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未未以在作品中发表强烈的美学表述而著名,这些表述都与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最具实效性的现象紧密相关。从建筑到装置作品,从社交媒体到纪录片,艾未未以各种各样的创作媒介作为表达途径,为他的观众开启了审视社会及其价值观的新方式。他近期的展览包括:“Ai Weiwei: Resetting Memories”,蒙特雷当代艺术博物馆,蒙特雷,墨西哥;“Ai Weiwei: Bare Life”,Mildred Lane Kemper艺术博物馆,圣路易斯;“Ai Weiwei”,K20/K21艺术收藏馆,杜塞尔多夫;“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纽约市公共艺术基金会。艾未未目前已经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了四次个展:“艾未未”(北京,2015)、“木质球”(香港,2015)、“驳议”(香港,2018)、“鼠年” (曼谷,2020)。
蔡磊《0107#》,布面丙烯,120 x 120 x 5 cm,2021
陳彧凡《化一》,布面丙烯及综合技法,180 x 180 cm,2013
陈彧凡1973年生于福建莆田,1997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艺术学院,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研究⽣班,现⼯作及⽣活于上海。陈彧凡的作品所形成的流动的空间场域,邀请观众进⼊⼀种开放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仅存在于当下,也包含对历史和时空情景的设身置⼊。陈彧凡的作品不仅让⼈看到了⼀个艺术家的创作演变史,同时提供了⼀种⼴阔的精神图景:即从本质上讲,⼈类存在的过程本身就是⼀条异质交汇、变动不居的河流,⽽每个身处游牧状态中的⽣命个体,亦能去抵达⾄⼤程度的智慧与激情。
个展包括:“陈彧凡个展”(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曼谷,2020);“观化 – 陈彧君&陈彧凡”(穀仓当代艺术空间,深圳,2019)、“叠加的旅程:陈彧凡、圆大西”(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2019)、“木兰溪-厝”(佩塔提科瓦美术馆,佩塔提科瓦,以色列,2017)、“滚动的石头”(阿拉里奥美术馆,济州,韩国,2017)、“陈彧凡”(今格空间,北京,2016)、“白色 - 陈彧凡、陈彧君”(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16)。
群展包括:“第二届安仁双年展 – 共同的神话”(安仁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成都, 2019)、“玄之美术馆-当代艺术沙龙展/第一回”(玄之美术馆,福州,2019)、“变景”(上海惠生美术馆,上海,2019)、 “界面效应”(今日美术馆,北京,2018)、“另一个阿莱夫 – 中德当代艺术对话展”(德·美术馆,厦门,2018)、“在日落后发生…”(Galerie Liusa Wang,巴黎,2018)、“疆域 – 地缘的拓扑”(OCT Contemporary Art Terminal上海馆,上海,2017)、“在日落后发生…“(上海当代艺术馆艺术亭台,上海,2017)、“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5”(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成都;江苏现代美术馆,南京,2016)、“不是绘画 – 关于绘画边界的探索”(亚洲艺术中心,台北,2015)、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我们从未参与”(OCT Contemporary ArtTerminal深圳馆,深圳,2014)、“木兰溪 – 不居”(莱比锡棉厂艺术区,莱比锡,2013)、“不合作方式2”(格罗宁根美术馆,格罗宁根,荷兰,2013)、“镜子与影子:中国当代艺术”(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雅加达,2013)、“ON|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韩国光州双年展特展:Ctrl+ N – 非线性实践”(光州市立美术馆,光州,2012)等。作品收藏于:澳洲白兔美术馆(悉尼)、瑞士尤伦斯基金会(瑞士)、希克收藏基金会(瑞士)、阿拉里奥美术馆(首尔)。

伍伟《混合的皮毛 - 15》,木板上纸张,86 x 86 cm,2021
奇蒂·纳罗德《都市男女》,布面丙烯,120 x 150 cm,2020
奇蒂·纳罗德(Kitti Narod),1976年出生于泰国,毕业于泰国皇家理工大学 Pohchang 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巴吞他尼府。他曾先后在伦敦、蒙特利尔、新加坡、曼谷、台北举办个展,在曼谷、墨尔本、都柏林、爱丁堡参与群展。他的作品曾在英国爱丁堡艺术节(2007)、英国曼彻斯特艺术节(2005)、曼谷文化艺术中心(2019)展出并广受欢迎,被诸多公共机构和个人收藏。
与很多东南亚艺术家相似,奇蒂的作品浸透着来自热带海岛的清新自然。他将画面背景简化至完全平面的单纯色块,奠定整幅画面的情绪基调。再把人、植物、动物和日常物品一一放入其中,当然这些物体的形式和色调也采取了最为坦率直接的方法——纯色和平涂。在翠绿的枝叶、大红的椅子、鲜艳的衣着等浓烈的色彩中,我们能够看出他对马蒂斯和南美艺术的喜爱。对于外形的塑造,奇蒂也寻求着最简化形式的和谐。这些都让他切入关注的场景时显得轻松、愉快。
