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之艺蕴藏着文人雅士的气质,标志着交响性音乐起源的室内乐则是西方音乐中富有亲密感的一种表达形式。来自东西方的二者在邂逅之时,虽有“形”之异,音符之下则是相通的知音之情。
10月4日—17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将携手古琴演奏家陈雷激开启“琴之歌:古琴与室内乐”跨界巡演。巡演曲目除《流水》《平沙落雁》等经典古曲,还包括《琴之歌》《劝君更尽一杯酒》《颐和园华尔兹》《致敬贝多芬》等多部将古琴艺术与西洋重奏相融合的佳作。乐团特邀音乐学者橙客专访古琴演奏家陈雷激、作曲家陈欣若、姚晨以及乐团助理首席马魏家,从多个维度与观众一同探寻这场东西方音乐对话的妙趣与深意。
古琴演奏家陈雷激

橙客:古琴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保持着离群索居的独奏姿态,而现在您尝试将古琴与西洋乐器对话,这是否在有意颠覆这件乐器的属性?
陈雷激:古琴从古时琴师雅士的小范围欣赏,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改革并进入音乐学院的专业音乐教学中,表演形式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变化。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较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扩音技术。以前扩音技术是较为复杂的,这使古琴只能在小范围演奏欣赏。伴随技术的发展,古琴音乐可以通过扩音的方式让更多人近距离欣赏。对于古琴的表演形式,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表演形式与传统曲目,这次我能和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进行室内乐的合作,也是在尝试创新。我认为大家需要把古琴固有的文化符号放下,更多地关注古琴音乐本身和其与其它音乐交流的事件上。
橙客:与老一辈古琴演奏家相比,您对自己有怎样不同的定位?
陈雷激:我认为每一代都有每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我与老一代古琴演奏家的共同点是要传承古琴,较为不同的可能是我的教育和学习经历,例如学习西方音乐等,在两个领域中学习接触的比老一代多一些。
橙客:所以您才会尝试与西方乐器对话吗?
陈雷激:是的。前辈琴人将古琴艺术传承下来,我这一代人尽力让古琴发扬光大,但是真正把古琴艺术推向普及以及规范的,可能是下一代人。
橙客:您曾经与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共同演奏《庆云乐》,其丝路乐团曾与世界各地的乐器进行跨界合作,但是与古琴合作,对他来说大概还是第一次。您们的合作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陈雷激:《庆云乐》最初是由赵季平老师写给马友友丝路乐团的琵琶和弦乐四重奏作品。后来,中美友好协会举办了一场文化交流活动的音乐会,马友友和我就合作演奏了一系列作品。马友友特意推荐了这首作品,并询问能否用古琴代替琵琶演奏。
橙客:所以,您是把琵琶声部移植到了古琴上吗?
陈雷激:是的,有意思的是,据赵季平老师说,这首作品的创作动机原本就是来源于古琴,也就是说琵琶声部本就有意在贴近古琴。马友友热衷于尝试各种创新,不拒绝与任何乐器合作。
橙客:您在与其他演奏家合奏时,面前会摆放五线谱,而演奏古琴终究是充满弹性与留白空间的,您在演奏这些重奏新作时,是否会有即兴的成分呢?
陈雷激:我演奏时看的是总谱,这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其他演奏者在做什么,只有知道其他演奏家在做什么,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才知道怎样更自由,但是这样的自由终究是在严谨的乐谱范围内。在弹奏中,我没有即兴的部分,只能说会有一些个性的音乐处理。
橙客:此次与您合奏的是几位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青年演奏家,与他们合作是怎样的体验?
陈雷激:他们虽然年轻,但作为职业演奏家,对音乐有着很高的追求。当然,室内乐重奏与作为乐队演奏家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更用心打磨各声部的音色和统一。他们对古琴很感兴趣也很了解,所以我们在排练过程中十分享受,我也鼓励他们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橙客:10月4号的演出将被纳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2021-22乐季的「无界」室内乐系列,您如何看待这种音乐风格的跨界和多元化的追求?
陈雷激:“无界”这个词很好。其实音乐本来就没有边界,就像普契尼写歌剧时会运用到中国音乐元素,我们现在也会运用西方的和声体系。音乐是世界上最统一的一种语言,音乐本身就是无界的,只能说音乐有着不同的地域风格。
作曲家陈欣若

