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贵藏家预览 | Private View
09.21-22 (周二、三 | Tue. & Wed.) 11:00-20:00
09.23 (周四 | Thur.) 11:00-19:00
(仅限邀请 Invitation Only)
特邀预览 | Vernissage
09.23 (周四 | Thur.) 14:00-19:00
(仅限邀请 Invitation Only)
公众开放 | General Show Hours
09.24 (周五 | Fri.) 11:00-19:00
09.25 (周六 | Sat.) 11:00-19:00
09.26(周天|Sun.)11:00-19:00
展会地点 | Venue
Messe Basel
Messeplatz 10
4058 Basel, Switzerland
BOOTH P14
天线空间将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P14展位带来艺术家程心怡、崔洁、关小、周思维、朵拉·布多的一系列作品。
这些作品将会讨论有关生态环境、不稳定身份、拟生物抽象、数字信号和人工视觉效果等多方面的议题。在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赛博格”未来下,我们认为人类、物种和机器之间的动态共存是一个能够逐渐改变世界的成型构想。
在当代的科幻想象中,机械体和有机体的混合不仅存在于模糊生命边界的奇异嵌合物中,同时也体现在“重构世界”的过程中——艺术家将自然有机体的网络视作构建社会现实的一部分,从而将自然和人工的世界融合为当下的整体观念。
Where Do the Noses Go? 2021布面油画
60 x 73 cm
程心怡的绘画常被描述成感官绘画,因为她善于展现亲密关系中敏感而内省的部分。在艺术史中,情人间的亲吻作为表现亲密的经典主题常被直白地和盘托出,但程心怡笔下的亲密却是藏匿于平淡无奇之中,隐秘而不齿。她认为“亲吻本身是一种很拥挤的场面,有两个鼻子和两张嘴,要是戴着眼镜的话,就更拥挤了。” 在《Where do the noses go?》中,两个略显拘谨的青年的嘴唇触碰在一起,而在画面的中心,他们的形体出乎意料地破碎了。他们该如何呼吸呢?他们该怎么处理鼻子的关系呢?眼镜的折射使得这个平常的画面发生了扭曲与变形,而这似乎又是合乎情理的。

崔洁
Contessa II Chair 3, 2021
布面丙烯和喷漆
250 x 180 cm

崔洁
左:Contessa II Chair
右:Contessa II Chair 2
2021
纸上彩铅
29.6 x 21 cm
如果说人体工学椅作为义肢正在重新构造身体,那么科幻电影中的椅子正是人体工程学的激进表达。“造一把好椅子”原是包豪斯时期的格言,而崔洁察觉到椅子在建筑观念和人体工程学的张力之下不停畸变。一整套技术建立起人体工程学的符号系统,由此侵入到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新作《Contessa ll Chair3》描绘了以冈村二代工学椅为主体的办公室场景:桌上摆放着标准的绿植,以及呈现吊诡黑屏的电脑显示器。整个画面犹如透过一副赛博格眼睛所看到的景象。由此,连同三件同时期的纸本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崔洁将多把人体工学椅并置叠加,体现出它们将骨骼外置的科幻美学。
关小
Winter Eyes Iced, 2021
轮胎,陶瓷
108 x 78 x 23 cm
自2020年在天线空间的个展“8个故事”以来,关小的雕塑用只具身份的角色、无法界定的样貌和穷究其尽的修辞渲染出一种没有冲突的平均状态;就这些作品的材料和形态而言,工业产品、手工物品、现成品、自然物共同构建起最终的审美。《Winter Eyes Iced》应用了关小雕塑中最经典的现成品——车轮毂,而当这种工业产品被关小挪用,它们的功能被消解却在视觉上传达了出其不意的效果。陶瓷是近期关小青睐的材料,这一传统的材料在这件雕塑中也有了有机和科幻的质地。
周思维
白酒 金发 (梦之蓝),2021
布面油彩
160 x 130 cm
同样是对自然的凝视,周思维在“每周一部新手机”里讲述了一种速度感,即想象自己在旋转的新“自然”中,把转瞬即逝的感知转化为图形和色彩。他的新作《白酒 金发 (梦之蓝)》假想了一种致力于商业营销,文化输出的设计品——一个被过度包装的白酒瓶,一个杂糅了女性特质和东西方文化的混合物。当酒瓶这种古老的器具被拼贴上诸如性、社会地位、金融之类的元素时,它便在审美上浓缩为一个象征着“53度并且有害健康”的当代符号。

定制环境室(反应电子系统, 压缩机, 阀⻔, 3D打印元素, 铝, 丙烯酸, LED灯, 玻璃, 木材, 油漆), 有机和合成颜料, 硅藻土, FX灰尘, 毛毡
本次展出的《起源 2 (燃烧中的房子)》隶属于朵拉·布多的 “Origin”系列。这件装置将展陈自然历史的博物馆橱窗、实验室里的孵化器和工业科学所用的试验箱三个意象编织在一起。在它的箱体内部,灰尘和颜料会被定期喷出,其颜色和动势会让人想起威廉·透纳的历史画作。透纳的画作描绘了工业污染和火山尘埃所导致的地球大气的可见变化,而布多作品中的随机气流则贯通工业革命至今,勾勒出灰尘与废料的心理地理学。
线上展厅
同时,天线空间将在巴塞尔在线呈现尉洪磊的作品。这次Art Basel OVR我们呈现的是尉洪磊创作于2019年的录像和雕塑。您可前往Art Basel官方网站进行浏览。线上展厅的贵宾预览将于9月21日11:00开始,持续至9月23日14:00,公众开放日将从9月23日16:00开始,持续至9月26日0:00。
