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规炼金室」
Non-Normal Alchemical Lab
设计互联EDU围绕展览策划系列公共教育活动。
「非常规炼金室」系列工作坊作为核心活动板块,挑选看似普通或奇特的创作原料,邀请不同年龄、性别与背景的公众来到场馆。
来到现场的公众可以和“炼金伙伴”一起从不同维度展开对材料与手工技法的探讨,用非常规的思路结合想不到的材料,通过材料实验打破常规、点“材”成金,与“不完美”的设计,互联。

欢迎光临魔法“饰”界
「非常规炼金室」第二期材料工作坊邀请玻璃艺术家覃钰玲,带领公众们以酒瓶、调料瓶、回收玻璃等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玻璃材料作为元件,运用热熔技法完成“魔法”炼金后,以镶嵌技法编织一条成品项链。

玻璃=?

《戴玻璃头罩的人》©覃钰玲
玻璃 [bō li] 是覃钰玲创作中难以切割的艺术语言:这种存在于生活方方面面的材料具备着不同的特性和丰富种类,而介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游动状态也赋予玻璃更多的表现形式和可能性。


《融化》©覃钰玲
玻璃是一种无规则结构的非晶态固体,分子的排列状态介于液态与固态之间。不同的玻璃技法利用了不同的玻璃特性与形态,比如吹制与铸造利用高温将固态玻璃融化成近似液态后便于塑形,再经过降温呈现相对稳定的固态。


《赚钱了再做艺术》©覃钰玲
覃钰玲在“玻璃”这一介质上,记录与朋友间的对话、对周遭事物的观察、对空间环境的思考,并通过“吹制”记录下有些哲理、又有些“瑕疵”的生活故事——但关于“材料”还是“工艺”更重要的这条辩题,她还在不断地思考和摸索中寻找答案。

与炼金伙伴的问答
问:请用你的方式来段自我介绍。


在工作室“炼金”©戴远迪
大家好,我是来自东海龙宫人间办事处的覃钰玲。平时工作生活在景德镇一个偏远的老厂区,不会开车,不太出门,有一只像狗的橘猫,工作室里最多的是玻璃,工作室外最多的是植物和红砖房。
问:你如何定义“不完美”?
不完美是常态。技法或者材料对于我而言是表现想法、概念的手段,所以我其实不在意也不会去追求工艺上的完美——完美是不存在的,一个东西一个人有各种棱角和凹陷,即使正好和我的需求契合的时候,也只能称之为“刚刚好”。
不完美也给我带来灵感。


富山的梨田与梨©覃钰玲
研究科期间我在日本富山生活过一段时间,那里有一望无际的梨田,梨田边有无数被外力如天气、虫、乌鸦破坏的梨,掉落的梨,畸形的梨,颜色不均的梨——为了给这些不完美的梨举行纪念仪式,我捡了垃圾桶里被丢掉的玻璃回来烧制,并命名为《未果》。

《未果》,©覃钰玲
问:聊聊你眼中的“玻璃”。
玻璃作为工艺的一个门类,国内现在大概是处在一个起航的风口,很大程度上还不为大家所了解。有一些来过工作室或者看过玻璃展览的朋友会说回去之后再看,才发现生活里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玻璃。

不同形态的玻璃©覃钰玲
玻璃存在感其实很弱,尤其是没有阳光的时候。同时它的可塑性又很强——往古了说常常被拿来模仿玉、瓷器;现在也被有的人(比如我)拿来模仿糖果、冰块、塑料。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由左至右:模仿橡胶手套的玻璃,模仿芭蕾舞鞋的玻璃,模仿塑料的玻璃,模仿水融化的玻璃
©覃钰玲
也常常有人问琉璃、水晶玻璃这些和玻璃有什么不一样,玻璃凭什么卖这个价格诸如此类。
所以这一次在材料的选用上,我从公众们能在日常中接触到的“玻璃”制品出发,回收酒瓶、调料瓶、碎镜框,事先烧制成片。
希望大家能像童话故事里仙女施法让南瓜变成马车一样,通过火和编织让玻璃碎片不再“隐身”,变成可穿戴的项链。

活动详情
点击了解更多相关信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获得活动报名链接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