年少经历
对您的诗歌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我爷爷喜欢读诗写诗,我还不太能识字时便随着他背诗。那时虽不能理解其中含义,但仅仅是音节,节奏,韵律的碰撞便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迹。我父亲博学多才,常常带我四处游历,信口拈来诗句和地方历史。我从前是个孤独的孩子,家里有很多书,书房就是我的一隅天堂。后来发生了一些变故,可能是渴望逃离,越发痴迷于文学艺术。学习艺术史,逛博物馆,收集古典唱片,听音乐会,这也是我作品中引喻较多的一个原因。我总是尝试超越文学领域,探索思想、情感和形式是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态中的表现,进而反思语言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大学时期,我遇到了第一位诗歌导师布里吉特·贝根·凯莉(Brigit Pegeen Kelly),她拯救了我。那时我的英语奇差无比,我甚至不是她的学生——工程学院的我常常跑到她英语文学系办公室里交流学习。她对我格外用心,指点鼓励我。也是从那时,我开始用英语写作。最开始也是读不懂英文诗,但我会朗诵给自己听,听它延绵的节奏音韵,训练我的耳朵,这让我回想起最初接触中文古诗的时候。从我早期的诗歌经验来看,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声音总是先于意义,神秘先于理解。所以,即使我现在写作,韵律总是先发生在身体里,而后才是文字涌入思绪。
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与环境科学系实验室(2016年)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诗人,
您怎么看待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大学那会儿我还在上结构工程课,学习理论应用力学,钢筋的受力分析。一行诗也是如此。它能承载多少个名词的重量,多少音节,动词的冲力会怎么影响它的速度,而如铆钉的介词,带着微妙的逻辑和空洞又将怎么拧拉诗行的指向……。那时我连平时说话都会推敲,用抑扬或是扬抑的格律。其实每个人性格上的特征也会成为写作上的优势或弱点,形成独特的音色。但作家需要超越己身,扩大感受的疆域,提升自我的灵魂。写作是自我改变的过程。今年五月份我经过波士顿,在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家里喝茶,我抱怨因为刚刚完成一本书,尝试写的新作常常被旧作的阴影笼罩,不断重复疲态的自我。她于是引用里尔克《阿波罗残像》的结尾对我说,“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
作为英语诗歌界崭露头角的新星、
您如何看待自己的读者群体?
因为我用英语写作,大部分读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但我希望我的作品能跨过文化语言的限制,被更多不同背景的人读到——因为我通过阅读才明白,自己并不孤单,原来还有这么多近似或不同的人们,有着近似或不同的经历和感受。如果孤独是一张大饼,那是我们所有人分着吃的。每一本书就如一束光,被照耀的人会因此改变。一如我少年时期因阅读一些作品被改变,拯救,或诅咒。
由露易丝·格丽克编辑修改的方商羊书稿(2021年)
您如何看待自己
“一位杰出的诗歌天才”的身份?
有哪些想和年轻创作者分享的?
对年轻创作者的分享嘛,我其实也是年轻创作者,哈哈哈哈。因此我也时时警醒自己,虽与世事刃靡,道阻且长,但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保持灵魂的锐力,和探究与质疑的思辨能力,不让你的肌肤习惯它所存在的空气。学会谦卑,学会拥有“消极感受力”(negative capability),拥抱未知与神秘,不要当诗歌的主人,而要成为它的侍从,让语言和感受的未知引导你。学会去聆听,而非只是诉说——如同优秀的音乐家最重要的是耳朵,而非喉头。让你的作品大于或超越自己,去追逐它的脚步,而非小于或局限于自己。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您如何看待诗歌与艺术及人类世界的关系?
至于和人类世界的关系,我不敢妄言。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几乎大多文学甚至思想迭代都是由诗歌全面引发的,不必谈如今都对我们影响至深的浪漫主义,还有庞德的意象派所引发的现代主义,乃至法国的超现实主义等等。诗人一直是改变和更新表达与写作疆域的先锋。诗人站立在语言和人类表达的边缘,并不停试探其边界,也因此有时候被他方的无名之力碾成一张肉饼。常有人说“XXX是诗意的”,这里的“诗意”常指代无关痛痒的优美。“诗意”于我而言是一种非此不可(es muss sein)的信念。危险的信念,伫立于毁灭的边缘。
美国斯阔谷作家会议诗歌朗诵(2019年)
您怎么看待“诗歌来到美术馆”这种尝试?
参加一场美术馆里的读诗会,您有什么感想或期待?
这是我的作品第一次被集中地译成中文,不免紧张忐忑。我期待认识一些同样热爱文学的朋友,期待被他们对诗歌痴迷的炽热所点亮。也期待这种热忱能在某一方面抹除人与人之间的刻板边界,把我们变得柔软。期待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仍能继续吟唱。
诗人

方商羊,四川成都人。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系理学学士。2016年其作品由美国诗学院院长玛丽莲•尼尔森选为乔伊•哈乔诗歌奖首奖;2017年获米切纳作家中心写作奖金,并作为诗歌学者于该作家中心驻留写作三年;2019年获格雷戈里•奥多诺国际诗歌奖,并受邀参加爱尔兰国际诗歌节。首本英文诗集Burying the Mountain将由CopperCanyon Press于2021年10月出版。2020年获斯坦福大学斯蒂格纳文学奖金, 现于斯坦福大学驻校写作及任教。作品散见于耶鲁评论,美国国家周刊杂志,爱荷华评论,格尔尼卡,新英格兰评论,Ploughshares,AGNI,TriQuarterly等国际文学刊物,并收录于英国前进诗歌协会年度诗刊。
主持人

胡桑
诗人、译者、学者,浙江德清人,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著诗集《赋形者》、诗论集《隔渊望着人们》,评论集《始于一次分神》,译有洛威尔、奥登、米沃什、辛波斯卡等人诗集和随笔集,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策划人

▍关于诗歌来到美术馆

正在展出

购票信息
About the ticket
(扫描二维码购票)
展览通票:60 元
👉 购票优惠条件
-以下人群可免费观展:
身高1.3米(含)以下或6周岁(不含)以下的儿童(每位成人限带一位免费儿童);现役军人凭军官证或士兵证;残疾人凭残疾证;70周岁(含)以上凭老年证或身份证;医护人员凭相关执业资格证和本人身份证。
-以下人群可享展览门票5折优惠:
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凭学生证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所有
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艺术家的思考。
🔗 第七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7)揭晓,柏林青年写作者Eugene Yiu Nam Cheung 斩获大奖
🔗贫穷艺术运动先驱书写生命的公式 ——皮斯特莱托上海首个个展开幕
ARTsMALL & ARTsMALL Café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