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嘉德香港2021秋季拍卖会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拍卖:10月12日丨10:30am
预展:10月9-11日丨10am-8pm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丨展览厅5BC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具有它决然的独特性,尤其当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再现与表现逻辑之后,绘画因其所建构图像本身的丰富性,具有更为澎湃的创造力,映照时代与审美的变迁。是次秋拍集合来自刘炜、王音、黄宇兴、秦琦、由金与黄一山,六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之经典,藉其笔中「疏离的风景」彰显新时代面对环境激变所展现的从容与自信。
——著名策展人左靖
Lot 107
王音
加油站 No.2
油彩 画布 | 二〇一一年作 | 130 × 162 cm
Wang Yin
Gas Station No. 2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2011
出版
2013年,《灰色的狂欢节——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第158页
2016年,《王音:礼物》,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新星出版社,北京,第32至33页
展览
2015年3月29日至6月28日,「物体系」,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2016年3月29日至5月27日,「王音:礼物」,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来源
2018年6月19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拍品编号1738
现亚洲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是次呈现的《加油站No.2》为王音最具代表性的「加油站」系列中罕见的单一场景大尺幅之作,曾于2016年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艺术家大型个展中呈现于展览入口鲜明的位置,标志其关键要义。作品立足于德国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单行道》中对加油站所作的经典隐喻——加油的过程犹如找到社会系统的入口,并恰到好处的发挥作用,与王音藉绘画反思身为艺术家之社会责任的观点不谋而合。
《加油站No.2》作品局部
画面中,艺术家以其擅长的不饱和色调、平涂的方式打造若午后斜阳下的静谧安宁。舞台式的场景构图、色块分明冷静的用笔令人联想到以描绘城市精英阶层寂寥生活闻名的艺术家霍普(Edward Hopper)的代表作《夜莺》。然而,与后者对生活概括的描绘有所不同,王音藉创作对绘画自身进行反思、质疑和批判。
上:霍普(Edward Hopper)《夜鹰》(Nighthawks),油彩画布,84.1×152.4cm,1942 年作,芝加哥艺术学院藏
下:《加油站No.2》作品局部
单一色块中的细腻笔触展现丰富的色层变化,完美捕捉现实场景中的工业建筑——加油站一角的静谧场域氛围、理性思辨的精神诘问,并将之内化为个人的情感经验和思考,以此回应根植中国文化语境的叙事,在绘画的思辨性中,作出对现实的深刻表露,亦为艺术家通过个人情感和思想,对文化史与绘画做出的回应。
Lot 97
黄宇兴
河流
压克力彩 画布 | 二〇一五年作 | 190 × 250 cm
Huang Yuxing
River
Acrylic on canvas | Painted in 2015
出版
2015年,《冲积:黄宇兴 2005-2015》,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第159页
展览
2015年9月5日至10月4日,「冲积:黄宇兴 2005-2015」,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
来源
2019年3月30日,中国嘉德香港春季拍卖会,拍品编号734
现亚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时间与河流的对应,是人类共同的感知,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kleitus)「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洞察、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或博尔赫斯「我们是时间,是不可分的河流」的告白,河流湍湍,照时光匆匆,各种风景汇聚成黄宇兴最钟爱的主题,是他内心为时间定义的形状。
