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丽·利文(Sherrie Levine)|棋盘格子绘画系列介绍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谢丽·利文
Sherrie Levine
棋盘格子
绘画系列介绍
【4】《中幅棋盘绘画:1》,2008-2020年。
著名艺评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与
《October》期刊创办人
艺术史学家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曾指出方块是现代艺术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从苏联建构主义、包豪斯艺术、极简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形形色色的方块既是古代祭祀礼器的图纹或解构后的建筑物,又能是暗示宇宙深度的、形而上学的空间入口。【1】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绘画性现实主义,带背包的男孩——第四维色块》,1915年;【2】彼埃·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红蓝的构成II》,1929年;【3】 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向方型致敬:蓝与绿》,1950年;【4】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被水平和垂直分成四等分的方形,穿插着交替平行线》,1982年。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格子是现代性的象征:在二十世纪中作为艺术形式无处不在,但在我们却又似乎对此视若无睹。”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1】保罗·克利(Paul Klee),《五月图像》,1925年;【2】保罗·克利(Paul Klee),《静态-动态渐变》,1923年;【3】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向方型致敬:幻影》,1959年;【4】卡尔·安德烈(Carl Andre),《锌铅平面》,1969;【5】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升旗!》,1959年。
在1980年代后期,利文开始使用现代主义绘画中为人熟知的元素,以及常见的棋盘表面设计进行绘画创作。这些“通用抽象”让人联想到1960和1970年代的极简主义绘画和雕塑,也让人想到棋盘,而这指涉了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在1923年的著名宣言:他要放弃艺术,投身于国际象棋。
【1】杜尚与曼·雷(Man Ray)在下棋,出自雷内·克莱尔(René Clair)导演的电影《间奏曲》,1924年;【2】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象棋盘》,1937年;【3】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象棋手》,1911年;【4】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象棋游戏》,1910年。
“杜尚尝试将象棋的逻辑和视觉形式纳入艺术,使之成为可与风景、人像和静物等量齐观的类别。而在利文这里,她对大量棋盘图样的处理,是她创作中少数基于一整套图样或设计进行的挪用之一,而非像她的其他物品,每次挪用某一位艺术家。”
【1】曼·雷(Man Ray)展示他设计的国际象棋组,1935年;【2】曼·雷(Man Ray),《木板漫步》,1917年;【3】曼·雷(Man Ray),《黑夜太阳——废弃的游乐场》,1943年。
“我一向被方格吸引着,达达主义者和超现实主义者对游戏深感兴趣,我也抱着同样的理由而对其生趣。
他们也对热衷于研究围绕着游戏的语言,棋盘正是他们的一个经典标志,因此也是吸引我的另外一个原因。”
而谢丽·利文所创作的棋盘和绘画有着复杂的网格状纹样,并且都指向了此类游戏无穷尽的可能性,而系列中的绘画亦隐喻地呈现了艺术家通过与艺术史的互动,来探索游戏策略和主题的兴趣。
棋盘尺寸:52.1 x 52.1 x 3.8 厘米展示柜:175.3 x 62.2 x 62.2 厘米“这些几何绘画让利文的作品更加清晰易懂,它们反映了原创性及重复之间的共生关系,而非简单地否定前者、认可后者......作品涉及的典故——例如棋盘——是复杂的,它们的精巧没有显出绘画性的效果,甚至毫无工业性的效果。对于仰慕现代主义抽象的人来说,作品极其诱人又令人倍感不安。”
——安·特姆金(Ann Temkin)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首席策展人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