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王阳明图传》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明]冯梦龙、邹守益 著
张昭炜 编注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8
页数: 218
定价: 79元
书号:978-7-5732-0007-5
装帧: 平装
本书是一本独特的王阳明传记,将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的《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和王阳明入室弟子邹守益的《王阳明先生图谱》合二为一。《靖乱录》原文包括正文和眉批,本书予以标点、分段,并将《图谱》中30幅图分别插入正文相应位置,更增添三幅王阳明手迹。此外,本书添加了对《靖乱录》正文的大量注释,包括校勘记、生僻词语注释、引文查证、传奇故事增补、征引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
《靖乱录》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阳明传记,也是推动阳明传奇故事广泛流传的重要媒介,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亦大量征引《靖乱录》。在阳明去世三十年后,其入室弟子邹守益为了缅怀先师,激励后学,率领同门弟子编著《王阳明先生图谱》,至今仍是研究王阳明图像和事迹的重要文献。
明代著名作家,著有《东周列国志》《智囊》等,其代表作《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是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冯梦龙与阳明后学颇有渊源,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都曾对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明末正值多事之秋,冯梦龙嫌恶腐儒空谈国事之风气,深感阳明之学才是“有用的学问”,故特为其作《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收录于《三教偶拈》。
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邹守益是从学王阳明最早者之一,也是阳明学重镇江右王门的领袖。在王阳明去世三十年后,邹守益为坚定学子为学的信念,将阳明的生平经历如实描绘成图,编成《王阳明先生图谱》。直至今日,《图谱》仍是研究王阳明图像和事迹的重要文献。
张昭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青年学者,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从事宋明理学研究,著有《中国儒学缄默维度》《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整理及主编著作十二种,如列入《理学丛书》的《性故注释》《万廷言集》,以及《胡直集》《王阳明图传》《易余(外一种)》等,主编“阳明学要籍选刊”与“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第三编)。
前言/张昭炜
早年传奇
龙场悟道
破山中贼
靖宁藩乱
忠泰之变
此心光明
附录一三教偶拈叙/冯梦龙
附录二王阳明先生图谱序/王宗沐
冯梦龙与阳明后学颇有渊源,冯梦龙酷嗜泰州学派的李贽之学,奉为蓍蔡。李贽批点《忠义水浒传》,其门人携至吴中,冯梦龙与袁宏道门人袁叔度见而爱之,相对再三,精书妙补。[1]阳明后学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灵说对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有重要的影响。
《靖乱录》是冯著《三教偶拈》的一种,据序言:“宋之崇儒讲学,远过汉唐,而头巾习气刺于骨髓,国家元气日以耗削。”宋儒严于理气心性之辨,但若雕琢章句、空发议论,不向躬行践履、治国为民处着力,不免有头巾腐儒之讥、空谈误国之嫌。如同打蛇打七寸、杀人向咽喉处着刀一样,阳明学直接面向当下的问题,在为政、军事中致良知。冯梦龙作《靖乱录》的动机正是有鉴于此:“偶阅《王文成公年谱》,窃叹谓文事武备,儒家第一流人物。暇日演为小传,使天下之学儒者,知学问必如文成,方为有用。”[2]对比冯梦龙所看到的儒者:“堪笑伪儒无用处,一张利口快如风。”“今日讲坛如聚讼,惜无新建作明师。”[3]这种讲学像打官司的空谈风气在明末死灰复燃,他由此呼唤像王阳明一样的真儒来主持正学,挽救大厦将倾的明朝。
王阳明十四岁时习学弓马,留心兵法,多读韬钤之书,尝曰:“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时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4]冯梦龙赞誉王阳明:“真个是卷舒不违乎时,文武惟其所用,这才是有用的学问,这才是真儒。”[5]像王阳明这样的文武兼备之才,又何尝不是国家危亡时所祈盼的呢?《靖乱录》当作于甲申前一年,当时境况如何呢?
