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地方是流动的。人们在地方之上流动、迁徙,构成关于地方的真实与想象的共同体。本周我们将回顾舞蹈组织二高表演EDPG在深圳华·美术馆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项目,通过有“家味”的实体物件在剧场构建流动的家园,关注中国流动的年轻人和乡愁的移动。主题推荐部分将围绕“地方的流动性”这一主题,推荐给读者一系列活动和展览。
其中,写作者Ag的两本小说《上海地理注疏》和《深渊模拟器》围绕“空间/地点”,在真实与虚构之间探问“我在哪里”;戴陈连的剧场工作坊以上海市中心的历史街道为题开展城市剧场计划,挖掘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和居民的个人愿望;艺术家李丹以2002年春天北京的一场沙尘暴为背景,探索沙尘暴揭示出的种种地理想象和时空图景;艺术家何颖宜的展览“四惠”与北京地名同名,试图在想象的景观中捕捉个人的轨迹;展览“街角巧现”借用了考现学作为观察手法,观察和记录疫情“新常态”下城市变化的痕迹。
本期主持:Jady Liu
近期回顾
“流动的口述会,找点似曾相识的乡愁”
本次受华·美术馆邀约参与日常生活实践项目,播映我的作品《恭喜发财N+》,并由此延伸出以“流动的年轻人与情感,流动的城市与家”为题的工作坊,对我来说是一次更好了解深圳以及深二代的契机,也是一次深入“恭喜发财”系列研究的过程。
这些年,我与团队组建了一个创作小组开展“恭喜发财”系列研究与创作,关注流动性,关注新城市移民的乡愁。创作小组成员来自不同城市,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这个“乡愁的想象共同体”各自勾勒生命与生活流动的轨迹,试图寻找在地理位置或时间节点上有过的交集,或是“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次在华·美术馆的工作坊,有7位来自深圳的年轻人参加,在短短两日时间里组成了迷你创作小组,由网络会议的相聚开始,聊自己的家乡以及现在所居住的城市,聊流动过的地方,或是“精神哪里人”,整理自己的手机相册、网络硬盘或是电脑,带着特殊意义的物件或服装来到现场,口述自己的个人故事。最后在每个人的口述里找到合适的文本,以及恰当的物件、衣服、影像与照片进行了一次结构性即兴表演。

二高与张典凌从身体开始,
与大家建立第一次面对面的朋友关系
虽然整个过程在时间上很紧凑,但每个参与者似乎都愿意“倾囊相授”。她们大多数是深二代,爸妈从湖南、湖北、河南等地迁徙到深圳,“你是哪里人”也同样是从小困扰着她们的共同问题,但当她们因为上学、工作离开深圳之后,距离的产生也快速加强了她们对自己是“深圳人”的身份认同。这种类似的流动经历以及身份认同的变化其实就是我们一直找寻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广东阳江出生的我,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总能找到相似的食物与味道,甚至一些民俗活动,服饰或是建筑。
左右滑动查看下一张
当然,最让我动容的总是日常生活中需要去重新观察与注视的事物,比如陪伴着参与者樱漂洋过海的妈妈的睡袍,参与者July记录下爷爷奶奶家里的影像(那些挂在墙上几十年的“垃圾”物品),参与者戴戴儿时记忆里过年过节要用力咬一口的塑料橘子,以及爷爷奶奶突然拿出来的,属于参与者糯米上小学的第一个书包。这些日常生活物件以及每个人的身体,就是流动性与乡愁最好的档案库,充斥着每个年轻人与各自家庭成员流动的情感,记录着流动的轨迹。
以前总觉得艺术像天上的星星,为了得到它,创作就像一个模仿星星的钻石。然后慢慢发现钻石这个东西高高在上,并不是大部分观众所需要的。于是,我更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像是玻璃,每个人都可以拿在手上,在泥土中戏玩,也可以放在桌子上摆放。轻便,简易,生活,非常个人。
文/二高,编舞、舞者;
本文图片由华·美术馆提供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
请发邮件至
dongyl@thepaper.cn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