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华作品展|消失与重现——再读方少华的画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变化性”构成了方少华视觉图像表达的魅力所在。凝聚在其视觉图像背后的“变化性”在不间断地带给阅读者视觉的惊奇与期盼时,也引导着阅读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探寻方少华的艺术表达行迹,不难发现,他的从艺经历是贯穿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在其近40年的艺术探索的历程中,来自四个方面的特质,构成了方少华独特的视觉精神图谱。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织与交融,初建自我的视觉叙事逻辑;二、由叙事到非叙事;三、从无到有与从有到无;四、再中国化的表达路径。一、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织与交融,初建了自我的视事叙事逻辑方少华在其艺术的早期,即以表现主义的激情、初建了自我的视觉叙事逻辑,而且一变再变。为什么说方少华艺术的魅力所在在于其变化性呢?很显然,方少华经历着社会的波澜壮阔与跌宕起伏,激变的社会必然导致他必须作出不断的改变,以期适应激变的社会发展现实。他既能够敏于社会的变迁,又能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转型期社会人们的思想方式与艺术表达方式的悄然变化。在其变化性的视觉转型的过程中,他一次次用来自灵魂深处的激荡心情撞击着这个既突然来临又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可以说,方少华的艺术发展史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艺术史。历历在目的一幅幅视觉图像世界,也确立起来了方少华特立独行的艺术形象。
安格尔《泉》纯净水
90×68cm 版画 2006
那些带给艺术界无尽魅力的“手持雨伞”、拱门、洞窟的样式、古典女神……一次次在唤醒着阅读者,充斥其间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交响混搭,弥漫其中的民族化的表征和来自西方古典艺术魅力的诱惑,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个急需融入世界现代文明秩序中国的急切努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一个必经阶段。方少华有幸沐浴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他用视觉图像悄然记录着计划经济的终结和市场经济的开启及消费社会的全面来临,人们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和艺术观看方式与艺术表达方式的悄然变化,及面向世界、渴望走出的那种文化理想愿景。这既是方少华个人体验的真实,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的真实状态。在《安格尔<泉>纯净水》(90×68cm 版画)中,较好地传达出了这种理念。红色的层层拱门,厚重压抑,这既是阻碍人们走出思想禁区的束缚,亦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的表征,更彰显着一种历史文化的凝重与厚重,但近景的纯净水瓶很显然又是工业文明的表征。由此,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织、民族性与现代性的交织与交融清晰可见。这恰恰又是中国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所在。视觉图像中心的女性人体,既是经典的,又是浪漫的,如果不穿透层层红色凝重的拱门,很显然难以抵达或近观女性人体的魅力。其潜在话语隐喻着的是,当我们挣脱计划经济的模式枷锁走向世界时,不知要冲破多少艰难与险阻。沿着这一视觉表达路径,在《用梵·高的DNA克隆的耳朵》(163×112cm 布面油画 2006)再一次唤醒着阅读者,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美好,但走出去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如同性是美丽的、诱惑人的,但却又是危险的。而在这两幅方少华辨识性极强的视觉图式中,在不经意间又会若隐若现出现手持的雨伞。由此这些视觉符号不仅外化于方少华系列的视觉图像间,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伴随着这些图像的深入人心与广为人知,一个当代艺术的书写者形象透过其民族性与现代性相交织相交融的二元基调,在困惑与茫然中,在彷徨与迷惘中,在期许与期待中,初步建构并形成了自我一整套视觉叙事逻辑。
献给梵高的礼物
600×450cm 布面油彩 2021
如果沿着这一视觉叙事路径,方少华会游刃有余地穿行在本土与全球,历史、现在与未来,古典与现在,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间,一方面不安分的天性及不断寻求在艺术上的变化性促使他会不断地超越以往的图式;另一方面,中国当下的鲜活的社会实践,也激励着他并感染着他不断地在视觉上的转向。社会转型之思、艺术转型之困及变动中的视觉图景,恰恰是方少华艺术的魅力所在。方少华的视觉图像表达,经历着的是一个删繁就简,不断追求纯粹与纯净的过程,视觉图像中多余的素材不断地被剔除,最终从叙事走向了非叙事。
自由重新引导人民
230×300cm 布面油彩 2009
