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然的情结与特殊的节点
林则军在这次作品展中的身份除了创作者,还有组织者。作为大连画院油画院院长,他负责组织、邀约国内油画艺术家参与创作。去年,决定举办作品展之初,主办方确定了100个备选题材。其中,金伯阳由于“人物不好表现”“没有充分资料”等原因,几乎没有艺术家选择。
金伯阳也并非林则军一眼即中的题材,然而,在对金伯阳的经历深入了解后,林则军认定金伯阳是不二之选。“金伯阳出生于旅顺老铁山麓金家村,而我任教的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正地处旅顺。”一种天然的情结牵动着林则军的创作神经。到旅顺口区图书馆、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查找金伯阳生平资料的同时,林则军还去伯阳小学等处寻访金伯阳的足迹,一个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
如何用油画再现金伯阳的形象?林则军选择了一个特殊时间节点的场景——金伯阳决定北上寻找党组织,临行前革命战友送行的时刻——作为绘画的主题。

金伯阳是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也是东北人民抗日武装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何不选择金伯阳参与领导东北地区历史上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罢工——福纺纱厂“四二七”罢工的场面,抑或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第一线与杨靖宇等抗联领袖并肩战斗的情景?
“北上寻找党组织是金伯阳革命生涯的转折点。”林则军选择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角度来凸显特定环境下的历史人物。1926年末,金伯阳北上后,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1933年,26岁的金伯阳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一部与日伪军交战时,不幸中弹牺牲。
接近历史照片的画面效果
“艺术家用艺术家的理解去还原历史。”林则军说。他将送别的场景设定在当时的大连警察署(大连民政署旧址,今中山广场2号,现为辽阳银行大连分行)前,黄包车、挑担人是说明年代特征的元素,远处若隐若现的日本警察身影与阴沉的天空一起烘托着画面的整体氛围,居于画面中心的则是金伯阳与送行的战友。林则军找到的金伯阳照片,只有面部微微向左这样一个角度,这限制了他的创作也只能采用这个角度。没有模特,林则军就穿上类似的衣服自己摆动当作模特。

创作过程经过了反复思考、多次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并非一挥而就。第一次满意,过几天可能会发现不足,就再修改,如此反复,直至眼前这幅从查找资料开始历经近半年时间完成的《金伯阳》。林则军也曾考虑过以《北上》命名,最终还是选择了内涵更丰富而直接的《金伯阳》。“北上”这一瞬间背后凸显的是一个青年革命者坚定的内心信仰。

《金伯阳》整体采用类似历史照片的灰色调子,呈现出一种接近历史照片的画面效果,但并不追求照片式的写实。构图基本平视,给观者以强烈的真实感。人物面部类似雕塑的绘画语言与中国画写意的塑造方式一起,构筑了凝重中透着轻快的、立体的画面氛围。就当时的历史环境而言,天空可以处理成完全灰暗的,但是林则军留了一点透亮的白,既令画面有了节奏的变化,也表达了人物内心对未来怀有憧憬的情绪。
戏剧化、艺术性地再现特定的历史情景

《金伯阳》从构图、色调等方面和林则军的代表作《守望幸福》系列相似,用写实表现的塑造方法,重在戏剧化、艺术性地再现当时特定的历史情景。而除了《金伯阳》,林则军的另一幅参展作品正是他《守望幸福》系列之《城市新移民》新作《地铁工人》。这幅作品“以地铁工人(夫妻)为主要刻画对象,表现城市新移民的幸福守望”。

作品展要经过选题筛选、草图观摩、最终评审等多个审议环节,侧重专业性,强调学术价值。参展艺术家不乏大连各高校艺术院系的教师,在林则军带动组织下,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有多位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已有多个画种的多幅作品经过筛选评审,期待入展。其实,参加作品展也为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是大家的共识。
林则军
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艺术学院院长、三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20年获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水彩艺委会委员,大连画院油画院院长。作品获第八、九、十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和两届最高奖——中国美术奖提名作品奖等国内外大奖20余次。多次入选国内外艺术大展,数十幅作品被专业美术馆、艺术机构收藏。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