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博画廊|石冲 x 2021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展位A120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YIBO GALLERY | WESTBUND SHANGHAI 2021
展 位 Booth
A120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尚扬 Shang Yang
罗中立 Luo Zhongli
何多苓 He Duoling
周春芽 Zhou Chunya
石冲 Shi Chong
方力钧 Fang Lijun
薛松 Xue Song
王一 Wang Yi
藏家预览 Private View
11/11 周四 Thurs. 13:00 - 19:0011/12 周五 Fri. 12:00 - 13:00
公共参观 Pbulic Hours
11/12 周五 Fri. 13:00 - 18:00 11/13 周六 Sat. 12:00 - 18:0011/14 周日 Sun. 12:00 - 18:00

不和谐的册页, 布面油画, 100 x 300cm, 2017Disharmonious Album, oil on canvas, 100 x 300cm, 2017石冲的超级写实绘画并非仅是模拟对象的外表,而是意图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保留原型的基因。”
不和谐的册页(局部)
Disharmonious Album (details)
作为一个石冲绘画实践的持续观察者,我自1997年以来和他发生过三、四次短距离互动。犹如漫长旅行中的一串岛屿,这些场合构成具有确切历史定位的观察点。我在这些节点上停伫下来,前后瞭望。每次互动都与策展及写作计划有关。第一次是在组织《瞬间: 20世纪末的中国实验艺术》的时候。这个展览于1999年在芝加哥大学斯玛特美术馆(Smart Museum of Art)举行,随后巡回到美国的其它几个城市。展览中的石冲作品——他在美国观众前的首次亮相——是创作于1996年的《舞台》。狭长的竖直画面被一正面女性充满,厚薄不均的白色涂料凌乱地覆盖着她的裸体,凸显于黝黯背景之前。她的胸前、腹际和腿部绑缚着陷入肌肤的细线,紧贴身体挂着一些零散的组件或模型。她左手带着一只皱褶的塑胶手套,脸孔上半被一付面具挡住眉眼,呈现给观众的是凝固的鼻唇部分。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同时被暴露和屏蔽的身体。与美术史中纯粹依仗视觉技术的“幻视主义”(illusionism)有别,石冲的艺术观念从很早起就已经是“转化”(transformation)和“置换”(substitution)——从一种材料到另一种材料的转化,以一种符号取代另一种符号的置换。他的超级写实绘画因此并非仅是模拟对象的外表,而是意图在本体论的层面上保留原型的基因。意义——隐含的社会和政治的意义、心理和生理的意义——随之与这一绘画观念融合,进入他90年代早中期的一系列大型作品——先是1993年的《行走的人》和《欣慰中的年青人》,随后是1994年的《综合景观》和1995-96年的《今日景观》,然后是1996年的《舞台》。隐影, 布面油画, 150 x 80cm, 2018
Hidden Figure, oil on canvas, 150 x 80cm, 2018我与石冲的下一次互动发生于两三年之后,当我开始为柏林的世界文化宫(Haus der Kulturen derWelt)策划《美的协商》(德文名称为ÜberSchönheit)的时候。这是一个大型展览,包括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当代艺术家的作品,经过3年准备后于2005年举行。硕大展馆的主层上陈列了石冲的两幅作品,一幅是创作于1998-1999之间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肖像》,另一幅是2001年的《物语》。两画并排挂在一面墙上,延续着早些时候的《舞台》,透露出他绘画中一些基本美学素质的持续纯化和升华。但这两幅画也显示出与《舞台》的一些重大区别,造成这些区别的是从图像隐喻层面向心理张力层面的转移。《舞台》的文学性被进一步消解,行为和动作的干预被内化为物质性之间的冲突。无助和暴力的感觉仍弥漫在画中,但不再呈现为诱发想象的叙事主题,而是被画家作为绘画的特质去捕捉和提炼。这些绘画特质——包括视点、构图以及对细节和质感的执着——迫使观者越来越近地将目光贴近被切割的人体,以至使“观看”成为干涉行为,以至于感到艺术欣赏融入暴力干预的危险。