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2021年10月28日下午,“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廊上咖啡厅举行,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分别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华天雪、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陈烨、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冯嘉安、暨南大学博士Giacomo Bruni、佛山市博物馆文物博物副研究员郭燕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程、广州艺术博物院副研究员黎丽明、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林夏瀚、香港艺术馆一级助理馆长刘湘滢、广州大学副教授许洪林、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馆员姚少丽、广东美术馆副研究馆员周善怡、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庄会秀等。本次研讨会希望通过青年学者们不同角度的研究和探讨,对20世纪上半叶广东中国画教育的思考进一步深入推进。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陈烨

《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初探》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社会转型大语境的背景下,无论是美术还是美术教育,都面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问题,广东国画教育方面有怎样的探索?本文通过“古往今来”“渊渟泽汇”“生生不息”“大湾视野”四个部分进行探讨。从十香园为例子的传统师徒制教育模式在清末民初的状态到“停科举、兴办学”、颁布《学务纲要》等背景下,公立美术学校及私营画室的多种探索,结合春睡画院、天风楼等案例可以一窥岭南画派美术教育的传播与拓展,最后以广东美术家在港澳地区的美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看在港澳地区中国画教育的延续与传播,作为案例的广东,既具特殊性,又具典型性,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中国画教育转型之路形成呼应和对比,希望对此的梳理能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简评(华天雪):陈烨的发言是个很好的题目,是属于没有明确提出问题却暗含着问题和多方面的发展可能性的题目,从题目到内容,容量都挺大的,广东20世纪上半叶美术教育史,无论融合的、传统的方式都涉及到了,一个简短的发言无法充分展开,我知道实际上是你未来博士论文这篇大文章的提纲,很值得期待,希望能逐渐清理出最想探讨的问题,抓住一个问题来谈,要有个取舍,相信这样分享一次也会促进你的思考,有助于你厘清博士论文核心问题。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冯嘉安   

《丹黄和泪写花容:容祖椿与容庚的人生际遇——以<容祖椿画扇册页>及题跋为中心的考察》

今广州市艺术博物院藏《容祖椿画扇册页》为容庚旧藏,全套画花鸟122种,后有容庚、启功、孙海波、秦仲文、商衍鎏等人的题跋。容庚在经济上周济容祖椿,容祖椿则作画百余幅答谢其侄。从题跋中,可观容祖椿晚年的境遇,亦可观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国画教育的一侧影。通过商衍鎏、罗惇㬊、寿石工、徐熹、齐之彪、赵汝谦、金禹民、孙海波等人留下的题跋,结合相关信札,勾勒出容庚在北平沦陷时的人生轨迹以及沦陷期间北平书画圈的生存处境。容祖椿的晚年际遇,表面上是艺坛人事变迁带来个人命运的浮沉升降,实际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广东画坛“新旧之争”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出现的余波。
简评(胡斌):以题跋为中心考察容祖椿和容庚以及题写跋文的人在当时的命运,这样的写法是目前艺术史里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由一件作品或者一组作品引起一连串人的生存境遇,由册页能够连接起这么丰富的意涵是很有意思的。但我觉得对于跋文的讨论不要轻易地以此就判断题写者真实的政治、思想行为;另外也不能完全变成社会史、政治史、关系史的研究,还是要对作品本身有描述,并将艺术观点和整体的社会文化语境联系起来看。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Giacomo Bruni 《高奇峰的两个讲演与教育活动》

高奇峰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他在美术理论和实践方面、传播中国艺术新观念方面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的观点无论是对当时还是现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翻译了他的两篇文章。事实上高奇峰两个文章里谈及要把解剖学应用到绘画中,他是中国首位提出这种理论的人。我相信中国传统绘画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可以为西方绘画给予新的输入。西方人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以提高自己,回顾历史学习传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高奇峰的观点,基于传统而不被传统阻挡。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化,高奇峰在近百年前就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我希望能执行他的观点。
简评(胡斌):Giacomo Bruni是位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国际友人,他在这篇小文章中显示出了他作为外国人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他文章里提到的、我们以前很少关注过的地方,就是高奇峰与外国人的交往和关系。我之前是看过他关于高奇峰的博士毕业论文,那里面提供了很丰富的高氏作品在国外的展览记录。我觉得研究中国艺术有这种国外的视角的补充还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中国学者也在关注这种国内外的交互关系,这也是近些年来艺术史研究很重要的趋势。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郭燕冰 《民国美术教育小窥