橙客:您似乎对古琴特别感兴趣,早在2004年的《赤子花园—没事儿》中,就有一首名为《古琴也疯狂》的乐曲,而在之后的专辑《赤子花园—爱无界》中,第一首《颐和园华尔兹》就是古琴、钢琴和单簧管三重奏。您也凭借这张唱片荣获了台湾第24届金曲奖演奏类最佳作曲人。再之后的2017年,您又创作了古琴协奏曲《尽觞》。把自古孤傲的独奏乐器古琴拉入重奏甚至管弦乐中,是一种怎样的创作体验?
陈欣若:在我创作的时候,古琴于我就是一种独特的声音,尽管我尊重它的传统表达方式以及声音美学,但我也不会让这个传统观念约束我对声音组合搭配的想象力。对于我来说,世界上各种音乐类型的声音是平等的,语言风格也是平等的,尽管存在差异,但绝对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我认为,只要能深入了解了不同类型的音乐语言构成规律,由观念形成的风格类型之间的壁垒就会消失,当壁垒消失时,不同类型音乐之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就会显现。我就是在不断试验、寻找的过程中,通过听觉经验找到了古琴和西洋乐器得以结合的那个点,通过这个点,我也获得了一种能够让中国传统音乐、西方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得以平等对话的并置型的组织方式。运用这种组织方式,三种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语言,既能保持各自的传统特征与文化独立性,又能形成一种“新的”声音,这个创作体验同时也塑造了我的创作态度以及美学追求:包融、多样化、有趣味。
橙客:让古琴名曲《酒狂》和钢琴华尔兹在颐和园共同轻舞飞扬,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要新瓶装旧酒还是旧瓶装新酒呢?
陈欣若:当然是新瓶装旧酒,假如我们把这首作品比喻成酒的话,这酒里面的每一种味道,都是旧的,有上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西方的华尔兹、东方的古曲、还有一些爵士和弦色彩,这些都是已经成为了传统的类型化音乐语言,但是当我用一种平等并置的组合瓶子盛它们的时候,它们在瓶子中折射出来的颜色,或许会让人有一种“新奇”的观感,但是打开瓶子尝一口,嗨,这不还是那几种熟悉的口味吗?
橙客:同一张专辑中的另一首古琴、钢琴和单簧管三重奏《挨着》,是这次巡演音乐会中的特别舒缓暖心的小品,人们听过后会发现古琴竟然也能如此“小清新”。虽然您的作品风格和体裁各异,但您似乎一直在尝试消除古今中外雅俗之间的界限?
陈欣若:中、外、雅、俗都是一种观念上的成见,其实音乐就是音乐,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并不能成为决定它审美价值的标准。过去的俗乐会变成今天的雅乐,比如说16世纪的歌剧、18世纪的宫廷音乐,那谁又知道今天的俗乐会不会变成明天的雅乐呢?对我来说,音乐类型的参差多态永远都好过一种类型为它独尊。虽然我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与我创作室内乐、管弦乐作品时一样严肃,但我希望它呈现给观众们的效果就是:风格类型是平等的,或许很多人觉得中外、雅俗泾渭分明,不可并存。但我就是想通过这些作品让大家听到,其实中外、雅俗也完全可以很有趣地融为一体,它们不过都是音乐而已嘛。
作曲家姚晨

