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 FANG LIJUN|展位A120艺博画廊 x 2021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YIBO GALLERY | WESTBUND SHANGHAI 2021
展 位 Booth
A120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尚扬 Shang Yang
罗中立 Luo Zhongli
何多苓 He Duoling
周春芽 Zhou Chunya
石冲 Shi Chong
方力钧 Fang Lijun
薛松 Xue Song
王一 Wang Yi
藏家预览 Private View
11/11 周四 Thurs. 13:00 - 19:0011/12 周五 Fri. 12:00 - 13:00
公共参观 Pbulic Hours
11/12 周五 Fri. 13:00 - 18:00 11/13 周六 Sat. 12:00 - 18:0011/14 周日 Sun. 12:00 - 18:00

方力钧的瓷器,正是生于这种生与死的碰撞,在它看似脆弱易碎的形态背后,是永恒的刹那。”
传统的瓷器艺术所呈现无穷尽的创造力背后有一种相对固化的美学逻辑——质地上的均一性,形态上的对称性。传统观念上对于陶瓷的“完美性”隐含了一种实用及标准化的要求。这种美学是反有机、逆生命的特征。它们太过规则,任何适于生命的物质都达不到这种程度的规则性。这种规则性是致命的,是死亡之本。方力钧对于陶瓷艺术的思考是深刻的具有开创性的。看似厚重的“砖样的”单元,被反复单调的堆叠起来,如同一睹毫无生机的石墙。具有强烈对比的是,每个单元的瓷壁极为薄透、脆弱的,在烧制的过程中已经变形、坍塌,被凝固在某种却又摇摇欲坠的状态。随着磨具在窑火中被烧毁,胚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造型发生了进一步的演化。
陶瓷手稿 manuscripts >> 滑动查看更多➡️
方力钧的瓷器一方面是生于火焰,另一方面又是把死亡的瞬间凝固。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写道,向死而生的意义是: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方力钧的瓷器,正是生于这种生与死的碰撞,在它看似脆弱易碎的形态背后,是永恒的刹那。美任何的存在形式本质上是脆弱,仅存在于这种稍纵即逝的表象,而只有死亡和寂静才是永恒性的。也许一切艺术,和一切精神思考,都植根于对死亡的恐惧吧。我们害怕死亡,面对须臾即逝性,不寒而栗。我们悲哀地看着花开花谢,叶生叶落,心里再明白不过,我们自己也是须臾即逝的,也会很快枯萎凋零。艺术家创造形象,只是为了死亡之舞中拯救出些什么来,留下一些比我们本身存活得长久些的东西。方力钧的瓷器艺术始于感性和欲望,终于概念和不朽。
1963年生于河北邯郸,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至今已在东西方的重要美术馆举办过51次个展,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光州双年展等国际重要的展览;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西雅图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蓬皮杜国家艺术中心、路德维希美术馆、荷兰STEDELIJK博物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福冈亚洲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日本广岛现代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何香凝美术馆、湖南省博物馆、中央美院美术馆等42家国内外重要公共机构收藏。是被全世界重要艺术机构收藏最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迄今已出版个人画册及相关出版物44本。并被国内23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艺博画廊成立于1998年,二十多年来曾成功主办、承办展览和艺术活动100多场,主要有:「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撰文:赵建平;「学院与非学院」策划:粟宪庭;「常青作品展」地点:上海美术馆,撰文:赵建平;「节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策划:艾末末、张睛;「新绘画」撰文:皮力;「12345」撰文:李小山;「意犹未尽-毛焰」地点:上海美术馆,撰文:舒可文、汪民安;「方力钧」地点:上海美术馆,撰文:张睛;「世界的魅影-沈浩鹏摄影展」撰文:顾铮;「抽像2020/上/中/下」策划:李旭;「香之舞-何训田作品音乐会」乐队:以色列国家交响乐团,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1650年音乐会」乐队: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地点:敦煌莫高窟;同时画廊还组织并参与各类保护敦煌莫高窟的公益活动。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