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拍卖市场上常玉花卉主题艺术作品的绝对领导者,佳士得将于香港秋拍再度呈现常玉力作 —《红色背景的百合花》。常玉一生中仅创作了三幅以百合花为题材的画作,即将亮相佳士得拍场的珍罕百合瓶花是其中唯一一幅以绚烂的红色为背景的杰作,必将惊艳拍场!
1940至1950年代,常玉的瓶花创作展现更丰富多彩的面貌,选用全新的描绘题材,表现更多元变化的结构布局和审美体验。此次在佳士得香港秋拍推出的《红色背景的百合花》正式属于这个时期的佳作,它从绘画题材上,东西方文化内涵的融合,平面色彩空间和线条美学等多角度,都有了深刻的革新,可谓 “常玉美学” 的集大成者,印证了常玉在中国乃至世界现代艺术发展所代表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
百合现世,珍品再难遇
据常玉全集记载,他一生中仅创作了三幅以百合花为题材的画作,其中一幅只是流传,另外一幅以深绿为底色。《红色背景的百合花》则为唯一一幅以绚烂的红色为背景的百合瓶花杰作。
常玉最常见的花卉题材画作为菊花,共绘制了55幅。相比之下,百合花在西方文化中则拥有着至尊圣洁的地位,常玉采用西方圣洁之花这一具有独特西方文化内涵的题材,融合东方写意画法,在美学体验和文化融合中,取得了历史性新的突破。


动荡年代,蕴藏希望力量



虚实相生,至简线性空间
常玉曾经跟好友达昂自述他的艺术探索是一种 “化简,再化简” 的历程,这个提炼的过程,恰恰对应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重要的 “格物致知” 的哲学思想,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沉淀转化,最后把最精纯洗练的元素留在尺寸画布中。
此杰作集中表现了常玉以线条塑造静物,表现东方特有的写意意境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此作中花瓶部分使用最为洗练流畅的曲线勾勒,其形体透明虚白,瓶中蜿蜒攀升的根茎仿佛无所依托,画面弥漫淡淡的空灵以及哲理性的禅意,这种独特的艺术巧思绝无仅有。
花瓶的形态被解构,再连接,所有多余的部分全部被摒弃,唯独留下两条曲线与上下椭圆形形成最为简单的几何体,一如 Constantin Brancusi 的雕塑,提炼出物体的核心神韵,突破物象的的外形限制,自由游弋再无拘束。
富丽堂皇,色彩前卫探索
常玉1940年代以后的作品,一大重要变化就在色彩的大胆运用,他开始使用更为鲜活浓烈,高度纯净的 “普蓝” “褐红” “墨黑” 等,每一张油画都呈现了强烈的色彩个性,极具表现张力,这和1930年代用的粉色调和低饱和度色彩截然不同,体现出常玉对于色彩更进一步的探索。
此画背景使用天鹅绒浓烈的红色背景,底部用中国古典皇室特有的明黄压底,使得画面整体呈現富丽堂皇的尊贵气息。画面的色彩和空间已经完全摒弃西方传承千年的透视法,不在强调空间纵深的三维空间及立体感,呈现的是平面的,纯粹的色彩空间。
这种采用单色色块创造空间深度的方式,在战后更多当代大师作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比如罗斯科(Mark Rothko)的灵魂色彩等。

马克·罗斯科(1903-1970)
《橘红与黄色》
1956年作
Albright-Know Art Gallery, USA 馆藏
© 1998 Kate Rothko Prizel & Christopher Rothko / Artists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张丁元
佳士得香港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部主席
常玉能在中国现代艺术大师,乃至世界艺坛中脱颖而出,就在于他能体悟又完美实践了 ‘平面性艺术’,‘色彩表现性’ 这两个现代艺术发展的精神纲领。用线条将象征性的图像赋予了精神性和现代性,对于色彩的直觉有了创新的思考逻辑。
他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视觉场景,在当中推进他的美学形式的探索和转换,并渗透了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意境,把所有美学,哲学上的体悟都灌注到一个静观优雅的生活情景,赋予静物主题一种新的深度和境界,能达此意境者,唯常玉而已。
敬请点击进入以下小程序获取香港秋拍日程及相关信息
查询
何善衡 Jacky Ho
预展查询及预约
infoasia@christies.com
+852 2760 1766
版权所有 © 2021佳士得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