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故事”
——OCAT上海馆暑期青少年影像工作坊
2021年7月,OCAT上海馆开设为期五天的暑期青少年影像工作坊,免费教授9名12-14岁的青少年学生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关注自己和所处的世界,通过课堂讲授的拍摄和剪辑技巧,最终把自己的感触诉诸影像,完成纪录片的创作。虽然这些孩子们在户籍上并不归属于上海,但他们在上海这座城市学习、生活,用影像讲出了“我的故事”。

活动回顾
Day 1
开门课:“纪录片是什么?”& 创作提案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工作坊的第一堂课上,邹雪平老师给学员们打开了纪录片的大门。随后的分组讨论中,各位学员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拍摄提案、收集评价,为接下去的拍摄做准备。
Day 2
拍摄指导课 & 现场拍摄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十点钟左右出了门,寻觅近两小时的一无所获,碰壁的滋味儿不好受、落差感也重。时间一转眼到了下午、大家讨论完毕了各自的问题和对策,都更有积极性地动起来。我们稍微改变了原计划的问题让它更加灵活,改变我们的询问方式更柔和更亲近,改变了采访的人群对象,从室外转到室内,此时更活跃更放松的心态也在助力我们紧接前行。”
余玉莲(工作坊志愿者,高一学生)
Day 3
现场拍摄课 & 剪辑指导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今年七月头的上海出奇的闷热。在我们外出拍摄素材的两天都是烈日当空,不管是哪一个小组到达拍摄目的地后都是大汗淋漓的,无一例外。在拍摄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尽管大家在课堂中听得专心致志,但由于缺乏实战经验,第一次拍摄出来的素材难免是有些不尽人意的。采访时,更是频频遭人拒绝与无视。在一次次经验的总结和老师们的指导中,大家不断突破自我,完善自我,拍摄的素材一次比一次好。”
何香缘(工作坊志愿者,高一学生)
Day 4
剪辑指导课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今天的活动总体相较前几天而言是比较轻松的,都是以在教室剪辑为主。年龄偏小的同学往往抓不住重点,容易跑偏,不够言简意赅。剪辑时也常常比别的组吵闹一些。但是他们对于剪辑的态度还是很认真的,会认真商讨和表达各自的想法,遇到一些技术性的难点会主动向老师请教,这些也是他们从开学到现在一直保持得很好的地方。希望在最后一天他们也能保持住这份热爱,期待他们每一组的成品。”
何香缘(工作坊志愿者,高一学生)
Day 5
片头片尾设计课 & 作品放映讨论会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随着活动进行,大家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最后的认真负责,甚至因为觉得自己进度太慢主动在家剪辑到深夜,很难想象这些如此显著的变化是在这短短五天内发生的。活动的最后一天,大家都在争分夺秒地完善自己的作品,甚至连午饭时间也不放过,依旧轮流守在电脑前。但大家的努力都是有回报的,成片聚集了他们的汗水与心思,即使略带瑕疵,但他们全程参与其中,都在努力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更好,那这个结局也就是最好的结局。活动虽已经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陈晓雨(工作坊志愿者,高一学生)
# 活动全记录
场地支持:上海市静安区北站街道社区学校
由工作坊导师邹雪平制作 | 点击播放

郭梦莹&李雨璇作品《Our Friendship》
导师点评:郭梦莹和李雨璇关注的是她们之间的友谊,两人通过拍摄的方式进入到一种互看的状态,或者说,这部作品回顾并重新认识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她们两人成为被采访对象,被提问,通过问题来激发对于她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的思考,重新审视对方,互相对照。

李亦宝华作品《我》
导师点评:这是李亦宝华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自己故事的一部片子。看完这部片子,我被这位小男孩感动到了。把镜头对准自己,首先需要的是勇气。跟随他的镜头,我们看到他的生活环境、他的爱好以及别人眼中的自己。最难得的是他打开了自己这扇门,也打通了观众走进他个人生活的通道。看完他的作品,我也重新认识了那个总在课堂上面带微笑、隐藏着另一面的宝华。这是非常个人化和私人化的一部作品。

乔嘉程&么启航作品《平常人的幸福生活》
导师点评:这是两个生活在七浦路的学员——乔嘉程和么启航的作品,带有一些幽默色彩。片子的切入点是他们对“幸福”一词的探索。他们回到自己家附近,采访平时熟悉的那些叔叔阿姨以及自己的同伴,从他们熟练的拍摄和采访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片中展现了每个人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这带给我以思考: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判断“幸福”的标准?