橙客:您在《劝君更尽一杯酒》中,让古琴与三把提琴‘对话’,当初谱写编制如此别致的作品,是有意设计还是四位演奏者向您提出的委约?
姚晨:是接受的好友委约,包括陈雷激老师在内的四位演奏家,促使我尝试将古琴与三件西洋弦乐合作。这部作品在多次演出的过程中经历了数次大修改,直到去年才以我最满意的状态定稿。
橙客:几易其稿,是不是因为古琴的音响在演出时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细节?
姚晨: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此曲动机、旋律基于古曲《阳关三叠》的素材,但对材料的把握、发掘和创作过程是创新的;其二是中西弦乐器律制、音响平衡度等因素差异性很大,需要有创造性的深入探索。
橙客:《劝君更尽一杯酒》似乎不再追求音响的标新立异,而是更多地追求古琴和诗词的内在意境。
姚晨:确实,《劝君更尽一杯酒》更多地关注了对文化意境不同层面的传达。实际上,王维所作的《阳关曲》诗词虽然在我的作品中没有被唱出来,但词意对我的音乐作品起到了启示作用,其中一些重要的字眼都会决定这部作品的空间架构设计。
橙客:去年5月,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3位乐手与陈雷激老师演奏了这部作品,恰好也是这次巡演的原班人马,您对这一版本满意吗?
姚晨:从合作的角度上说,音乐家们的职业素养是很高的,排练中他们的默契程度能够让人感受到音乐家们气息的融合、音色的互补。他们都有着东方音乐情怀,可以很好地捕捉到古琴音乐中所讲求的‘韵’,所以排练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充满着情趣,令人享受。
2020年5月18日,古琴演奏家陈雷激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演奏家
马魏家、刘莎、尹龙演奏《劝君更尽一杯酒》(片段)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助理首席马魏家

橙客:与往常在乐团里演奏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原版相比,演奏王乐游改编的这个古琴重奏版(《致敬贝多芬》)有哪些不同感受?”
马魏家:在尊重原谱的基础上,编制中加入了古琴这一中国传统乐器,因此在演奏方式方法、音乐感觉上有别于原谱。贝多芬以庞大交响曲体裁呈现出他的音乐性格,对改编的重奏作品而言,演奏法技术要求会有所提高,譬如古琴与弦乐组音色的融合抑或是捕捉古琴独特‘韵味’方面,具体表现为强弱力度对比上,如何‘拉弱而不虚’地展现中西方弦乐器的共鸣。
橙客:在即将巡演的这些作品中,有哪些特别的提琴片段在奏法上受到了古琴的影响,或者说如何让提琴‘说’古琴语言?
马魏家: 姚晨的《劝君更尽一杯酒》作为一部现代作品对古琴悠远、长线条、内敛等审美理念表意赋予了更多关注,在音乐处理上呈现高博、飘逸、内敛的音乐性格。周龙的弦乐四重奏《琴之歌》在演奏上更多地借鉴了古琴,因其本身汲取了传统古琴曲《渔歌》乐思和动机,如开头小提琴半音接大提琴拨弦好像是古琴拨奏后的余音。
橙客:对于周龙老师《琴之歌》这种带有先锋派特征的作品,您认为听众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或何种聆听姿态?
马魏家:此曲乐思取材于《渔歌》音乐语言,听众可以先去聆听古曲《渔歌》,对其有大致了解;通过飘逸优美的旋律,听众们可以更多地感受中国传统音乐悠长线条。中段会有拨弦、戏曲音乐元素等,其中大量借鉴了古琴演奏技法,有很高的音乐可听性。
橙客:作为小提琴家,您在演奏这种古今中外风格融合的作品时,怀有怎样的理想和初心?
马魏家:首先,作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演奏家,我们有推广中国当代作品的责任和义务;其二,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我们作为来自东方的西洋乐器演奏家,很高兴有机会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去讲述中国故事,展现这些作品中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
曲目列表
2021.10.04-10.17
古琴:陈雷激
女高音:张宁佳
第一小提琴:马魏家
第二小提琴:樊悦
中提琴:刘莎
大提琴:尹龙
单簧管:张天宇
钢琴:张悦
上半场
周龙 《琴之歌》
古曲 《流水》
古曲 《平沙落雁》
古曲 《龙翔操》
古曲 / 李白 词 琴歌二首 (仅10/4演出)
一、《秋风词》
二、《关山月》
下半场
陈欣若 《颐和园华尔兹》
陈欣若 《挨着》
华彦钧曲/刘湲改编 《二泉映月》
姚晨 《劝君更尽一杯酒》
赵季平 《庆云乐》
王乐游 改编 《致敬贝多芬》(仅10/7-17演出)
巡演信息

10.04 19:30
国家大剧院 · 音乐厅
点击上方海报了解音乐会详情

10.07 19:30
江苏大剧院 · 音乐厅

长按扫码购票

10.13 19:30
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

长按扫码购票

10.15 19:30
深圳音乐厅

长按扫码购票

10.17 19:30
珠海华发大剧院 · 莫扎特音乐厅

长按扫码购票
转载编辑:高建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