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友好城市”“儿童友好展馆”等倡议层出不穷,设计者、策划者或实践者往往陷入被概念包围的困境,只见儿童之名,不见儿童身影。众所周知,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在儿童项目方面颇有经验。作为与蓬皮杜展开五年展陈合作计划的中国展馆,上海西岸美术馆是如何引进与承接其儿童艺术教育理念,并做了哪些本土化的实践?汪丹青直言,做儿童展或公教活动,不该仅仅在乎创作的小界面,而是要“蹲下来”,这个动作很重要,尽可能地跟孩子平视,重视他们的感受。
孩子到美术馆,像是进入花园
我们在西岸美术馆探索了两年儿童公教项目,逐渐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孩子到美术馆,像是进入花园,看到艺术品犹如看到花园里的奇珍异草一般。没有特别的目的,也没有规定停留时间,孩子可随意驻足、互动或休憩,无需循规蹈矩,是一种游荡的氛围。
2019年11月开馆时,西岸美术馆的北广场上,由图案设计艺术家创作了名为“交互”的地面装置。这是一个平台互动游戏,没有特定的规则,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这款装置游戏类似于儿童玩跳房子,会引导大家产生一些比较有趣的行为方式。当美术馆不再只是自我定位为产生艺术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参与活动的孩子及其家人,他们眼里闪烁着光芒。

“交互”,平台互动游戏,2019©西岸美术馆
塑造一个非线性的空间
西岸美术馆有一个常设空间叫“智造展厅”,是公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一特定空间里,我们做过很多为儿童量身订造的展览。2019年开馆之际,艺术家沈远创作了大型艺术装置“地心引力”,以编织为主要创作语言,主题是海洋环境保护,观众主要为0-10岁的儿童及其父母。孩子们能够与这些装置进行互动,如继续编织艺术家的地毯,既延续原来的编法步骤,亦能体会其形状和颜色分类;他们也可以把鞋子脱掉,蜷缩在艺术作品里,无拘束地在此空间玩耍。
策划儿童展览及活动,我们强调的是互动性和参与性,强调塑造一个非线性的空间或场域。于其中,不仅只是分享艺术的知识与内容,我们更在乎孩子体验艺术时能够发现、发问与发散。相比于艺术大师的原作展,儿童展消除了不少孩子对艺术的敬畏和距离感,亲和力很强。在深受孩子喜爱之余,儿童展也激发了成人的童心,展览空间里不乏很多爱玩的年轻人。
“地心引力”,儿童展览,2019©西岸美术馆
更倾向于过程,
而非追求统一答案的活动方式
针对儿童群体,我们承接了蓬皮杜“非正式教育”的理念来做儿童工作坊,以此开发适合儿童肢体或行为习惯的项目,更倾向于过程,而非追求统一答案的活动方式。
“非正式教育”不是“正式教育”的反面,美术馆不可能与学科制的教育体验做横向比较。美术馆是一个公共开放的场所,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很多营养汇聚于此,如吸纳不同门类的艺术家、各大院校的教育资源等,藉此带给孩子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此前我们曾与同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馆校合作,围绕常设展“时间的形态”中蒙德里安的作品,开发了一个儿童公教的项目“儿童建筑工坊——蒙德里安社区”。我们并非纯粹给孩子讲解艺术家蒙德里安及其艺术理念、作品的构成元素,而是借由他的艺术视角、所运用的色彩与形式,着重于引导孩子观察周遭的生活环境与城市日常,让他们得以从中理解自身与社区的关系。孩子在此探索过程,会生发很多有趣的想法,对城市空间的颜色归属也自有一番见解。我们不提倡让孩子单纯模仿艺术家的创作形式,因为模仿很难突破,更希望他们能在体验中产生自己的见解。
“蒙德里安社区”,儿童建筑工坊,2020©西岸美术馆
鼓励孩子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
馆内过往展览中,涉及不少现成品、日用品,这会让很多孩子产生疑惑:“这不就是家里的某件东西吗?”对此,我们不断寻求一种传递或解读方式,让孩子理解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界限,或是在这一理解与探索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带着很多问题观察周边世界。因此,我们在意的是,到馆的儿童能在这里长期打磨他的技能,产生灵感,借助美术馆的一些帮助,孩子们能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
在展览“设计与奇思:装饰之自然本源”上,我们公教团队选取了“椅子”这一常见生活用品,去启发孩子的设计思维,意在打开他们的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一把椅子不同的内涵。一开始,我们担心孩子没有办法自己制作椅子的构架,想扶一下,帮他把难的地方先做了。当时讨论的结果是,先为孩子提供一把具备基本框架的椅子,再让他们进一步创制。可是,我们经常互相质疑,这样一来,孩子能做的无非只是装饰,创造力不强,他们在其中所产生的思考可能很少。同时我们很纠结,如果太难,孩子会不会什么也做不成,什么也产生不了。
后来,我们大胆往前走了一步,引导孩子追问:“你到底想要一把什么样的椅子?你觉得椅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从孩子本身出发去做工作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创作时诞生了很多灵感、富有创意的想法。孩子给我们的惊喜是超乎想象的。
椅子工作坊©西岸美术馆
在玩耍中产生热情,
这种热情会被记住很多年
这两年,蓬皮杜艺术中心在西岸美术馆的项目落地经验告诉我:儿童展或者儿童公教项目,不应该仅仅在乎创作的小界面,只是完善这个界面上的一张纸,而是要蹲下来,跟儿童在同一个视角看问题,重视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能够以伸展肢体、运用各种感官的方式,艺术化地深度体验世界,增加他们看待事物的不同层面。
最近在智造展厅,有一个刚刚闭幕的色彩互动装置展“图像的生息”。这里没有一种格式化的色彩理论,而是把法国艺术家阿加姆对色彩的理念,拆解到若干个小空间中,孩子可以通过不同的互动装置,去捕捉颜色之间的搭配。
“图像的生息”,色彩互动装置展,2021©西岸美术馆
儿童展览项目不是向孩子输出一段艺术的理论,因为从儿童的记忆力而言,他们很难记住长篇大论的知识输入。因此,让他们能在玩耍中产生热情,就变得很重要。这种热情可能会被他记住,甚至若干年后还能记得,就足够了。
*以上为嘉宾观点,不代表主办方立场
往期文章

