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 I C H U A N F I N E A R T I N S T I T U T E
Z H I A R T S P A C E
2021年9月28日晚7点,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教授在四川美术学院小剧场发表了演讲——“关于中国书法经典的思考”。讲座伊始,学术主持四川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教授对白谦慎教授身份做了简介,随即同学们响起热烈的掌声,迎来了白谦慎教授的出场。

四川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宗贤教授发表致辞
白教授提到,他对于经典的思考,源于20年前在重庆的一次邂逅。路过青木关时,一块名为“娟娟发屋”的牌匾吸引到了他的注意。“娟娟发屋”四字是未经书法训练的普通人书写出的字体,但它极具趣味,由此普通人书法问题引起了白教授对于书法“经典”的思考,于是他用诙谐、生动的语言讲述了其著作《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中对该问题思考后的部分内容。

讲座现场
首先,对于“经典”问题的关注,白教授提到了他海外留学所体验到的不同视角。他早年留学美国,出于糊口的目的,他开始教外国人写书法,从中他发现了一种趣味性。但是另外一种不同的视角则是来源于国外的从事艺术专业的教授或者学者,他们关注于书法的传承。随后,他引用国外学者对中国书法临摹的强调,引申出中国书法中范本与经典的重要意义。
从古今这个概念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书法经典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变化的问题。“经典”分为许多种不同的意义:一方面,将“经典”放入多元文化语境中,我们能够发现“经典”普遍的特点是以最重要的教材出现;另一方面,“经典”可以作为作品出现,也可以作为体系出现。经典的形成涉及到诸多因素,而权力则是在经典形成过程中占据了核心的地位,它塑造了核心与边缘。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白谦慎教授发表演讲——“关于中国书法经典的思考”
然后,从博物馆在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中,白教授引出了“与古为徒”的文化倾向。
贴学的创作者在活着的时候就被称为经典,而碑学的兴起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经典谱系。碑学将书法的概念扩大到古代所有文字遗迹,造成了20世纪的一个观念,所有的出土、文字观念都是书法。于是从观察美国人书写汉字,从观察儿童的书写,从观察石刻楷书、无名氏文字,白教授提出了“无古无今”的这个概念。既然这些书写在形态和趣味上古今差别不大,那“当古代的“无古无今”的书写被奉为圭臬时,为什么今天类似的书写却被弃之如敝帚?“

现场同学的精彩提问
因此白教授提出,我们需要“与古为徒”。白教授编造了一个王小二的故事,揭示出与今为徒会产生很大的麻烦,社会机制和社会利益不允许当代书法家接受当代的王小二“无古无今”的书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与今的关系、财富与收藏的关系、学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与社会体制的关系都在塑造着中国书法的这一现象。

白谦慎教授耐心地回答现场同学的提问
在讲座最后,白教授细致地回答了现场同学的提问,并耐心地给同学们签名。
END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