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读书会 线上线下空间联动进行 时间: 14:00 - 16:00 地点:
线下: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M50创意园区18号楼101)
线上:报名入群后获取Zoom链接
导读: 陈玺安(线下),张煜航(线上) 语言: 中文 10月17日读书会 在公园中畅读 “酷儿生态” 时间: 14:00 - 16:00 地点:
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上海市宜昌路66号)
导读: 陈玺安,戴章伦 语言: 中文
*更多信息将在参与者完成报名后分享于阅读会大群。
活动策划:
陈玺安
发起方:
瑞士文化基金会
联合主办: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
请识别报名表单提交后出现的二维码,加入读书会微信群,以便获取阅读材料;
请于活动前熟悉内容,方便讨论。
在什么意义上,生态是怪异的?这个思考的起点是:生态与我们常识中所想的生态不是一回事。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将展开第三期百花齐放读书会活动。为期两天的读书会将围绕着年轻女孩读书会为我们推荐的选书,分别是提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的“酷儿生态学(Queer Ecology)”,以及由人类学家Anna Tsing、艺术家Elaine Gan等四人共同编辑的《生活在受损星球上的艺术》(Arts of Living on a Damaged Planet)两部文本展开。
在第一天的读书会中,我们将阅读《生活在受损星球上的艺术》的两篇导言“鬼魂”、“怪物”。在回应人类世这一概念的各家之言中,一些人提倡我们要回到不同物种交流的关系中,他们所说的生态更像是一种网络。《生活在受损星球上的艺术》就是如此。本书以幽灵代表各种萦绕着现代性暴力的风景,以怪物提示出跨物种或物种内部的社会关系。为了认识这个方法论,我们将阅读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读者将与我们一起遇到蚂蚁、地衣、岩石、电子部件、飞狐、鲑鱼、栗子树、泥火山、边境地区、坟墓、放射性废物——阅读一个意想不到时代的奇迹与恐怖。
作为第一天读书会的延伸阅读,我们也将阅读台湾学者蔡晏霖与多人合作的《金宝螺胡撇仔:一个多物种实验影像民族志》。蔡晏霖的农业实作以田里的蜗牛展开的多物种实验民族志尝试。在她的工作中,我们可以具体看到往往被主流社会视为怪物的外来入侵物种,如何以不同的实践手段被发展成可以合作共生的对象。
同样提出了生命是作为“相互关系的网状物”之存在的莫顿,是我们第二天读书会的重点之一。在其酷儿和生态的描绘中,莫顿揭示了我们如何通过对自然的认识再制我们对性别的认识。莫顿的酷儿生态学强调了一种超越二元论的视角,物种、生物、非生物、人类与非人类、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在此模糊了界限,不同规模的生命形式在此构建起丰富且复杂的依存关系。
作为第二天读书会的延展读本,我们将阅读向在荣《古怪之道 —— 一种去殖民探索》(Queer Ancient Ways —— A Decolonial Exploration)的导言以及第一章“酷儿神水”。在这本书中,作者用远古的维度为酷儿批评发展出一条去殖民的探险路径。向在荣在一系列关于自然与创世的上古神话中,探索酷儿的特质。包括西游记、巴比伦和阿兹特克的创世神话,在这些神话中,自然的概念不断被重新阅读,其故事的神称也不断在变形,时而单数时而复数,时而男性时而女性,完全是身份践履的绝佳提示。
图片来源:punctum books网站
< 活动日程 >
DAY 1
10月16日,14:00-16:00
《生活在受损星球上的艺术》(Arts of Living on a Damaged Planet),第M1-11页, [来自年轻女孩读书会(Young Girl Reading Group)书单]
DAY 2
10月17日,14:00-16:00
*读书会将提供文本选段的中文译本;
*读书会流程包含每篇文本的阅读热身,嘉宾导读,讨论分享及朗读。
< 关于导读人 >

陈玺安是住在上海的策展人,《黑齿》杂志编辑。他现于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的线上平台《堆肥》进行为期一年的驻留。

戴章伦,写作者、策展人,现居上海。她的写作与策展创作关注泛文化想象与后技术世代中身体的变形、繁殖及跨物种交流,以及文学空间与心理空间的互文。

张煜航,de Art Center执行,写作者。目前关注理论虚构与幻想形而上学。
< 关于“百花齐放读书会” >
韩国左翼经济学家张夏准在2015年如此提出对左派口号的修正——“经济理论要百花齐放,并且交叉播种”。他形容,现实世界中,经济规律及成因极其复杂,任何单一个经济理论都无法有效解释。在经济学理论之外,张夏准也动用科幻写作及文学评论,让广泛多样的读者得以体会经济学的无所不在。快进到2020年,就在疫情前夕,艺术家Hannah Black也在一次为支持伦敦高等教育抗争的读书会上,提出“让读书会百花齐放”的倡议,欢迎集体形式的知识分享,并借此凸显高等教育商品化的困境。在疫情爆发期间,各种读书会在线上大鸣大放很快成为现实。百花齐放读书会希望观察、讨论这些着重阅读、分享的艺术项目。我们的首个项目“第一季:远方书单”由艺术家双人组Dorota Gawęda和Eglė Kulbokaitė的年轻女孩读书会(Young Girl Reading Group)慨赠一批建议书单而展开。项目在上海、杭州和广州各艺术机构进行读书会。同时也将有现场图书展示,围绕2021年度Cahiers d'Artistes的艺术家画册,他们的激进思想外延,以及相关的知性集合。
点击这里了解前两期读书会
< 关于Cahiers d'Artistes >
Cahiers d'Artistes 项目旨在为瑞士年轻艺术家出版他们生涯的第一本个人画册。根据项目评审团的推荐,瑞士文化基金会每两年从接受申请的艺术家中选出八位。这些画册由苏黎世的设计工作室Bonbon与艺术家们合作完成,并邀请著名评论家撰文。Cahiers d'Artistes 系列项目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84年推出,自2006年起由Edizioni Periferia出版,于cahiers.ch网站上也可以看到过去30年来项目出版的所有画册的电子版本。
2021年度 Cahiers d'Artistes 艺术家画册
< 发起方 >
瑞士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广瑞士当代文化艺术。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于2010年成立。它旨在支持中瑞两国艺术家与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项目促进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知识与经验的分享。目前,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瑞士当代艺术,其中包括视觉艺术、设计、建筑、音乐与舞蹈等众多领域。
人工智能的兑现:卑弃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在线特展
2021年7月3日-10月17日
AI Delivered: The Abject
A Chronus Art Center Exhibition
July 3 - October 17, 2021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成立于2013年,系国内首家致力于媒体艺术之展示、研究/创作及学术交流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通过展览、驻留、奖学金、讲座、工作坊及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出版,CAC为媒体艺术在全球语境中的论述、生产及传播开拓了一个多样化且富有活力的平台。CAC以批判地介入不断改变进而重塑当代经验的媒体技术来推动艺术创新及文化认知。
Established in 2013, Chronus Art Center (CAC) is China’s first nonprofit art organization dedicated to the presentation, research / creation and scholarship of media art. CAC with its exhibitions, residency-oriented fellowships, lectures and workshop programs and through its archiving and publishing initiatives, creates a multifaceted and vibrant platform for the discours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edia art in a global context. CAC is positioned to advance artistic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by critically engaging with media technologies that are transforming and reshaping contemporary experiences.
www.chronusartcenter.org
更多展览以及艺术家信息请持续关注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动态.
媒体垂询:media@chronusartcenter.org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