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 | 《活成一根刺》李国华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活成一根刺”
王彦鑫个人艺术项目
策展人
李国华
艺术家
王彦鑫
海报设计
小绵羊
展览时间
2021年10月16日-11月20日
展览地址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3F
艺术和人类身体之间隐秘、纠缠的关系始终贯穿着艺术史的发展。外部如何观看作为肉身的“你”,而“你”又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他人的肉身——这些涉及身份、感受、荷尔蒙的维度,对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创作作品的表现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当下这个超级复杂的时代,各种力量和事件的交叉砥砺,也包括科技的日新月异,无疑都在不断重塑我们的肉身。以至于有艺术家高喊到:“你的身体就是一个战场”(芭芭拉·克鲁格)!王彦鑫就是一位将自己的身体作为艺术战场的艺术家。从他的所有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是一位不断在用身体体验、探索世界的艺术家。当然,触觉、肉欲这些生物的本能,并不是他想展现的最终目标。他更多是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种工具,即通过身体及生理机能去操控和标记外部物体,并以此从枯燥的日常生活或者不断重复的行为中,获得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以及掌握和发现一些偶然性的文化现象和契机。所以,我们经常也在他创作作品的过程中看到他的一些比较激进或者比较极致的行为以及表演。这并不表明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偏激或者出现了某种精神问题倾向的人,而是因为,通过这样的立场,王彦鑫让自己的身体不仅仅成为了一个场所,还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载体与来源。通过这个载体,他不断将自己在这个时代看到的、感受到的或者遭遇到的信息与事件,通过理解和呈现方式去展现给他人——无论是快乐、痛苦、压抑还是知识!与生活接近或者干脆融入到生活之中,是王彦鑫作品的另一个特征。杜尚以来,艺术的生活化早已不再是一个问题,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界限也变得越来越为模糊。当然,这并不表明,王彦鑫的艺术是大众化的,恰恰相反,他的这些生活化了的场景作品是在反抗或者抵御日常化的庸众社会,并以此提醒人们需要保持反思和独立:“身体需要叛变,让身体颤栗,重新思考可控和不可控下的身体。让身体介入公共空间与现实与自然发生关系,重新构架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让身体通过互动与观众发生关系,重新感知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变化,书写自己的身体语言与创作脉络。”这是王彦鑫在自述中对身体的解读,他明确地提出身体需要“叛变”、“颤栗”,因为这在他看来才是让我们的文化或者生命走得更久或更有意义的重要途径。即便是全球化、工业化导致的批量复制、庸俗主义,在今天变得如此强大,但作为艺术家或者清醒的个体,仍然有责任去发现各种身份间的差异。也因此,在他人眼中,艺术家让自己“活成了一根刺”。不过,无论如何,这让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思考保持了独立性。并且,中国当代艺术取得今天的成绩,正是边缘艺术家们不断开拓边界的结果。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从事艺术批评,艺术家研究,展览策划、艺术金融研究,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著有《当代艺术四十年》、《改造水墨》、《20世纪中国艺术编年史》、《张晓刚文集》、《21世纪中国艺术简史:2000-2018》、《新绘画:1990—2010》等。参与策划的主要展览活动有:“金棕榈、金酸莓:青年艺术评论家年度评选”活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无界:中国青年艺术展”;南京金陵美术馆“改造水墨——历史的新语境”;成都会展中心“记忆的切片”当代艺术展;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笔墨延异——青年观念水墨展”;北京art100画廊“绘画在当下——当代绘画艺术邀请展”;成都安仁“安仁双年展平行展”;银川美术馆“新世纪艺术史:2000—2018”;入围韩国现代汽车艺术中心青年策展人大赛;济南市美术馆“济南双年展平行展”;“新星星艺术节”评委;雅昌艺术网专栏作家,文章在《艺术银行》、《上海证券日报》、《艺术市场》、《画廊》、《证券日报》、《文化报》、艺术国际网、人民网艺术频道、《艺术虫》、《画刊》、《当代艺术》、《山东艺术》等处均有发表。1988年出生于甘肃兰州,2013年毕业於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SAYA菁英国际青年艺术家年度成都当代美术馆特别奖(2017)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行为艺术项目《Performance Made in Public Space》(2018)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细胞计划,上海长宁区新华,2021澳门国际行为艺术节 MIPAF,澳门旧法院大楼,2021“越过界—国际跨媒体艺术节”,香港JCCAC艺术中心,2020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生活深处」青年艺术家联展,成都许燎原博物馆,2020“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成都A4美术馆,2019新西兰怀卡托美术馆国际交流项目-变,新西兰怀卡托美术馆,2018泰国国际行为艺术节,曼谷BACC艺术中心,2018日本福岛项目“ Responding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rt Festival”,日本福岛,2018
《四川行为艺术展“永恒的瞬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艺术中心,2017
日本NIPAF国际行为艺术节,东京nipaf空间,2017
INTRODUCTION OF EXIHIBITION
《當我們再次相遇|When We Meet Again(9mins11secs)》,王彦鑫,2018,行為錄像,片段式,彩色,有聲Action video, clip, color, audio傍晚在福島核電站隔離區,用嘴叼著手電照亮被遺棄的房屋與日常用品,穿著LED燈衣服如幽靈般舞蹈,在夜間尋找前路的方向,高舉拳頭不停拍打胸部,最終一切再次歸於黑暗。In the evening in the isolation zone of the Fukushima nuclear power plant, lights abandoned houses and daily necessities with a flashlight in one's mouth, dances like a ghost in the clothes of a Led lamp, looks for the direction of the road at night, raises his fist and slaps his chest, and eventually everything goes dark again.基本概念:核電站洩露,美好的回憶與家園在輻射之後破裂崩塌,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全部遺失,在政府又一次試圖重建核電站,呼籲人們返回輻射家園的背後是經濟利益與政權之間的又一次謊言,如夢幻泡影的絢爛瞬間而後破裂。Concept: Nuclear leaks of power plant lead to a devastation of beautiful memories and homeland.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are lost. Behind government's continuous attempt of rebuilding the plant and calling people return their contaminated home, there is a lie, between economic interest and political party, which bursts into bubble all at once.《黑暗的间隙|Dark gap(13 min 35s)》,王彦鑫,2021,行為錄像,片段式,彩色,有聲Action video, clip, color, audioStanding on the tree waiting for the dawn, passing car lights illuminate my body.《百年|A century(5 mins)》,王彦鑫,2020,行為錄像,片段式,彩色,有聲Action video, clip, color, audioPlayed 100 fireworks in the abandoned Yunnan Vietnam Railway Tunnel.背景:滇越铁路由法国人建造于1903年,法国殖民者凭借这条铁路,控制了云南的交通,掌握了锡商的命运,操纵了云南的金融,支配了云南的邮政和电讯。在修筑过程中,奴役人数不下二十万,虐待致死近八万人。Background: The Yunnan-Vietnam Railway was built by the French in 1903. With this railway, French colonists controlled the traffic in Yunnan, mastered the fate of tin merchants, manipulated Yunnan's finances, and dominated Yunnan's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number of slaves was no less than 200,000, and nearly 80,000 people died from torture.
当前展览 | Current Exhibition


即将到来 | Upcoming Exhibition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