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六晚,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音乐专列”载着线上的乘客们,驶过葱茏高山、辽阔草原、秀美水乡,在美妙的歌声里,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民族音乐之旅。
在广博的中国大地上,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的民歌是合唱艺术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2017年起,在指挥家吴灵芬的带领下,国家大剧院合唱团陆续推出地域民歌专场,继2017年内蒙古作品专场、2019年西南少数民族作品专场等音乐会后,本场“民族音韵”作为今年八月合唱节的闭幕演出,特别选取了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其中既有在各地民间广为流传的歌谣,也有近年来作曲家经过挖掘整理后编创的新作。在演前导赏中,吴灵芬与刘晓耕聊到:“唱画面、听色彩、看声音”。这台合唱音乐会,不但唱出了中国各地绚丽景观的多彩画面,也让观众“看”到了声音背后的人文与故事。

蒙古族作曲家色·恩克巴雅尔的母亲是长调的传承人之一,恩克巴雅尔用内蒙古最典型的长调创作了《苍天般的阿拉善》。作品刻画了阿拉善人民对大地的热爱、对亲人的依恋,辽阔悠长的曲调、圣洁空灵的和声,堪称天籁,十分动人。领唱梁羽丰、王蓉蓉在此曲中特别吸收了蒙古族民歌的唱法。
根据云南香格里拉的藏族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小夜曲,描绘了迪庆高原的夜色。在创作阶段,指挥家吴灵芬特别向作曲家刘晓耕提出,想用男声合唱演绎这部作品。在本场演出中,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的男声歌唱家们气息控制细腻,又富有张力,完美地诠释出了“月亮悄悄地爬上雪山,星星像珍珠洒满了湖面”的静逸画面,令人陶醉。
流传了上百年的《走西口》,诞生在具有“歌海”之称的山西。这首叙事歌曲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生离死别的悲苦,与近代山西人出外谋生的艰辛。走西口是对命运的挑战,是对新环境的开拓。

“眼睛瞪得像铜铃,耳朵竖得像天线”,大多七零到九零后的朋友们对这位“主人公”都不陌生,没错!它就是黑猫警长。音乐会的尾声,合唱团员们化身群猫,带来最合唱又最说唱、最可爱又最感动的混搭版《黑猫警长》,除了《黑猫警长》主题曲外,歌曲中还埋下了许多隐藏元素,快来这首歌中,数数你听到了多少首熟悉的旋律吧!
合唱《黑猫警长》播出后迅速在网络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我孩子很喜欢,原来合唱还可以这么玩”、“文艺就是为普罗大众服务的”、“国家大剧院真不错,你说他高雅吧,他真高雅。你说他接地气吧,他也确实接地气”;许多观众看过后意犹未尽:“葫芦娃安排一波呗”、“为啥不是邋遢大王”;而歌曲中走心的歌词,不仅带来了欢笑,也收获了许多感动:“一晃十几年,找不到那所平房,光屁股的小伙伴,早已各奔四方”、“泪目,当年我们这群看黑猫警长的小屁孩,已经长大了”、“满满的童年回忆”“那是属于我们最美的时光”。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