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 亮
——给玛丽亚•儿玉
马月明《月3》 布面油画 60x70cm 2017
先注意这首诗的一个副标题:“给玛丽亚.儿玉”。这需要特别解释一下,玛丽亚.儿玉是博尔赫斯生前的最后一位爱人,也是他的遗产的唯一继承人(据传把博尔赫斯著作版权卖给中国的就是这位儿玉女士)。博尔赫斯一生的爱情故事很复杂,也很凄楚,因为很多女人在他生命中的出现,事后看来都像是一个个“过错”。博尔赫斯对爱情的的处理远没有他对小说的处理那样来得简洁干脆。但他和儿玉的爱情看起来是没有遗憾的,并且也是令他愉悦的,尽管这段愉悦的时光也只有十多年而已。这首诗是有明确赠送对象的,我们多了解一点诗人与赠送对象的关系,对一首诗的理解可能会更丰富一点。

这首诗有着数学公式般的简洁,乐感短促、明亮。但即便在如此小的“体积”内,这首诗也营造出巨大的“悲剧”气氛,这个悲剧气氛来源于何处?显然这个来源跟爱情故事无关,它的来源是“被守夜人古老的悲哀填满的月亮”。如果我们再问一句,守夜的人们古老的悲哀是什么呢?诗歌最后一句:“看她,/她是你的明镜。”这里又有了第二个月亮的喻体出现(第一个是黄金):明镜。现在看来这是一个稀疏平常的喻体,孩子们也会用,但这里面有一个复杂的背景,也就是为什么博尔赫斯会用“明镜”,难道博尔赫斯是很随意地使用喻体吗?显然不是,博尔赫斯曾说过他讨厌镜子,因为它和生殖行为一样,让人口增加。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话,有人说这句话暗示博尔赫斯是一个“禁欲主义者”。我却看到,在文学史上从没有哪个诗人对镜子的感受像博尔赫斯那么“尖锐”:镜子中的人都是有独立命运的人,她不是镜前之人的镜像;再回头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她是你的明镜”,这意味着“你”映照在月亮里,你看到了“你”的命运。
儿玉是一位日裔阿根廷人,3岁时父母离异,本抱定终生不婚,直到博尔赫斯去世前不久她才和博尔赫斯成婚。那守夜人古老的悲哀,何尝不是儿玉的悲哀呢?何尝不是博尔赫斯的悲哀呢?原来,这“悲剧的气氛”,既是他们各自人世的“高处不胜寒”,更是我们都有的“如许的孤独”。

陈云昭,诗人。曾出版诗集《万物在场》
空间图片
PHOTOS OF WESHINE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