在《自由重新引导人民》(230×300cm 布面油画 2009)中,当经典的自由女神,三色旗和多国货币相交织时,焕发出的不仅仅是消费社会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焦虑的生存体验,及生存的焦虑现实。而在2007年,他的系列图像讲述,不仅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迹,更有着转型期社会所带来的社会转型之痛,这是中国社会在由乡土社会向城镇化转型过程中,面对大众文化兴起,图像时代来临,消费社会侵袭,社会所普遍弥漫着的“怀旧、伤感风”,及面对拜金主义流行、渴望英雄,崇尚英雄,崇拜偶像的那种世风的转向。《似水流年——毛泽东选集》(233×160cm 布面油彩 2007)、《似水流年——收录机》(233×160cm 布面油彩)、《似水流年——双节棍》(233×160cm 布面油彩 2007),这些图像叙事完整,但其不足之处,则对于阅读者而言,会弱化对于艺术形式的关注。但同年的一张作品对于方少华而言,这是他视觉图像转向的关键标识。《回去白茫茫的一片干净地》(160×233cm 布面油彩 2007),这不仅是方少华从叙事走向非叙事的转折,更开启了此后方少华的“无谱之竹”和“胸有成竹”系列的无尽而充满着趣味化的探求。整个视觉图像已没有像“似水流年”那般清晰的表征,更鲜有时代的印迹,有的只是黑白灰颜色的交响,及漫天飞翔的似鸟非鸟。没有故事,没有内容,只有飞行的海鸟,线条的律动,点线面色的交融,令阅读者激赏的同时也侵袭着感染着阅读者的心灵。手持雨伞不见了,拱门消失了,古典女神,经典艺术史图像都从图像中消失了,重现的只有鸟,鸟成为其视觉语言的关键词。整个视觉图景看不出有什么意义,但扑面而来的形式意味却又令阅读者久久难以忘怀。由此,也开启了方少华此后的 “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又一次视觉上的转向。约从2012年始,方少华开始了“无谱之竹”和“胸有成竹”的实验。在方少华所意欲建构的视觉文本中,其隐含的潜在话语则是虚与实,隐与显,消失与重现,虚构与真实间的对立反差。如果没有2007年的《回去白茫茫的一片干净地》的讲述,很显然,也难有方少华的关于“无谱之竹”和“胸有成竹”的表达。马克思·韦伯曾讲“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那么,方少华的艺术实践何尝又不是他悬挂在他自己及其所处时代编织的意义之网。他以一种对当代社会的洞察性思考和一种内化于心的激情表达,讲述着传统文明遭遇当代文明的困境,讲述着传统的文化基因如何在迈向现代性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亦或说要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换。当传统的文化符号——竹,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生发出其当代的意义时,这的确带给阅读者的是方少华的视觉转向与转型社会又是一种怎样的关联。很显然,这种有无之间的观念性表达,不仅跳出了架上平面与二维静态的束缚,他其实是为深入思考转型社会提供了一个分析角度和观察视角。熟悉化的传统竹子发生了陌生化的当代转换,个体经验与社会现实,历史经验与当代的情理与韵致相混搭,相交融,共同焕发出一个既不同于传统的历史的中国,又迥异于西方艺术的方少华个性化的艺术理想虚境。方少华的“竹子”系列,始于有,终于无。他并非空穴来风和一蹴而就,而是一次次在其艺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变化着,在多重矛盾的现实世界中和价值多元冲突的现实中,方少华寻找到了自我艺术的方法论和理论支撑。他不断尝试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在激情的不间断的书写中,没有规则,鲜有秩序,有的是一种自由的书写和在书写中获得的一种愉悦与满足,有的却是对生命与现实的洞察。在他的情怀和生命关怀中,于无中见有,有中显无,有无之间的不断延伸,诉说着自我对当代社会的体察及清醒的思考和颇具个人化的激情表达,充斥在有无之间的是方少华的立场、观念、态度和方法,直至其灵魂的归所。在无规则无序的书写中,方少华放飞着自我的艺术理想,奔放着自我的艺术激情,追寻着自我的艺术终极之目标:变,再变,永远在变动中……由此,阅读者得以理解,为什么变化性构成了方少华视觉图像的魅力所在,一个勤于思考,精于变化,又善于表达的方少华清晰地在阅读者面前呈现。而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方少华总能敏锐地捕捉到社会转型之痛,从而不断调整自我的视觉策略。他能够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时代的潮流、时代的印迹就这样悄然地透过方少华的视觉图像世界感染着侵袭着阅读者的心灵。没有多余的题材,没有多余的笔触,没有叙事,没有意义,有的只是无意义的书写。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没有边际,带给阅读者的则是一个无尽的未来的可能。所以方少华近一段的视觉表达,既不是历史的,亦不是地域性的,更和传统文化有着天壤之别。他实则是面向未来的,他提出的不仅仅是艺术在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更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崛起和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带给世界的启示性意义。由此,为他以后的再中国化的视觉表达路径开辟了一条广阔之路。
我不是不小心-奶
50×43cm×2pcs 布面油彩 2011
贯穿方少华艺术发展全程的,其实是一个再中国化的表达路径。面对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他始终和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保持着警醒距离。他没有一味地跟风趋同,亦没有盲目的排斥和拒绝,而是采取批判、审视、疑虑的态度。他不断地在视觉图景中,一次次确立着传统的、历史的、中国的元素审美及其诗性价值,寻求固守民族的、中国的文化特质,随时修正着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艺术语言实践。他小心谨慎避免着成为西方价值理想图景的简单戏仿、挪用与移植。其实,戏仿与挪用只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阶段试验,但鲜活而又激荡着他心灵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很显然构成了其视觉转型和变化的根本所在。时代的潮流、时代的印迹在其视觉图像间依稀可辨。方少华透过其激情的“手持雨伞”“红色拱门”、佛龛、洞窟的样式昭示着历史的传统的文化的根基。