尉洪磊
Origin [ ]#2(截帧), 2018
*参展艺术家完整简介请向下滑动
程心怡(b. 1989,武汉)现生活工作在法国巴黎。在程心怡的绘画实践中,她常通过对人们生活状态的细致关注以及对画面中内部层次与结构的细致处理,体现人物之间的互动与亲密瞬间,从而映射内心世界并营造丰富的情感与感官体验。2019年,她获得2019年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巴洛斯奖。
她的近期个展:“The Horse with Eye Blinders”,汉堡火车站-现代博物馆,柏林(2020年);“Parure”,Condo伦敦:天线空间 × 卡洛斯/石川,伦敦(2019年);“微风之劫”,天线空间,上海(2018年);“The hands of a barber, they give in”,Balice Hertling画廊,巴黎(2017年);“Swimming Hole”,Practice,纽约(2015年)。
她参加的部分群展:“Greene Naftali, East Hampton”,Greene Naftali画廊,纽约(2021年);“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1年);“Antibodies”,东京宫,巴黎(2020年);“Drawing 2020”,Gladstone Gallery,纽约(2020年);“Private Passions”,Karpidas 收藏,达拉斯(2020年);“晴空紊流”,天线空间,上海(2018年);“Ruis”,哈尔斯博物馆,哈莱姆,荷兰(2018年);“Painting Now and Forever,Part III”,Greene Naftali 画廊及Matthew Marks画廊联展,纽约(2018年);“Economy Plus”,Balice Hertling画廊,巴黎(2017年);“Rijksakademie OPEN 2016”,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阿姆斯特丹(2016年);“Soft Haze”,Thomas Erben画廊,纽约(2016年);“Feelers”,波士顿艺术中心,波士顿(2015年);“NEWD”,the 1896,纽约(2015年);“布朗克斯美术馆AIM项目联展”,布朗克斯美术馆,纽约(2015年);“触觉与肌理”,下东区版画工作室,纽约(2014年);“Nomad-Y计划:迈阿密海滩”,迈阿密(2014年);“凸面镜中的肖像”,Bannerette画廊,纽约(2014年);“Art Crush”,Platform Gallery,巴尔的摩(2014年)。
崔洁(b. 1983,上海)200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变革的统一且固化的风格是崔洁的城市系列绘画中的核心主题。过去与当下的城市视野在她的笔下联结糅合,并转化为她对于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乌托邦式的新展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引发观众的群体怀念。她的作品曾被Phaidon出版社所出版的《维他命P3》收录;也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芝加哥艺术博物馆、Astrup Fearnley美术馆、鲁贝尔艺术基金会、Kistefos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她的近期个展:“From Pavilion to Space Station”,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曼彻斯特(2019年);“凌霄阁”,Pilar Corrias,伦敦(2019年);“造⼀把好椅子”,天线空间,上海(2019年);“偌大空间”,OCAT深圳,深圳(2018年);“后来,从前”,Mother’s Tankstation,都柏林,爱尔兰(2016年);“崔洁个展:新旧都市方案 ”,Leo Xu Projects,上海(2014年)。
她参加的部分群展:“溢流地”,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21年);“第12届台北双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20年);“终端>_?”,第一届X美术馆三年展,北京(2020年);“中国非洲”,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2020年);“未完成”,四方当代美术馆,南京(2019年);“幽灵维面——电驭叛客在未来之年”,大馆当代美术馆,香港(2019年);“百物曲”,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9年);“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蓬皮杜艺术中心&毛继鸿艺术基金会,成都(2018年);“长征计划:违章建筑三——特区”,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2018年);“贝尔格莱德57届十月沙龙”,贝格莱德,塞尔维亚(2018年);“前沿国际:克利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克利夫兰,美国(2018年);“过去的肌理”,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PS1艺术中心,纽约(2017年);“例外状态:中国境况与艺术考察2017”,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7年);“⼀场美丽的骚动”,卡斯特雕塑基金会(CASS年),奇切斯特,英国(2016年);“黑客空间”,香港K11艺术基金会及上海K11艺术空间,K11艺术基金会,香港及上海(2016年)。