民国政府在美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和社会需求,使绘画成为当时非常热门的职业。于是,一些社团、学堂、公立学校等参与到美术教育中,同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出国留学是美术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批留学归国的人才之后又成为了美术教育者,今天我要谈两位画史失踪者,一位是陈祖禧、一位是杨炎,这两位都是民国美术教育的亲历者,他们身上折射出时代变迁的痕迹。陈祖禧在民国的时候曾经担任“节芳学校”的校长,历史文献有记载,佛山当时有公立的学校、私立的学校和私塾,陈祖禧后来也有自己的私塾,叫“卓观书屋”,他的书画清雅,教授诗词、文学,当时的教育有很多是师徒相授的传统授课方式。民国时期的教育是多样化的,非常蓬勃发展的状态。杨炎曾就读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在林风眠推荐下留法,回来后投身美术教育事业,还成立了佛山艺专。相信美术史中还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教育家,他们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活跃在社会各个阶层,希望以后能得到进一步的梳理。
简评(胡斌):近些年来不断在说各种各样的“失踪者”,“失踪者”的情况有很多元的原因。此文重点讲的两个例子,前面是传统本土教学的案例,另一个是留学案例。可能还有很多以前没有注意过的人物,如果能把“失踪者”和以往的美术史坐标连接起来,也就能够从不同层面丰富对固有的美术史认知,同时也让“失踪者”不再游离在美术史之外。同时她所说的案例还涉及到佛山区域文化、教育和美术史问题,这种梳理对于地方认知也是很重要的。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李程    

《许崇清的民主教育理念与胡根天的艺术理想——从“广州市立美校”的开办到中国画系的成立》

1922年4月26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正式成立,许崇清任校长,胡根天任教务主任,然成立之初该校只设西洋画一系。究其原因,此不单是经济问题、场地问题,而是与许崇清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否定传统文化,希望通过西方艺术教育改变当时中国社会思想现状。1922年,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后,许崇清的民主教育戛然而止。1924年,许崇清卸任美术学校校长一职,胡根天接任校长后,着手中国画系和艺术师范两系的增设。胡根天从专业的角度出发,以完善美术学校的学科建设以及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在该校全方位实行自己的艺术教育实践。所以,该校成立中国画系聘任传统派人士任教,是许崇清民主教育失败后对美术学校“解封”后,胡根天自身艺术理想实践的结果。
简评(华天雪):一个有意思、有问题的论文,观点比较明确,逻辑比较清楚,能够自圆其说,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这是值得肯定的。有一点建议:关于李金发、许崇清、胡根天的交游情况,在文章中大量密集,如果能将注释或考证部分做得更详尽,或许会更有说服力;叙述逻辑方面可以考虑在所涉及的面、背景等方面的广度和深度上,再做进一步的探讨。总之,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黎丽明

《“美术”浪潮下画人的多重身份:以近代广东画人为中心》

美术和美术教育应该是共生的概念,在近代社会转型中,在新的支持系统架构过程中美术的作用在哪里?我相信广东美术教育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案性研究,应该是以个案看近代传统社会转型或者中国近代社会支持体系转型当中很有意思的案例。1949年以前广东近代社会里现代化过程其实没有完成,画人的社会身份是多重的。现代教育是重要的文化资本,人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文化资本建构自己的社会身份。清末民初的时候美术概念和实业相关,所以美术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是报纸杂志的插图者、商业广告的绘画者,工业设计中的制图师,他们还是新式学堂中的图画课老师、美术专科学校的专业老师。从辅修到专科、从私立到官办,近代广东美术教育也从学师(某个老师)向学艺(系统化课程)转变。如果要回答现代化问题就必须回到机制、学制、教科书等方面来回应。

