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形,一个非灵感论者的工作方法
——沙鑫对话张伟
沙鑫(以下简称“沙”)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张伟(以下简称“张”)艺术家,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沙:如何看待“重峦”这个展览,你认为这个展览的学术定位与你创作的契合点在哪里?
张:这次展览我们三个作品的面貌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方法上有着一定的相似性,是对画面背后内容的一次探讨。我个人创作通常是按照某种步骤或者说是方法一点一点推进的,过程对于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与这次展览对工作方法的讨论有着某种契合。
沙:疫情作为突发且正在持续的现实状况,对你的创作实践和思考有哪些影响?
张:去年在老家待了几个月时间,画了一些小的手稿。回到北京工作室后,虽然整体创作还都在按照计划进行,但总是觉着不确定的事情会随时发生,在创作安排上很多工作都需要提前打算,对创作思考的影响更多是隐性的,似乎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沙:你曾说,通过色彩的叠加、渗透、挤压使作品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暗示性,能具体谈谈吗?
张:色彩对观者具有导向性,我的作品中有用到不同的材料与工具,比如拓印、海绵滚子等,很多不是常规的绘画工具,在画面上用这些工具操作的时候会感觉不太像在画画,更多时候像是在制作某个东西,抑或完成对某个动作的重复。持续的叠加、渗透、挤压,这些就成了作品内容的一部分,对这些作用力的感受,让作品的体验不再局限于画面内容。但作品的这部分表达不是带有明确指向性的,我个人觉着属于一种暗示性的表达。
沙:从作品中可以想象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烘托和塑造作品的气质,你觉得对抽象作品而言,这一部分是预设的还是过程性的?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张:从我个人的创作角度出发,这一部分在早期作品中,是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有意识的行为。对于作品而言,预设和在过程中实现都是成立的,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创作的需要去衡量和调整这部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这与创作者的创作逻辑是相关联的。
沙:“包裹”技法作为抽象化的日常实践使你的作品表征了一种日常与非日常的边缘与临界,为何痴迷于此类意象的处理?除了“包裹”,还有哪些创作手法源自对现实经验的转化与提炼?
张:我的学艺之路是从学院教育开始的,或者说是从具象表达起步的,传统绘画写生中,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画面表达,对我的艺术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后续在进入到创作工作时,发现过往学习到的经验需要不断去打破和重建(这个过程中当然也包括传承和延续),空间与平面关系的探索成为了最初的方向,随着创作的深入,从行为上来看,每一笔,每一层的涂抹都是在对前面内容的覆盖和消除,这个过程类似于对某个“物”进行包裹。同时,不同类型的覆盖又会有许多新的可能性会出现(透明、半透明、交错),“包裹”作为形式和技法暗含了许多更深层次的概念。“拓印”是我作品中曾出现过的创作手法——源于我一直对于物品的手感和痕迹很痴迷,这些质感中承载着时间的概念。我的大多数作品是用水性颜料绘制的,水作为一种不太可控的材料让创作过程中充满偶然因素,为了让每一次偶然的痕迹能够得到保留,意外浸湿的纸巾在桌面留下的痕迹和早年临摹碑帖的经历让我想到了拓印这种方式,由于纸的吸水性很强,每一次透过纸渗透到画面的颜色都很少,但这细微的痕迹经过多次累积会形成一种视觉上相对复杂的质感。
沙: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有可能觉得偏重构成的抽象绘画大同小异,作为创作者,你希望作品被他人关注的那个窗口(独特性)在哪里?
张:观看方式和经验会决定观看结果和感受,我的作品中不可名状的空间结构和肌理质感所营造出的疏离感会让观看有不同的体验。
沙:你的作品中似乎特别看重日复一日的过程性,这种生活美学对你而言是空的表达,还是指向了一个中和的具体?
张:很多时候不是一个选择的结果,个体的特性在这当中起主导作用多一些,我做事情比较慢,对于结果又不愿意妥协,时间久了就形成这样的方式。我个人觉着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压缩记录,让内容表面看起来很少,其实是相对含蓄的呈现方式。
沙:现有的图像处理技术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你的视觉期待,你会有什么反应?如何看待?在创作中,有无应用这种数码技术作为工具?
张:技术革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我接受这个现实,图像处理技术从某个视角来看,效果或许有着相似性或更绚丽,但一件作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视觉结果。目前我的作品大部分还依靠手工参与来完成的,在部分草图的绘制中会用到一些简单的软件,我并不排斥新技术给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沙:你是艺术灵感论者吗?如何解决、度过创作中遇到的瓶颈期?
张:我的工作没有对灵感有过多的依赖,面对瓶颈期似乎没有特别的方法,持续的工作、不同材料内容的尝试,以及其他领域知识内容的补充,会让我对接下来的工作保持一定的新鲜和热度,新的想法或许也就在这其中应运而生。
沙:接下来有哪些新的创作计划?会参考艺术市场的信息反馈吗?如何平衡作品的学术性与市场性?
张:最近在准备年底展览的作品,后面新的作品会有一些变化,有些东西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还在尝试需要进一步调整。我觉着艺术家工作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会和画廊及藏家沟通,但不太会因为某个建议而打乱创作思路。作品卖的好对艺术家来说是一种社会的认可与肯定,但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优劣,随着现在艺术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艺术家还是要先把自己的作品做好是关键。
张伟作品欣赏
闪烁边缘Ⅱ 布面丙烯 80x80cm 2016年
210720 木面丙烯 30x30cm 2021年
不露 布面矿物质颜料 120x120cm 2017年
迭 布面矿物质颜料 160x160cm 2017年
⅓ 布面丙烯 80×80cm 2016年
闪烁边缘 布面丙烯 80×80cm 2016年
关于艺术家
张伟
1984年出生
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三工作室
2014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20年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张伟朱佩鸿双人展,赛麟空间,上海
2018年 “潜形”——张伟新作展,Art + Shanghai画廊,上海
2016年 “里|外”——张伟作品展 ,ArtDepot艺术仓库画廊 , 北京
群展
2021年
“重峦” 赛麟空间,上海
2019年
ArtDepot十周年群展,艺术仓库,北京
“热风”,桃花源艺术中心,北京
2018年
“感知测绘”,本裕空间,北京
“无所蹈矩”,方隈空间,北京
青年艺术家公社驻留邀请展,长城脚下的公社,北京
2017年
“无限”,egg画廊,北京
Art Central 艺术博览会 , 香港
2016年
“尤利西斯的凝视” ,今格艺术中心,北京
旋构塔-青年艺术实验场 ,北京时代美术馆 , 北京
运行中的“非形象” ,正观美术馆,北京
“强迫症2.0” ,egg画廊,北京
“分界限” ,盈艺术中心,上海
东京艺术博览会, 东京
2015年
“层层包裹”, ArtDepot艺术仓库画廊 , 北京
“青年艺术100“ 农展馆 , 北京
“学院之新+OBM” ,经典元素艺术空间, 北京
“still“ ,Art + Shanghai画廊 , 上海
2014年
“冷秩序”———— 绘画四人展, 新绎空间, 北京
赛麟近期展览
赛麟(上海)联展”重峦“
赛麟(合肥)邱丹丹个展”独白剧场“
赛麟空间
Sailing Space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