关小|GUAN Xiao
关小(b. 1983)现工作和生活于北京。关小的艺术实践主要围绕雕塑,影像和装置。她以自身身份、历史以及地域背景为材料,与当下高速分解中日益趋同的世界状况并置在一起,试图通过制造直接或婉转的矛盾来强调差异的重要性,并借由不同的主题表达出她对于差异的重要性的理解。她的作品被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香港M+藏品,瑞士圣加仑艺术博物馆,柏林Boros藏品,美国迈阿密鲁贝尔家族藏品,北京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等机构收藏。
她的近期个展:“8个故事”,天线空间,上海(2020年);“产品养殖”,Bonner Kunstverein,德国(2019年);“个性已完全消失,唯有痕迹成为回忆纠缠在意识深处”,温特图尔市立美术馆,瑞士(2018年);“活着的科幻,在红色的星星下”,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2017年);“弹性睡眠”,chi K11 美术馆,上海(2016年);“扁平金属”,ICA,伦敦(2016年);“天气预报”,CAPC当代美术馆,波尔多;国立网球场现代美术馆,巴黎(2016年);“基本逻辑”,天线空间,上海(2015年)。
她参加的部分群展:“历史性的思考当下”,第15届沙迦双年展,沙迦,阿联酋(即将展出);“十月沙龙-第58届贝尔格莱德双年展:梦想家”,南斯拉夫美术馆,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2021年);“虽然艰难,我仍要歌唱”,第34届圣保罗双年展,圣保罗,巴西(2021年);“Post-Capital: Art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Digital Age”,让大公现代艺术博物馆,卢森堡(2021年);第一届X美术馆三年展:终端>_”,北京(2020年);“变形超速”,圣加仑美术馆,圣加伦,瑞士(2020年); “艺术万岁”,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威尼斯(2017年); “突变”,高线公园,纽约(2017年); “她们:国际女性艺术特展”,龙美术馆,上海(2016年);“变装的当下”,第九届柏林双年展,柏林(2016年); “现代生活”,第13届里昂双年展,里昂(2015年);“环绕观者”,新美术馆三年展,纽约(2015年)。
周思维|ZHOU Siwei
周思维(b. 1981,重庆)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周思维聚焦于人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反之,文化对于人的作用这两方面话题。在周思维的画面中,他将几种视觉和文化惯性糅合在一起,让画面自己发展出新的意图和暗示,熟悉感和陌生感同时体现,留出让人任意解读的可能性。
他的近期个展:“每周一部新手机”,天线空间,上海(2020年);“最后一座桥”,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2019年);“美化了家”,天线空间,上海(2017年);“示意图 Schematic”,麦勒画廊,卢塞恩(2015年);“环形工作室”,艾可画廊,上海(2014年)。
他参加的部分群展:“众妙之家”,天线空间,上海(2021年);“白日美人 Normal Days”,天线空间 x 游牧画廊,杭州天目里(2020年);“那看见万物的、知道万物的,就是万物”,798艺术中心,北京(2020年);“Blasted Heath”,A.M.180画廊,布拉格(2019年);“Emerald City”,K11 艺术基金会,香港(2018年);“复相·叠影”,广州影像三年展,广州(2017年);华宇青年奖,三亚(2016年);“真相部II:再造界域”,博而励画廊,北京(2014年);“画室”,上海M50创意园(2013年);“备忘录I”,空白空间,北京(2013年);“敷·衍”,空间站,北京(2012年);“Sichuan Hot! ”,雷·休斯画廊,悉尼(2009年);“Anything is Possible”,新明斯特大教堂,卢森堡(2008年);“口传于耳闻的四方”,第三届贵阳双年展,贵阳美术馆,贵阳(2007年);“未来考古学”,中国艺术三年展,南京美术馆,南京(2005年);“轻装上路”,艺术公社,香港(2004年)。
朵拉·布多|Dora BUDOR
