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丽·利文:
以图像生产图像(下)
Sherrie Levine:
Take a Picture to Make a Picture
文/ 拉里·里斯特
(Larry List)
《谢丽·利文:香港多米诺》展览图册
卓纳图书出版,2021年
图册除本文外,还收录了利文和
珍妮·西格尔(Jeanne Siegel)的访谈
利文的《香港多米诺:1–12》(Hong Kong Dominoes: 1–12,2017年)体现了艺术家两个主要的兴趣:通过面具或伪装获得的自由,以及从游戏中获取的自由——一项没有世俗目的、只追求新奇和愉悦的活动。《普罗伯特神话百科全书》(The Probert Encyclopaedia of Mythology)将多米诺描述为“主教座堂法政牧师们佩戴的一种风帽……后来是……女性服丧时佩戴的面纱,再后来演变为一种女性佩戴的半面具饰品,常常在旅行或者参加化装舞会时使用,以起到伪装的效果。” 在整个创作生涯中,利文都对配对、复制品、拷贝以及角色扮演深感兴趣。也许她复制其《香港多米诺》的图像是受到了拉迪亚德·吉卜林(Rudyard Kipling)1922年的诗歌《粉红多米诺》(Pink Dominoes)的启发,诗中描述了在一个化装舞会上,两位穿著相同的女士被错认的故事。
【1】彼得·隆吉(Pietro Longhi),《大厅》,约1750年;【2】亨利·热尔韦(Henri Gervex),《戴面具的女人》,1885年。
虽然利文的作品向各式各样的观念阐释保持开放,但她曾经表达过自己的信念:


在《香港多米诺:1–12》里,图像以八张牌为一组、但没有明确分界,填满了利文偏爱的20乘16英寸画幅。这些多米诺点让人联想起早期电脑的打孔卡,甚至可以回溯到雅卡尔织布机(Jacquard loom)的花纹打孔卡。如同多米诺骨牌,这种织布机也是“ ‘一串卡片’……以一定的顺序繫在一起。每张卡片上都有多行孔洞,一整张卡片相当于花样中的一行。”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1】早期IBM电脑打孔卡;
【2】雅卡尔织布机;
【3】中国多米诺骨牌。

她制作的棋盘和绘画有著复杂的网格状纹样,包括双陆棋纹的《铅制人字斜纹》(Lead Chevron,1987)系列、双陆棋纹与棋盘格图案的《铅制格子和人字斜纹》(Lead Checks and Chevron,1987–1988)、棋盘格图案的《仿杜尚:象棋棋盘》(After Duchamp:Chessboards,1989–1990)系列,以及裁切棋盘格纹样的绘画《小棋盘格》(Small Checks,1986)和 《大棋盘格》(Large Checks,1999)——它们都指向了此类游戏无穷尽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也表达出对于比她早一代、活跃于纽约的那些大量使用几何和网格图样的极少主义画家的轻藐。


谢丽·利文(Sherrie Levine)
《大幅棋盘:1》,1987年
红木板上酪质颜料及蜡
61 x 50.8 厘米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收藏

谢丽·利文(Sherrie Levine)
《红灰色棋盘:7-12》,2000年
铝板上油彩
单张尺寸:18 × 10 × 0.5 英寸
明尼苏达州沃克艺术中心收藏
四十多年来,利文践行了她野心勃勃的“艺术创作游戏”,意在将现代主义艺术和受现代主义影响的民族志图像,完整地带入后现代的主题范畴。在她的作品中,新的洞见产生于在新的脉络中重新检视、构想和组合旧有的图像,并将它们用于新的目的。
不同于很多仅将观众定格在此刻的艺术品,利文的作品将观众同时置于两段、甚至更多段的时间里:既包括了所指涉作品的时代和环境,也包含观众本身与艺术品相遇的独特时刻。
《谢丽·利文:香港多米诺》展览现场
卓纳香港,2021年
全篇完
点击此处,回顾上篇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