杨伯都《日暮2》,布面油画,200 x 130 cm,2017
赵赵《蔓延》,棉花,35 x 27 cm,2021
赵赵1982年生于中国新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与洛杉矶。他在作品中运用多种媒介对现实题材以及艺术形态进行转换,着重探讨个体意识与其所处的社会领域的关系。他在创作中关注并展现处于多元文化影响下人类内心的微妙变化。其作品中出现的当代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概念,暗喻当今全球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境遇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真实状态。同时作品也反应了他对集体主义与个人理想相互并存的态度。
近年来,赵赵大胆激进的艺术实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重视,他曾在北京松美术馆、北京合艺术中心、香港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斯德哥尔摩Carl Kostyál基金会、洛杉矶Roberts & Tilton等机构举办过个展和项目。他的作品也曾参加过多个机构的群展并被收藏,包括美国纽约MoMA PS1、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美术馆、乌克兰基辅平丘克艺术中心、荷兰格罗宁根美术馆、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汉堡火车站当代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米兰帕迪廖内当代艺术馆、意大利罗马国立21世纪美术馆、法国DSL基金会、西班牙卡斯特罗当代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白兔美术馆、香港西九龙文化区M+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北京泰康空间、成都麓湖·A4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星美术馆、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天津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2019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日本横滨三年展等。与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路虎Land Rover、耐克NIKE、VANS、Venvennet等品牌也开展过多项艺术联名合作。
2019年赵赵获得第十三届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大奖;2017年其作品《塔克拉玛干计划》被选为“横滨三年展”海报、画册背景图,同年赵赵被CoBo评选为中国艺术家Top10,并获第十一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赵赵被Modern Painters列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25位艺术家之一。
郑国谷的当代实验性创作植根于传统。宗教、哲学、科技、阴阳定律、能量平衡皆为他创作与生活的宗旨及灵感。他把藏传佛教中的唐卡人物、圣境及梵文以影像重组技术重新置换、组合、改造、重叠,形成目不暇给的视觉盛宴,带来超脱俗世,提升心灵与身体素质的效果。
郑国谷199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2002年,他与友人创建了阳江组,一个专注于实验性中国书法与雕塑的艺术组织。郑国谷的当代实验性创作植根于传统。宗教、哲学、科技、阴阳定律、能量平衡皆为他创作与生活的 宗旨及灵感。他利用数字技术重新置换、组合、改造、重叠藏传佛教中的唐卡元素,形成与观者产生 共鸣的视觉效果,以不同媒材、色感及图像组合成对于感官的刺激,带来超脱俗世,提升心灵与身体素质的效果。
郑国谷多次参与国际重要展览,包括了《四臂幻化》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2020 ;《幻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2019;《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2017 ;《社会工厂 -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2014 ;《与后殖民说再见 - 第三届 广州三年展》2008 ;《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2007 ;《美丽新世界》(沃克艺术中心,2007);第50 届威尼斯双年展“紧急地带”单元“广东快车”2003。他的近期个展包括了《迴路寻真》(广州镜花园,2017);《能归何处?》(巴黎Chantal Crouse画廊,2016);《幻化》(柏林VeneKlasen/ Werner画廊,2015);《普遍存在的等离子》(西安OCAT,2015)。他于2006年荣获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他的作品广为博物馆及著名私人藏家收藏,如M+香港视觉文化馆、澳洲白兔美术馆、瑞士乌利‧希克收藏等。

朱金石《长治寺四》,布面油画,180 x 160 cm,2018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