黄宇兴《河流》现场图
生命力与毁灭性并存的「河流」,在2015年成为黄宇兴创作的主体意象,是次上拍者为其同名系列中的典范之作。在其擅长的大尺幅画面中,黄宇兴运用色彩的冷暖之别及截然不同的纹理,突显出变幻与永恒并存的张力制衡:上方密集排布的纵向线条如石笋般密密匝匝,垂直纹理,延续了此前「光芒」系列中「生命外力」的表现手法,下方象征生命本源的河流缓缓运行,映射出时代个体疏离分裂却绚丽多彩的情感世界。
上:黄宇兴《照耀》油彩画布,230x320cm,2016至2018 年作,成交价8,645,000元港币
下:黄宇兴《河流》作品局部
画面中的形与色在上下方交织成严丝密合的奇妙结构,具有别样的平衡与和谐,使观者迷失在此奇异的隐蔽世界。这种迷幻与忧郁,恰恰是黄宇兴作品的最大特点:以色彩的运用传达心理活动及精神层面的感知,连结内心认知与外部世界,从而用绘画的绚烂直面对「时间」及「生命」的探寻,构建出一个「致虚极,守静笃」的当代幻境。
Lot 96
秦琦
厨师与白鹅No.1
油彩 画布 | 二〇一五年作 | 120 × 120 cm
Qin Qi
Cooks and Geese No.1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2015
展览
2015年3月13至17日,「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站台中国,香港
来源
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现亚洲重要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70后先锋艺术家秦琦在《厨师与白鹅No.1》中,生动展现对连贯图像叙事的崭新思考,他用一种有力的扭动笔触、超现实的悬浮构图描绘了一个厨房间的忙碌场景:塞满鱼类、禽类、鸡蛋、面包、苹果等食材的房间中,两位身着白衣帽的厨师分别怀抱水壶与白鹅立于桌前,如同荷兰风俗画般,展现出一派富足的生活景象。
左: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罗琳大臣的圣母》(局部),66×62cm,油彩木板,1435年作,巴黎罗浮宫藏
右:《厨师与白鹅NO.1》作品局部
但在密集的画面中,两位厨师的动作、样貌却如出一辙,以至于右侧人物彷彿是左侧的「下一个瞬间」,展现出如古典绘画凡艾克(Jan Van Eyck)《罗琳大臣的圣母》中「一图多景」的叙事逻辑,指引观者的视线随画中悬浮的圆桌、向深处飞去的圆钟、餐巾,在被强行并置的不同纹理、空间中不断转换,直至连接起绘画者的思维链条,步入超越日常经验的绘画世界。
上:《厨师与白鹅NO.1》作品局部
下:秦琦《白鹅》(局部),油彩画布,168×220cm,2014年作,嘉德香港拍卖成交价802,400 元港币
与此后创作的「厨师与白鹅」系列不同,作为该系列的首幅作品,秦琦巧妙的将画面的不同色块统构于一抹淡粉的暖色之中,使元素丰沛的画面呈现和谐的视觉韵律;如花纹般的曲笔共构出各异的几何空间,使作品带有立体主义般的构成意味——画面中央的两位厨师如若重复的纹样般,被卷入一个神祕的图像秩序,以此展现人与万物的交互与共生。
而在细节刻画上,艺术家告别了此前静物画中常见的厚实笔触,转以细腻的涂抹打造一种平滑圆润的表面,使绘于平面上的物象具有一种「浮雕感」,令稍纵即逝的日常瞬间凝固永驻,创造出其不意的视觉体验,以及画布上若高手过招的回味无穷。
——由金
Lot 108
由金
异道之合
油彩 画布 | 二〇一八年作 | 200 × 150 cm
You Jin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aths
Oil on canvas | Painted in 2018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作为由金新创的「异时空间」系列代表,《异道之合》将来自现实中的旋转楼梯、门窗、长廊以二维线型交织成不断延伸的通道,当中具动态的弧形叶片作为视觉穿梭的导向,展现象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后现代文化景观。
《异道之合》作品局部
画境展现的「异道之合」,正是在后现代全球化的语境中,社会兼容来自东西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由金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与现代的发展必定是在不断的碰撞中,持续带来新的生机,异道必将融合。画中色彩与线条的多维的构架赋予时间流动、空间变化的视觉动感,形成异时空交织的枢纽,充满生机与活力,诉说无限可能,在奇异的画境中,引人不断穿梭、遐想,鼓励人们展开对未来的想象、大胆探索前行!
