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学术沙龙回顾|顺德三问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学术沙龙回顾|顺德三问 顺德 学术 沙龙 冯博一 冯峰 崔灿灿 巽美术馆 卢川 编辑 劳秀汶 崇真艺客

冯博一、冯峰和崔灿灿©巽美术馆



采访:卢川
编辑:卢川、劳秀汶


自开馆展“我们的生活甜如蜜”以来,巽美术馆一直致力于研究消费与艺术的关系。“火车、世界、保持微笑”作为美术馆的第三场展览,以个案的方式,展开艺术家与消费社会的讨论。不仅呈现出冯峰自1990年代开始的语言探索,在他最近的新作《火车》中,也让“顺德”成为索引,从地点、历史与移民,再到当下的生产系统,多线索地构建起和“世界”的关联。

在“火车、世界、保持微笑”展览的专场学术活动,策展人冯博一、艺术家冯峰及策展人崔灿灿,围绕消费社会下的艺术生态发展和策展形式进行讨论。冯博一谈起一段1990年代初在北京第一家麦当劳聚会的往事:众人在聚会里打赌,如果输了则要在麦当劳大餐一顿,在座的美国朋友一下子笑了。他说,麦当劳在美国是一个快餐食品,是最低端的,如果你要在麦当劳请人吃饭,就是有点不尊重人了。

2020年的开馆展曾展出过一件冯峰的作品《W喷泉》。一座三米高的W字母装置规律性地向空间喷射水柱,它与美术馆窗外的大型M字招牌和喷泉广场形成对应和互文。可以说,“麦当劳”成为此次对谈中的一个隐藏线索,不仅将对消费主义的讨论带回到一个不断变化的“中国语境”中,也对概念本身不断提问。正如崔灿灿在对谈中提到:“我们进美术馆时,看到的不是作品,而是重新反思消费主义在你我的生命中构成了什么,什么是‘你我’,什么是‘消费’?我们在哪些地方和艺术家面临同样的处境,我们又有哪些地方该去重新认识?”或许,关于“消费社会”,这是交给每个人的问题。

基于当日论坛的成果,打边炉进行了进一步的采访,并整理和编辑形成“顺德三问”,以呈现他们对冯峰个展及巽美术馆的立馆方针所延伸出来的、对于现实处境的省思以及对于今天当代艺术创作的诘问。依照惯例,问题隐去,发表前经过受访人的审校。





在消费社会,艺术家可以独善其身吗?
 
学术沙龙回顾|顺德三问 顺德 学术 沙龙 冯博一 冯峰 崔灿灿 巽美术馆 卢川 编辑 劳秀汶 崇真艺客


冯博一
策展人

1979年的“星星美展”,是当代艺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开启的一个标志。1980年代发生的“85美术运动”和“美术思潮”,首要的功能是启蒙,其次是学习,或者是模仿。以国油版雕为主要形式的创作中,里面的形象大多比较悲苦,带有对特殊时期的反思、揭露和批判以及一种宏大叙事,向往的是人类、生存、死亡、爱情这类题材和主题。1980年代,基本上没有真正关注日常生活和消费文化的创作,因为当时整个社会仍然处在一种贫困的处境,为了温饱而挣扎,我称之为“低物质”,但是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1990年代中后期消费文化真正兴起,市场经济成为主流,带来了经济上的转型。2000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伴随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开始和全球同步。或者说,中国社会和经济作为全球化的产物,也导致了当代艺术在表现消费文化过程中的出现。当时的一个特点是,艺术创作由所谓的宏大叙事开始转向一种私人话语,更加关注周边的事情。随着物质生活的发达,社会由“低物质”进入到“高物质”的状态,也就是奢侈、日常和时尚。而现在年轻的艺术家更加关注身体、自我和私人话语,只关心周围的事情,不太关心政治和世界的局势,这也和中国的历史变化及发展有密切关系。
 
当代艺术和消费文化的结合,房地产和艺术的结合,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现象,这在2000年之后变得非常兴盛。国际上的大公司,例如奔驰、宝马公司,他们有艺术部,也有收藏。而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和美术馆、艺术中心的建立是密切相关的。最早潘石屹在北京现代城就尝试将当代艺术、房地产和建筑本身结合,更多是为了销售服务。回到中国的经验和特殊情况,它对于艺术、对艺术家的个人创作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以往中国的艺术教育特别强调深入生活,例如在学习期间一定要去农村、工厂或海边,主要是写生,现在还有这个传统。它是一种体验、一种现场场景的形式。后来相机和手机普及了,艺术家的创作来源从原来所谓的写生,逐步向照片、电脑变化,再到后来的屏幕,即所谓的“屏幕间”。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他们的图像素材来源更多是屏幕,这种屏幕其实是一个二手现实,所以会出现所谓的“塑料感”。当时还出现过“果冻艺术”,把“80后”做的这种带有塑料感的光滑表面的东西,以“果冻”作为象征词来命名。那么艺术家对于这种变化,要有什么反应?在此过程中,艺术家如何处理这些现实?
 