徐文杰&陈诗琦作品《你眼中的上海》
导师点评:徐文杰和陈诗琦采访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对于当下生活在上海的一些看法和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两位学员在采访过程中频频遭拒,这也成为了影片的一部分。他们运用旁白讲述着自己对上海的认识,以及拍摄过程中的真实感受,片头片尾相互呼应。

周悦琪&肖紫涵作品《美食街》
导师点评:《美食街》是一部由日常生活化的场景拼贴而成的一部非虚构影像作品,没有采访,没有旁白。学员通过对美食街这个公共空间的观察,探寻食物背后所隐含的现实。超市里堆满的食物、外卖小哥穿梭的身影、挤在快餐店就餐的形形色色的人,片中呈现的嘈杂环境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真实的现场就像一个舞台,人们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部片子看似比较抽象,镜头语言简练,透过画面传达出当下人们对于食物的欲望。影片结尾一位阿姨正在收拾垃圾,也和片子中的食物产生了一种对比。
活动留言
非常感谢OCAT上海馆邀请我来担任这次青少年影像工作坊的导师。本次工作坊为期5天,从观看影片、拍摄、剪辑到完成作品,回顾起来发现,在时间上还是有些仓促的。工作坊共有9位学员参与创作,共完成了5部作品,每部作品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探讨了当下的思考和疑问。在整个工作坊中,令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这群从零开始的孩子们的激情和探索精神,他们在闷热的上海用镜头记录下了很多精彩的瞬间。我希望本次的工作坊只是一个开始,是促成他们观察、发现和感受周遭事物的催化剂,也是他们通过记录的方式去探寻个人、周围的生活以及世界的一个窗口。
——邹雪平(工作坊导师)
暑期伊始,我家宝贝参加了一档公益的暑期影像工作坊,为期一周。原本想着,短短五天时间,孩子们能学到什么呢?首先,老师让孩子们了解纪录片拍摄剪辑。接下来就是带领孩子们室外取景拍摄剪辑素材。当时,天气非常炎热,却没能阻挡各位老师带领孩子们室外取景拍摄的脚步。最后,孩子们带着辛苦拍摄的素材,在老师的带领和教导下开始剪辑。作为孩子的家长,我参与了他们最后的总结!当孩子们的作品一个一个地播放出来的时候,我完全沉浸在各个纪录短片的画面中。有自述、有采访、有记录,不同的题材带给我不同的感慨和些许震撼。短短几天时间,孩子们进步那么大,那么快,且做得有模有样,他们跟着邹老师学到了知识,收获了快乐!这应该是孩子们在这个暑假最大的收获,最有意义的暑期活动!最后,非常感谢OCAT上海馆组织这样的活动,也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
——工作坊学员么启航妈妈
我觉得这五天过得太快了,但是我很开心能遇见老师们、同学们和志愿者姐姐们!我的收获还是挺多的, 学会了剪辑技巧、拍视频技巧,还有拍视频的注意事项,学会的这些以后都可以用到,还是很开心的!希望有缘再与老师们相见!
——周悦琪(工作坊学员,12岁)
我想通过我拍摄的视频告诉同学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我的想法都通过视频表达出来了。
——么启航(工作坊学员,13岁)
从不知道这个软件(Adobe Premiere),到知道和认识,到会用和掌握,感觉很兴奋,接触到了一些新的内容。
——郭梦莹(工作坊学员,14岁)
这几天感觉过的非常快(通常只有等到考试的时候才有这种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学到了如何合作。(总之特别充实)如果下次还有这类活动,我也一定会参加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我们不见不散)。
——肖紫涵(工作坊学员,12岁)
就问我们能从这个活动中学习到什么:不仅仅是摄影或剪辑的知识,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有更多是一种责任感,一种积极,努力,上心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点。我不太会说漂亮话,尤其是到了一些重要的时刻就更讲不出几句来,如同我作对一般要我抓耳挠腮思索个半天,但我和这个活动,和老师,和小朋友们,和志愿者们在一起度过的,就是最好的、最快乐的、最真挚的。
——余玉莲(工作坊志愿者,高一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参加这类活动,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意义。
——何香缘(工作坊志愿者,高一学生)
原本会担心(我这组)两个预备的小姑娘会不会作品完成度不够高不够好,但是看完发现很好,非常好,真的很欣喜。在片尾还看到了感谢张妍妮姐姐,我就觉得好感动啊哈哈哈哈!志愿者在协助大家,本身也在成长叭。希望未来还能再见。
——张妍妮(工作坊志愿者,高一学生)
我认为这项课程能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教我们如何拍摄纪录片,而是更多。就结果而言,我收获颇丰,也希望还能有幸再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
——朱韵仪(工作坊志愿者,高一学生)
志愿者剪影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工作坊全员合影
工作坊导师
邹雪平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她已经完成6部纪录片,并入围多个国内外影展。此外,她也曾受邀美国杜克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十多所大学的工作坊,并放映她的多部纪录片。
授课经历及项目经验:
2016年,中德青少年文化发现之旅——我眼中的中国和德国;
2017年,中德青少年肢体工作坊;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纪录片讲座交流;浙江工商大学视觉艺术学院表演课外聘老师;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视觉人类学研究生纪录片讲座交流。
关于OCAT上海馆
参观时间 | Admission Hour
10:00-18:00 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开放时间根据场馆公告而定)
最后入场时间:17:30
10:00-18:00 from Tuesday to Sunday (Closed Mondays except public holidays)
Last Entry 17:30
联系我们 | Contact us
Email: ocatshanghai@ocat.org.cn
Weibo: @OCAT上海馆
Instagram: @ocat__shanghai
Tel: 021-66085180, 021-66085119
地址 | Address: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轨道交通8号线、12号线曲阜路站)
-1F Sunken Garden, Lane 9, Qufu Road, Shanghai (MTR Line 8 & 12 Qufu Road Station)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