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脑前纹丝不动坐了一整天的椅子
晚上缓缓躺下又不得不速速离开的床
🥖 🪑 🛏️

萨尔瓦多·达利, 《催眠时钟》,约1932年/1979年
1979年,巴黎蓬皮杜中心达利展览而做的复制品,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詹尼·佩特纳,《可穿戴的椅子》,1971年,2003年由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购藏购藏, 2017年由国家当代艺术中心长期出借

左边:弗朗克·斯库尔蒂,《纽约,早晨06:00》,1995 - 2000年,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纽约,早晨06:00》与《只是甜甜圈》以组合形式出现在展厅。超大的沙丁鱼罐头变成了一张空床,可容纳两个睡眠者,旁边墙壁上还有一幅画,描绘了一幅梦幻般的风景,前景是一份由甜甜圈和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组成的早餐。一对熟睡的夫妇被这个超现实主义的容器包装起来并标准化,在一个一切都为了被消费而存在的世界里,梦想着他们醒来会吃的标准早餐。
弗朗克·斯库尔蒂,《只是甜甜圈》,2001年,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工业设计中心
斯库尔蒂的作品充斥着对包装、消费品、弹球机、商标和城市设计的影射,探索了混合的概念,并巧妙利用了某些普遍熟知的物体和标志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将它们放大并赋予了新的功能。我们可以想象,当罐头盖子关闭时,它将把两个人隔离在一个梦境中,所有令人不安的问题都消失了。斯库尔蒂使用“诱饵”这个词来描述这些吸引观众的熟悉的物体,他质疑人类的习惯行为,并探索消费行为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在我们发现这些看起来不那么美味的甜甜圈或局促的沙丁鱼罐头等不和谐的细节之前,它们熟悉的一面却创造了一种令人安心的感觉。
来“万物的声音”
看看艺术家如何拒绝“物化人生”
自1950 年代消费社会诞生以来,物品在复杂的符号系统和社会机制中的日趋重要。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让 · 鲍德里亚在他1968 年的著作 《物体系》中所言:“物品的本质不再局限它的形态以及实用属性,供需逻辑不复存在、无意识地受到流行与强迫性消费的奴役。一切都在表明,物品成为了系统中的符号, 而这一符号体系即是消费社会的基本构成”。“物化时代”的到来就意味着生活环境的“去人类化”。通过对物品外观或功能的转变,或对其意义的质疑,常设展”万物的声音“呈现了艺术家们对世界的一系列反思。
常设展“万物的声音“,展览现场

打工人放假
西岸美术馆不打烊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票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