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ndex}}/{{bigImglist.length}}
香港蘇富比中国书画秋季拍卖将于10月11日举行,推出作品逾二百帧,总估价逾港币两亿元,其中焦点所在为前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收藏,近百年后再度面世,让人引颈以待!
陶德曼伉俪
陶氏政治生涯简表
陶德曼艺术活动简表
徐悲鸿 〈古柏森然〉
设色纸本 立轴 一九三四年作
画家署签
110.3 x 109.3 公分天地何时毁,苍然历古今;
平生飞动意,对此一沉吟。
陶德曼星使雅教。甲戌始寒。悲鸿。钤印:「悲鸿」、「江南徐生」、「真宰上诉」。 展览:
①德国,法兰克福中国研究所,〈近代中国书画之趋势〉,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94
②德国,柏林公主宫,〈近代中国画〉,一九三七年五月至六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21
③德国,克雷费尔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博物馆,〈近代中国画〉,一九三七年九月至十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21
④布雷斯劳,西里西亚美术馆,〈中国画展〉,一九三八年七月至八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21著录:
〈近代中国书画之趋势〉,陶德曼撰,刊于〈Sinica〉(法兰克福,中国研究所,一九三六年,第十一卷,第五及六期),图版34"本人曾到徐悲鸿的南京画室里去过,看见地下堆积着画过的废纸极多,那就是他为我画松(柏)的初稿,是在我收藏各画中印象很生动的一幅。这一幅画松(柏)里,表现着根深蒂固的气势和神秘的力量,是在徐悲鸿以前中国画里很少见的,树是仗着他的根固着于地,但是树经百年,他的根更虬结有力,可以让人一见,便想到树有参天之势。" —节录自陶德曼撰〈中国绘画的蕴藏〉,收录于〈东方杂志〉卅四卷第十期(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三年中,徐悲鸿为宣扬中国艺术,携古今书画三百余乘船至法国,在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举办〈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以此开启其欧洲巡回展览之旅。翌年初,应德国法兰克福大学中国学院之邀到柏林办展,时陶德曼为驻华公使,亦德方画展常委之一。徐、陶二人之谊,或始于此。

画上五絶,出自画家相类题材之作,滥觞自一九三二年〈沉吟〉,乃「一‧二八事变」后绘制并赋诗,藉苍柏历劫不磨之形象,对应当下国难深重,引发沉思。翌年再写,遂携往上述法京中国画展,为焦点之一,屡经中外报刊发表,并大获彼邦人士赞赏,誉与巴比松画派大师庐梭(Théodore Rousseau)堪相比,后由法国政府购入,现藏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Guimet)。

![]() | ![]() |
古柏。悲鸿。JuPéon. |

齐白石 〈秋色雁来红〉
设色纸本 立轴
107.2 x 33 公分
陶公使雅正。齐璜白石。
钤印:「木人」、「吾画遍行天下伪造居多」。
藏印:「德国陶德曼氏收藏书画之印」。
①德国,柏林公主宫,〈近代中国画〉,一九三七年五月至六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17
②德国,克雷费尔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博物馆,〈近代中国画〉,一九三七年九月至十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17
③布雷斯劳,西里西亚美术馆,〈中国画展〉,一九三八年七月至八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17

雁来红向为白石所喜,以其入秋经霜变红,色泽娇嫩,屡取入画,复写诗颂之。称曰「老来红」,取其享盛名,又面色红润,福体安康,聊以自喻。画中满纸红叶,以胭脂、朱砂出之,线条明快,色彩鲜艳,浓淡轻重中显明暗层次变化。画上未添草虫,按马璧(1912-1985)撰文称「据齐白石某一时期表示,他暂不用子如的画虫,原因是德国公使陶德曼,在北平买到白石老人的作品,其中有工笔草虫,陶德曼认为是子如代笔。」马璧与齐白石同乡,为其学生,两家具四代交谊,尤得老人信赖。他与其三子齐子如亦为友好,故上述所言,应无虚也。若对照本幅,此题材多配螳螂,而陶德曼藏另幅白石写赠之红梅〈铁骨朱颜〉上,亦无缀蜜蜂,非白石赠画要人之习惯,或因上述缘故而刻意省去。



高奇峰 〈乔柯添寿〉
设色纸本 立轴 一九三二年作
125.5 x 47 公分
老干饱经霜,乔柯恒蔽日。共葆不凋心,河山添寿色。廿一年四月,画奉精卫先生两正。奇峰高嵡。
钤印:「奇峰父」、「番禺高嵡」。
① 德国,法兰克福中国研究所,〈近代中国书画之趋势〉,一九三六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155 II
② 德国,柏林公主宫,〈近代中国画〉,一九三七年五月至六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34
③ 德国,克雷费尔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博物馆,〈近代中国画〉,一九三七年九月至十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34
④ 布雷斯劳,西里西亚美术馆,〈中国画展〉,一九三八年七月至八月,并列于展品目录编号3
高奇峰墓表即汪氏所撰

陶德曼为高奇峰撰写挽辞,收录于〈高奇峰先生遗画集〉

日后,汪氏以此转赠陶德曼。陶氏曾访粤,对岭南画派甚为重视,收藏中具高剑父、黄少强、赵少昂、容大块之作,报上亦载其一九三五年在南京府东街青年会〈方人定画展〉中购入〈凄风苦雨〉一画。一九三三年,陶氏与高奇峰分别担任中德画展委员及代表,高氏未及赴德便辞世,翌年举行之逝世周年纪念会,陶德曼亦成员之一,又为其撰写挽辞,收录于〈高奇峰先生遗画集〉,曰「中德艺术之沟通邦交之敦睦,奇峰先生与有力也」。陶氏广集岭南诸家之作,本幅为仅有之奇峰,出自汪氏转赠。若考奇峰一九三三年十二月逝,而陶氏一九三六年德国画展中,本幅已在展品之列,由此推断,应属三四年至三六年初获赠。
中国书画
长按二维码浏览拍卖最新消息
{{flexible[0].tex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