朵拉·布多于1984年出生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现生活和工作于纽约。她的近期个展展出于巴塞尔美术馆,瑞士(2019年);80WSE,纽约(2018年);瑞士学院,纽约(2015年);Progetto,莱切,意大利(2021年)。她的作品也曾展出于众多群展,包括:米格罗博物馆,苏黎世(2021年);Schinkel Pavillon,柏林(2021年);温特图尔艺术博物馆,瑞士(2021年);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兰(2020年);MO.CO. Panacée,蒙皮利埃,法国(2020年,2018年);纽伦堡艺术协会,德国(2019年);比尔美术馆,瑞士(2018年);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丹麦(2017年);东京宫,巴黎(2017年);K11美术馆,上海(2017年);贝尔格莱德当代艺术博物馆,塞尔维亚(2017年);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纽约(2016年);瑞士学院,纽约(2016年);弗里德利希阿鲁门博物馆,卡塞尔,德国(2015年);Halle für Kunst und Medien,格拉茨(2015年)等。她也参加了十月沙龙-第58届贝尔格莱德双年展(2021年);第2届里加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2020年);日内瓦雕塑双年展(2020年);第16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19年);第13届波罗的三年展(2018年);维也纳双年展(2017年);艺聚空间(2017年);第9届柏林双年展(2016年)。
布多曾获得2014年的雷玛·霍特·曼基金会(Rema Hort Mann Foundation)新锐艺术家奖和2018年的波洛克·克拉斯纳基金会艺术资助。2019年,她获得了久负盛名的古根海姆创意艺术奖学金。她的个展即将展出于布雷根茨美术馆,奥地利和贝加莫GAMeC,意大利。
尉洪磊(b. 1984,内蒙古),目前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录像和雕塑实践中带有特别个人的视觉语汇,混合了网络流通的图像以及来自中国城市纹理中无序生长着的视觉文化。他感兴趣的是所有可感事物以及文字作为一种思考形式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呈现在艺术家于作品的视觉形式和名称两者之间进行创造式的跳跃,而结果是这些作品以一种带有隐士风格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近期个展与项目:“1,7I6[ ] [ ] [ ] [ ] [ ] [ ]”,天线空间,上海(2019年);“新倾向”,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9年);“尉洪磊”, Kraupa-Tuskany Zeidler,柏林(2018年);“花”,Carl Kostyál,伦敦(2017年);“燕子世纪”,天线空间,上海(2016年)等。
部分群展:“Palai Project”,Palazzo Tamborino Cezzi,莱切,意大利(2021年);“利希滕费尔斯雕塑展”,Camping Lichtenfels ,弗里德斯巴赫,奥地利(2021年);“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领域”,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2021年);“白日美人 Normal Days”,天线空间 x 游牧画廊,天目里,杭州(2020年);“Condo Shanghai 2019”,天线空间,上海(2019年);“极限混合:空港双年展”,广州翼•空港文旅小镇,广州(2019年);“贝尔格莱德双年展”,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2018年);“Last Night’s Fortune Teller”,Daimler Contemporary Berlin,柏林(2017年);“深巷陷凹”,天线空间,上海(2017年);“I Scream, You Scream, We All Scream For Ice Cream”,Fondazione Baruchello,罗马(2017年);“Hybrid Layers”,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卡尔斯鲁厄(2017年);“我们之后”,chi K11美术馆,上海(2017年);“Shifting Optics III”,Upstream Gallery,阿姆斯特丹(2016年)等。
2021年巴塞尔艺术展巴塞尔展会参展艺廊名单公布

11:00-18:30 (Tuesday to Saturday)Closed on Sunday(appointment only) and MondayE-mail: info@antenna-space.comWeb: www.antenna-space.com202, Building 17, No.50 Moganshan Road, Shangh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