不同的人对消费艺术的关心是有差别的,这是我感兴趣的一点。其中一个悖论和荒谬的地方是,当时很多人批判消费主义,揭露社会现象,把消费主义视为洪水猛兽或社会弊端,否定艺术市场和商业性。但是到了2000年,当作品开始进入市场,很多艺术家变成了明星,变成了一个时尚的带有奢侈性的消费现象。艺术家一方面指责社会弊端,但是缺乏对自身的反省和批评。我认为艺术家和消费社会的关系,是如何在个人选择、艺术创作和批评性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批评的立场变得更加重要。
 
我觉得一件艺术品——当代艺术、文学作品或电影戏剧,如果仅仅表现出一条鱼从河里蹦跳到岸上,在垂死挣扎,如果只是将这样一个戏剧化的效果作为归宿是不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一条鱼如何从河里意外地蹦到岸边,它可能会死,但是鱼在水里也可能会死。那么,再深一层的意义是,鱼不管在哪,它最终还是要死。艺术家的作品能不能体现出这三个层面?如果一件作品仅仅表现出一种光鲜或感官的刺激是不行的,例如Teamlab两年前非常火,现在没有人关注,转瞬即逝。农耕文明和古典文明,更多需要的是沉思,是流连往返,反复地观摩和感受。但在工业文明,比如快餐文化,包括手机、电脑导致的信息高速等,面对这种变化,要如何应对?对当下来说,靠互联网获得知识已经不是问题,关键是作为一个个体,如何处理信息,而不是接收信息。
 



当艺术家不再相信真理和宏大叙事的时候,他们相信什么?
 
学术沙龙回顾|顺德三问 顺德 学术 沙龙 冯博一 冯峰 崔灿灿 巽美术馆 卢川 编辑 劳秀汶 崇真艺客


崔灿灿
策展人

 

在年轻一代这里,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被打破了。新一代的年轻人看着屏幕长大,相比真实的颜色,他们更适应于屏幕的颜色。10年前,我们看到艺术家画得很有“塑料感”,还不是很理解。直到新一波“90后”艺术家的出现,大家发现他们所使用的颜色是“电子色”。我问过几个年轻的画家,他们不使用传统的基色调配,直接用中性色。曾经的马利颜料只有十几种颜色,但今天,光是灰色就有二三十种。社会的工业电子化,导致了荧光色、电子色、印刷色、分层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色彩主体。从这些画家身上,我意识到消费社会带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改变了他们的用色习惯,改变了他们组织世界的一个习惯。
 
以前我们谈消费主义,谈的是商品和物质的流通,现在最大变化则是人的流通。1980年代出差的人很少,到了1990年代,当深圳和广州开始发展的时候,“南漂”和“北漂”成为常态。中国传统游牧的概念叫“逐水草而居”,消费主义和全球化带来的是,哪里有更好的发展,哪里就有流动和社会迁徙。曾经的消费主义是将物品卖给你,而新的消费主义是成为一个“世界人”。例如疫情之前,出国留学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多,他们说着有中国口音的英语,有混杂的价值观。他们从国外回来之后,你不知道他所秉持的价值观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可以说,全球化的另外一个遗产,是关于信息、价值和人的改造。全球化最重要的是重新定义了家庭和人的意义。
 
我最近试图思考艺术和生活的区别,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向:“艺术要有深度思考”。这个断裂从1990年代开始,当艺术家不再相信真理和宏大叙事的时候,一个新的浪潮开始了,这时候相信什么?1990年代末产生的演变,是对物质主义的追求,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让人们获得慰藉。而1980年代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时期,大家读书、写作、看小说。1990年代暴发户开始出现,玩世、“艳俗艺术”随之出现。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带来对艺术态度的变化。无疑在1960年代,安迪·沃霍尔对“消费主义”是高歌猛进,歌颂罐头、玛丽莲·梦露,他形容纽约是明星、骗子和广告等各种消费品构成的一个荒诞但又伟大的世界。直到村上隆和杰夫·昆斯的出现,他们为消费主义带来了一种价值观和激进的美学变迁。正如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所说,杰夫·昆斯的作品是“点赞主义”,它不需要提供痛苦或思考,这张画就是让你觉得好看,这是一个最光滑的时代,它提供了一种美学上的平滑。




艺术是海平面,还是“海平面”底下那片很深的大海?