而西方经典而又浪漫、古典而又凝重的思绪亦混杂其间。而当代社会的对欲望的无止境追求所带来的整个社会的焦虑的生存经验,就如同《最后的晚餐》(200×450cm 200×150cm×3pcs 布面油画 2008)。而《含有圣母乳汁的奶制品》(180×138cm 布面油画 2008),亦昭示着这种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冲突与杂糅。而多元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恰恰也是中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透过方少华的视觉描述,他触及到的现实的中国问题,就是要在全球化格局中如何让中国与世界相沟通,如何让传统与现代相承接,这也是中国尝试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尝试从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道路中走出,去接受当代文明。在《草地上的午餐》(138×180cm 布面油画 2006),这种戏仿的艺术样式至今仍在通行。但近景中的快餐盒,很显然又是当代文明的表征。中国的、世界的、民族的、历史的、古典的、现在的、当代的,这些元素常常相聚在同一图像间,这也是方少华所精擅的视觉表达方式,因为价值的多元冲突与多重矛盾的现实世界,不仅仅通过方少华的视觉讲述清晰地呈现给阅读者,难能可贵的是,方少华又能够把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共聚在一起,使阅读者跟随着方少华一次次经历着社会转型之痛所带来的文化转型之困惑与艺术表达的茫然与疑虑。但无论方少华视觉图示的变化性有多大,弥漫其间的核心问题一直伴随着他,那就是从去传统到再传统,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表达路径。探讨并彰显着的是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当代社会并转换出当代价值,进而穿越传统为现代化所设置的多重屏障,逐渐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而再中国化也是一个需要对现代核心价值、未来发展模式和路径的再认识、再定位。近期的视觉图像表达不仅纯粹简洁,而且直指人心,灰白色调的图像间,若隐若显着书法的印迹、文化密码的消失与文化基因的重现。虽然具体的内容叙事并不明确,但依稀可辨识的符号却再一次昭示着传统的文化根基与历史的悠久绵长,充斥其间的中国性、中国经验,及中国在走向世界的征途中所面临的复杂而又多重的矛盾冲突清晰地呈现在阅读者面前。简洁纯粹但绝不简单的图像,却传达着无尽的深邃的思想。走到这个阶段的方少华,在其视觉图像间,不仅凝聚着他人到中年的智慧,通透与圆融,更诉说着他的那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浪漫与自由。视觉图像背后的自由精神,很显然,如影随形般地伴随着他经历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全过程。那种涌动着的激情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自由,恰恰是方少华不断变化着的视觉图景的力量源泉。因而方少华近期的视觉表达又的确是面向未来的。这不仅是艺术在未来的可能性,更是中国向何处去这么一个宏大又恒远的课题。诚如苏珊·桑塔格所言:“一切真正的理解,起源于我们不接受这个世界表面所表现出来的东西。”相关阅读:
展览预告|次元裂痕——方少华作品展
次元裂痕——方少华作品展
参观须知及预约方式:
1. 一个手机号最多可预约3人。
2. 西安美术馆实行实名制预约参观,观众需提前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程序预约,也可在西安美术馆门口现场扫码预约当天观展。
3. 扫码点击 预约看展 ,选择 参观日期和入馆时段 ,填写 个人信息 ,点击 立即预约 完成预约。
4. 预约成功者请于参观当日出示「 预约码 」,并在场馆口扫描「 健康码 」和「 西安一码通 」,接受体温检测、消毒、佩戴口罩方可进入场馆。
参观注意事项:
1. 观众须全程佩戴口罩,排队和观展时请保持1.5米以上距离,避免聚集;入馆前须接受体温测量,如有体温异常(≥37.3℃),或有咳嗽、气喘等异常现象的观众谢绝入馆。
2. 疫情防控期间,西安美术馆每个展厅将控制瞬时接待量,当遇到馆内人员密度较大时,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流,敬请谅解。
3.严禁携带饮料及食物入馆,严禁触摸展品。
4. 西安美术馆:周二至周日10:00~22:00(21:30停止入场),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请合理安排时间。
Xi'an Art Museum
西安美术馆坐落在曲江新区内,北依大雁塔,南望终南山,是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按国际一流标准,斥巨资投资建设的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展厅总面积约2500平方米,配有完整的文化服务设施,学术报告厅、艺术生活体验馆、艺术书吧、艺术咖啡馆、艺术餐厅等,是集展览、公共教育、学术研究、收藏、艺术衍生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美术馆。
作为现代化新形态公益性的大型美术馆,西安美术馆用创新的理念与体制来展现一个现代美术馆的存在方式,期待为美术馆业及公共教育事业的辉煌发展做出贡献,建设成全国重点美术馆之一,结合西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文化艺术领域积极引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再生。
开馆时间
10:00-22:00(21:30 停止入场)
逢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详细地址
曲江新区大唐不夜城内壹区西安美术馆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