今日流贼之乱,从古未有。然起于何地?纵自何人?炎炎燎原,必有燃始。当事者从不究极于此,其可怪一也。守土之臣,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死。今贼来则逃,贼退复往,甚则仓皇而走,仍然梱载而归。互相弥缝,恬不知耻,其可怪二也。兵部务精,以众相夸。纪律无闻,羁縻从事。官兵所至,行居觳觫。民之畏兵,甚于畏贼,其可怪三也。饷不核旧,耑务撮新。奸胥之腹,茹而不吐。贪吏之橐,结而不开。民已透输,官乃全欠,其可怪四也。京师天府,固于磐石。游骑一临,不攻自下。百官不效一筹,羽林不发一矢,其可怪五也。衣冠济济,声气相高。脚色纷纷,跪拜恐后。举天下科甲千百之众,而殉难才二十人,其可怪六也。[6]
王阳明为政务在开导人心,使百姓安居乐业,从根本上铲除流贼根苗,其靖乱功绩显赫,多是主动出击,哪可能有“贼来则逃,贼退复往”的懦弱之兵呢?阳明治军有方,纪律严明,军民一心,与明末的怪相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有像阳明一样的真儒当政,必无此六怪。冯梦龙为王阳明作传的动机密切关联着他所处的时代巨变,反映出当时士人评判学术、探究国家衰败原因、积极救亡图存的深刻思考和真切期盼。
《靖乱录》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展现孝忠等儒家核心价值,劝善止恶,如其中的两个反面典型:讲到阳明杀池仲容后,冯梦龙言:“人恶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7]这不正是积善有余庆、积不善有余殃的另一种表达吗?朱宸濠作恶多端,不但自己身败名裂,而且导致整个宁王世家至此终结。
王阳明一家是《靖乱录》中为善的典型,阳明之父王华积德行善,不但自己得中状元,也因此感得神仙送子。冯梦龙讲述王华拒绝“欲借人间种”的美姬,并与王华中状元一事相关联,由此暗喻不邪淫、不贪色、不为恶,能够感神明、得功名、增福报。并记述阳明出生时,岑夫人梦神人衣绯腰玉,于云中鼓吹,送一小儿来家。积善有余庆,得贵子通常是余庆的重要特征,并伴有吉祥的征兆。但这些神异的事迹并非冯梦龙杜撰,而均有相关史传来源。王华的事迹见于《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海日先生行状》,王阳明降生的传说则阳明年谱、传记均有记载。而阳明弟子钱德洪所记尤为详尽:“岑夫人夜梦五色云中,见神人绯袍玉带,鼓吹导前,送儿授岑曰:‘与尔为子。’岑辞曰:‘吾已有子,吾媳妇事吾孝,愿得佳儿为孙。’神人许之。”[8]王华孝友出于天性,以身示教;子承父德,由此烘托王阳明的忠孝。王阳明上疏救戴铣遭廷杖,王华时为礼部侍郎,在京,喜曰:“吾子得为忠臣,垂名青史,吾愿足矣。”眉批:“是父是子。”[9]王阳明靖宁藩叛乱时,王华不惧危祸,“咸谓新建既与濠为敌,其势必阴使奸人来不利于公。先生笑曰:‘吾儿能弃家杀贼,吾乃独先去以为民望乎?祖宗德泽在天下,必不使残贼覆乱宗国,行见其败也。吾为国大臣,恨已老,不能荷戈首敌。倘不幸胜负之算不可期,犹将与乡里子弟共死此城耳’”。[10]王华的善义之举使得阳明能够不分心于家事,专注于靖乱,阳明的成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冯梦龙在《靖乱录》中以王华开端,并在后来的行文中插入王华的事迹,父子一体,父子一心,彰显积善之家有余庆的宗旨。
冯梦龙认为“儒释道三教虽殊,总抹不得孝弟二字”。[11]在儒家看来,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孝亲很容易转化成爱国,这种爱是一种充满深情的、积极的责任担当。当王阳明在平漳南匪寇后,主动乞假令旗令牌,使得便宜行事,由此进一步袭破山贼、平定宁藩叛乱。晚年平思、田叛乱后,看到八寨、断藤峡等处的山贼据险作乱,又因湖广归师之便,密授方略而袭平。其忠孝之心并不会因为刘瑾等奸佞的迫害而屈服,反而经过百死一生的磨炼而龙场悟道;也不会因为妒贤嫉功的江彬、许泰等小人的猜忌而损减,反而促成拈出“良知”,学问修养更加纯熟。像王阳明这样的孝子忠臣,又何尝不是冯梦龙在国家危亡时强烈呼唤的呢?阳明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瑰丽的明珠,积淀在民族记忆深处。虽然几经摧折,但笔者坚信阳明学在中国的根仍然活着,复兴的基础依旧雄厚。如果读者在阅读中有所启发,能结合自己所处的境遇,活学活用,推动当下的事业的开展、社会的进步,方不愧真正有用的学问,才可以说是把握了阳明学的真精神。
(节选自《王阳明图传·前言》)
[1] 许自昌《樗斋漫录》卷六,参见《相与校对〈忠义水浒传〉》,《冯梦龙集笺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年,第 250 页。
[2] 《三教偶拈叙》,本书,第214页。
[3] 本书,第200、202页。
[4] 本书,第14页。
[5] 本书,第5页。
[6] 《中兴实录叙》,《甲申纪事》,《冯梦龙全集》第15册,第247—248页。
[7] 本书,第108页。
[8] 钱德洪《瑞云楼后记》,《徐爱 钱德洪 董澐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70页。
[9] 本书,第46页。
[10] 陆深《海日先生行状》,《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八,第1550—1551页。
[11] 冯梦龙《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警世通言》卷二,《冯梦龙全集》第2册,第13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传播千年文明 奉献传世好书
微信ID shanghaiguji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