学术沙龙回顾|顺德三问 顺德 学术 沙龙 冯博一 冯峰 崔灿灿 巽美术馆 卢川 编辑 劳秀汶 崇真艺客


冯峰
艺术家

和1980年代的思想冲击及1990年代各种生活的变化有关,我想要寻找一种跟自己当下生活有关的创作方式,自然地就开始从身边的物件进行创作。

 

我最初接触到当代艺术时,遭遇到一个沟通断层,尤其是对观众,他不知道你干什么。当时我在看维特根斯坦的书,里面有一句话“意义即用途”,很受启发,我就在想,有没有一种语言系统能让观众看“懂”当代艺术?我从产品说明书上看到了这种沟通达成的可能性。产品说明书不需要文字语言,老人、小孩都能看得懂,能够做到基本的沟通。维特根斯坦说:“无法沟通的,我们就沉默。”我当时做了一批作品,就有衣食住行,那个时候的思考,基本上都是跟语言系统有关的问题。

 

1991年,朋友从德国带给我一本博伊斯回顾展的画册,我就做了《揭穿博伊斯》。我尝试用产品说明书的方式,探讨语言沟通的问题,更像是一种误读,用一个学科去误读一个东西。这种观念对我后来的很多创作,都有很大影响,就像导演一样,如何寻求不同的专业技术来支撑自己的表达,其背后会有一个专业的系统的来路和支撑。


当我尝试借助文字语言的方式构建交流系统时,我又开始怀疑,当我们把视觉作为非常理性的工具来使用时,是否放弃了视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文字语言像是上台阶,它是线性的,而视觉不同,它是迎面而来的,就像你开车到马路上,看到的大片广告一样,它其实像拳头一样扑面而来。我开始尝试去释放和调动这种视觉的强度。当时做了一系列和身体医学相关的作品,《外在的胫骨》就是其中的一个,我逐渐发现,医学图像的背后,其实带有很强的文化信息。图像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关联的系统。如果图像是海平面的表面,它后边的信息是整片海。这是我在探讨关于视觉图像语言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到的,自然就开始更关注图像背后的东西。

 

我在作品《世界》中收集了一些侨乡的家具,都是华侨回来后,把西方样式与中式相结合,然后由中国本地的工匠制造。它其实是包含了两种文化的信息,只有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地点,才有这种款式的家具。我有很长时间对这样的家具以及外销瓷,对这样两种文化的奇怪结合或连接产生兴趣。广东这个地方的历史,与其地理位置、气候有非常紧密的关联,也跟近两三百年的全球化殖民和移动历史有关。我早期的创作更多是关注方法,关注海平面。当你意识到海平面底下有很深的一片大海时,就不会孤立地看待这些事,而是去挖掘其背后的信息和线索。

 

新作《火车》是一次在地创作,艺术家使用制造系统,不是让它按照个人的命令或意愿去改变,而是在创作时,艺术家要预留一个很大的虚空,把整个系统吸收进来,如此一来,其间会充满不确定性。先是把这种不确定性纳入,并在工作过程中,接受它。我探讨的是物和物、物和人之间的关系,我关注的是关系,是它们之间带来的信息。


今天的消费是政治、政治是娱乐、娱乐是经济、经济是战争、战争是生活……怎么能把它们分开?我觉得这个时代的特点在于,任何一件事情背后,都有一个生产的系统。它既是生活也是工作。而整个生活世界就像一片森林,犬牙交错混在一起的,我不会妄想试图按照概念词汇去区分它们。所以,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是消费主义,严格意义上讲,我不太相信文字。文字在今天不牢固了,它在解体。当然,这和全球化有关,和各种语言的交错有关,同时也与视觉语言的迅速生长有关,就像巴别塔一样。







文章版权归深圳市打边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及使用,违者必究。转载、合作及广告投放请联系我们:info@artdbl.com,微信:artdbl2017,电话:0755-86549157。


学术沙龙回顾|顺德三问 顺德 学术 沙龙 冯博一 冯峰 崔灿灿 巽美术馆 卢川 编辑 劳秀汶 崇真艺客





学术沙龙回顾|顺德三问 顺德 学术 沙龙 冯博一 冯峰 崔灿灿 巽美术馆 卢川 编辑 劳秀汶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