李杰:给孩子赋能,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

杜梁:艺术教育的重点不是艺术,是儿童发展

王柯:艺术启蒙四步目标法
唐烨:孩子是不用教的,我们大人先活好自己
杨小彦:儿童学画画的秘诀
关于OCT-LOFT“一人一世界”讲座
第21季——做和玩
在屏幕时代,动手,嬉戏,玩耍,都具有别样的意义。尤其是在儿童教育中,如何做,为何做,以及如何去审视“做和玩”,如何去探索和开发“做和玩”的潜能,都成为有必要去面对和深究的议题。尤其在教育的语境下,这种“无用之用”,是否能够开掘和创造出新的可能性,以及在当下现实之下,是否能够开辟出一条具有启发性的育人路径,都是家长和社会都非常关心的现实且紧迫的问题。
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第十七届深圳文博会”)期间,华侨城创意文化园联手打边鼓,于2021年9月23日—26日在OCT-LOFT“一人一世界”讲座的平台上连续推出四场讲座,本季讲座活动与2021 Bàng!儿童艺术节特别联动,也是OCT-LOFT“一人一世界”讲座品牌自2019年因疫情暂停以来的首次回归及发声,计划针对当前儿童教育,尤其是儿童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焦点问题展开讨论。我们希望为关注儿童教育领域提供一些饱满而有启示性的实践个案,并针对当前的教育现象与问题作出一些坚定而有力的回应。
2021 Bàng!儿童艺术节

OCT-LOFT“一人一世界”讲座自2012年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20季超过80场次,每一场讲座以特邀一位嘉宾主讲的方式来分享和展现他/她的创意“一世界”。致力于提供一个开放的创意交流平台,推动创意行业的互动和成长。
主办方


推荐阅读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