由金《路径—后花园》,油彩画布,150×260 cm,2015 年作,拍卖成交价1,254,000 元港币
Lot 109
刘炜
无题之3
复合媒材 纸本 | 二〇一五年作 | 71 × 134 cm
Liu Wei
Untitled-3
Mixed media on paper | Painted in 2015
出版
2018年,《刘炜/繁花素笺》,言午画廊,上海,图版第26号
展览
2018年1月31日至3月9日,「繁花素笺——刘炜纸上作品展」,言午画廊,上海
来源
亚洲私人收藏
《无题之3》来自刘炜横跨十年之久的纸本水墨风景系列,在以山水横轴式铺展的画纸中,其以单纯的墨色及留白打造若繁花似锦的画境,一具骷髅若隐若现地吊挂在正中枝头,象征了生与死、璀灿与消逝的一体二面,而下方似隐犹显地钩写「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没事找事)」的拼字,耐人寻味地与「Too Young To Die(把握青春年华)」形成对生死这一终极议题的暧昧对答,并以此言说艺术家对创作的终极态度——艺术无非在「不断作死」中奋力追求自我的理想。
左:徽宗《竹石双禽》(局部)绢本设色,34.9×839cm,北宋,纽约大都会美术馆藏
右:《无题之3》画面局部
刘炜强调「我以我手画我心」,认为绘画中「手感就是语感」,而笔触即为画面语言形成的关键所在。在《无题之3》画面中的枝条及鸟,仅用线条勾勒,用浓墨或涂或抹,带有近似「刀味儿的笔触」,可联想至金石水墨或是汉代画像砖的笔墨手法 ,此源于刘炜在中央美院版画系的学习背景。
刘炜宋庄工作室外的景色为他《风景系列》的灵感来源
画面满目繁花中局部的变化多端,物象形态和笔触结成繁复、紧密、服贴的同构关系,令人不得不叹服于其才华,并对他处理繁复细节变化的耐心充满敬意,他自信却不失分寸如鬼斧般的笔法,雕琢万千形态底色之下、那份不可名状的空灵与隽永,使画面饱蕴上古风神的衣带飘举、亦不失自我内心的鲜活,带着繁花的一封素笺,提醒我们开启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生命的敬畏。
Lot 102
黄一山
云理论
复合媒材 木板 | 二〇一九年作 | 120.5 × 88 cm
Huang Yishan
A Theory of Cloud
Mixed media on board| Painted in 2019
展览
2020年5月20日至8月20日,「抽离与挣脱——2020艺术家的观看日常」在线展览,叠石文化,广州
来源
北京新氧艺O2art艺术空间
现亚洲私人藏家直接购自上述来源
《云理论》为黄一山深具代表的「画中画」经典之作,他将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无限认知》中「多云天空」的意象,与写实主义巴比松画派艺术家如卢梭、米勒等人笔下「多彩天空」并置嵌入画境如展厅般的画面空间。
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无限认知》油彩画布,81×100cm,Leslee and David Rigath 藏,是次拍品《云理论》即挪用了马格利特笔下两位绅士的图像
两幅名作犹如两扇视窗,暗示后方广阔的虚拟空间;而「窗前」的两位人物则成为观者的缩影,窥探着一个逝去已久的自然世界,开启多维空间的生动关联。而上下平面的「错位」则暗示着空间的转折,但画面的平面性、对于细节的极致关注,却使得具象的三维空间「降维」成一个抽象平面,使观者只能聚焦画心场景——多云的天空。
《云理论》作品局部
艺术家大胆地将艺术史图像嵌入生活化的场景,并运用其深厚传统造型的能力,严谨缜密的构图逻辑,以及似职人打造的繁杂工艺,在《云理论》的创作过程中展现近乎完美主义者般的极致追求。

《云理论》作品局部
画面下方可见其以高度拟真的技法呈现水磨石地板细致入微的肌理,红色的中间地带阻断了下方绿色地面的延伸,与上方灰蓝墙面形成巨大反差,经结构和精确测算以及对绘画性和媒介的强调,使依附于画面的雕塑形态、被迫中断的画面边界,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视觉惯习,在感知与现实、图像和空间、真实与虚幻中营造出「身处现实,却如在云端」的颠覆性视觉景象。
往期回顾
左右滑动浏览往期精彩内容
竞投方式
一文详解四大竞投方法

中国嘉德(香港)联系方式
(滑动查阅)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