在《美的协商》这个展览中,石冲的《某年某月某日的肖像》和《物语》形成与舍林·那沙特(Shirin Neshat)、卡他则娜·科兹拉(Katarzyna Kozyra)、和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的对话。和石冲一样,这三位国际艺术家也通过个性化的绘画、摄影和电影语言,重新界定了裸体这一古典艺术中的“美”的传统。在石冲的一套组画——《物语:动与静》(2004-2005年)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石冲所说的对“直觉的视觉观看”的追求:这里不再有抽象推理或叙事内涵,也不存在对具体时间、地点、情境的指涉。48幅画面似乎重复着画家对同一对象的固执观察,无休止地发掘着将这个对象转变为绘画的机遇和可能性。《舞台》、《某年某月某日的肖像》和《物语》的影子仍依稀可见,但被融入不断变化的距离、角度和姿态之中。画中的裸女时而将身体局部平贴画面,时而向后仰卧与画面构成锐利直角,时而扭转躯体呈现三维的侧背,时而退入画框内的宽裕空间。这些微型画面的共同处——除了它们一致的裸女题材之外——是所有的人体都被屏蔽于某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介质之后。这些介质有的是明晰可辨的塑料膜和玻璃砖,有的是弥漫于空间中的液体,有的似乎是光线中闪烁的雾状蒸汽。延续着石冲在《某年某月某日的肖像》和《物语》中的实验,这些介质占据了自己的空间,成为绘画的对象之一,与被其屏蔽的裸女争夺着观者的目光。对这些画面的观看因此永远是在两种主体和两个空间中游移:观者的目光或被变化的介质吸引,将注视焦点聚集在它们的形状和承载物之上,分辨出塑料膜上的皱褶、水珠和气泡、凝固的乳胶、甚至空气中的杂质;而裸女的形体总不断出现和消失于这些目光可以穿越的间隔之后,其片段、朦胧的影像从不驻留和凝结为坚实可触的实体,而总是停留在意象的层面上邀请观者的互动。这些画面的逻辑因此与强制性的绘画再现恰恰相反:与其说是呈现固定的焦点、形式和意义,不如说它们提交给观者的是最大的观看和解读的可能性,甚至因此必须模糊自己。上个月我去石冲的画室对他进行了最近的一次访问。我在这次访问中最强的一个观感是石冲的持续性:这些近年作品,不论是多幅的《不和谐的册页》或单幅的《隐影》,都把我带回到《物语:动与静》的诉求,进而回到《物语》、《某年某月某日的肖像》和《舞台》的实验。但是石冲从来不重复自己。这些画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以及新作更加随意的用笔、破碎的画面和强烈的光比,都说明他仍在“绘画性”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他的问题仍是如何使用他的精湛写实技法,在一种相对固定的题材中发掘出绘画的无尽秘密。石冲,1963年生于湖北黄石市。1987 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任教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一直以来,石冲以精湛的写实技术而著名,他的作品主要涉及二个阶段:早期作品,运用写实的绘画手法,借以复合方式实现了架上绘画的“观念性”;近十年的作品,通过形象与介质的“视觉实验”,形成了个人图像与绘画风格的独特性。石冲作品,十分注重观念和精神性,在质疑绘画的同时又深度挖掘绘画的语言价值,他的实践悖论式的赋予了具象绘画新的可能。
艺博画廊成立于1998年,二十多年来曾成功主办、承办展览和艺术活动100多场,主要有:
「何多苓-带阁楼的房子」撰文:赵建平;「学院与非学院」策划:粟宪庭;「常青作品展」地点:上海美术馆,撰文:赵建平;「节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建筑实践」策划:艾末末、张睛;「新绘画」撰文:皮力;「12345」撰文:李小山;「意犹未尽-毛焰」地点:上海美术馆,撰文:舒可文、汪民安;「方力钧」地点:上海美术馆,撰文:张睛;「世界的魅影-沈浩鹏摄影展」撰文:顾铮;「抽像2020/上/中/下」策划:李旭;「香之舞-何训田作品音乐会」乐队:以色列国家交响乐团,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1650年音乐会」乐队: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地点:敦煌莫高窟;同时画廊还组织并参与各类保护敦煌莫高窟的公益活动。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