简评(华天雪):丽明抓住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多重身份问题的确是民国时期美术界非常突出的问题,丽明以广东一地为支点来探讨,既因为她对广东材料的熟悉,也因为广东一地多重身份问题很具代表性。无论是发言还是文章,觉得涉及的面有点多,很多问题来不及展开,即便将来展开也会是很大的篇幅。多重身份问题除了你论述到的因素外,是否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比如现实生存、人口自由流动等方面。此外,也不妨把在外地谋生的广东人的多重身份问题纳入进来探讨,或许会多一些类型上的差异。总之,很期待你完善之后的论文。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林夏瀚    

《旁逸斜出——黄独峰对岭南画学的传播》

黄独峰1931年从高剑父入春睡画院,此后他带着岭南画派的风格与画学理念活跃于艺坛。黄独峰转益多师的学习经历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理念,而他对岭南画学写生观念的继承也适应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主流思潮,他终其一生都在践行岭南画派的核心观念,他对海派、传统派的学习并没有背离岭南画学的旨趣,而是一种对岭南画派“移步不换形”的表征上的发展变化。而其南洋艺术活动中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文化认同,对东南亚地区影响深远,具有其历史价值、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重新审视他在东南亚地区的艺术活动,对于考察岭南画学的传播与流变,以及以中国画为核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可贵的借鉴意义。
简评(华天雪):画家改过师门,有过长期海外的生活经历,对广西一地的美术造成相当影响,这样的画家无疑是值得研究的。在黄独峰研究中,夏瀚的文章算是对画家的方方面面都做出了清晰的梳理。如果再能对画家的局限性或者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会更显客观。还要从个案谈问题。谈问题也并不就是批评,而是从围绕一个个案如何处理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中,看到一个时代或者那个时代共性的问题,这是个案研究的落脚点。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刘湘滢    

《施绛纱帐以授生徒——高剑父的办校策略》

高剑父曾在公立学校和私人画院任教,他认为教育是扩大他艺术影响力的好方法。春睡画院不仅是高剑父推动艺术改革的地方,更是培养可以派去全国各地创办艺术学校和刊物干部的地方。高剑父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建立一个自我复制的网络来维持他的艺术传统,将他的艺术理念代代相传。抗战以后,高剑父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师徒制教学模式未能扩大招揽追随者,于是在1946年他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学校南中美术专科学校,后来改名为南中美术院。与春睡画院不一样,高剑父设立南中美术院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二线艺术家。次年高剑父在市政府支持下创立了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力图将自己的艺术思想正统化,归入官办课程。起初教育对高剑父来说只是谋生以及推动国画改革的一种手段,但后来教育对他来说成为建立支持他艺术运动的社交网络方法。
简评(胡斌):这篇文章把高剑父三种不同的办学方式对比起来看,综合地表现高氏的教学理念。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讲到春睡画院的师徒制教学模式,那么与我们这次展览“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比较就有点差别,展览似乎含有从师徒制到现代教学之意,但实际上春睡画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学;还有文中谈到高剑父提出的新石涛、新米法等说法,也可以联系到当时语境下的“去日本化”考量。总之,通过对于几个不同案例从材料到观点的分析,能够折射出非常复杂的时代语境。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许洪林   

《从清末民初学制与美术课程设置看现代美术教育的新转向》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新式美术教育体制发展和改革的重要转型时期,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从业者或普通学生接受过怎样的教育,或者接触了怎样的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美术教育状况。实际上,16世纪中期已见西方的绘画技法和理论的传入,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更是彻底揭开了学习“西艺”建立新式学堂的美术教育序幕,其中对中国特别是岭南美术教育非常有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规范化;二是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系统化;三是美术教材出版与美术教育普及的大众化。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在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转折性和关键性的历史意义,优秀的美术人才辈出,他们不仅仅是美术教育的受教育者,亦是美术教育的执行者、管理者和改革实践者,他们在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和创新、西方绘画理论和哲学思想的引进、传播、改良,以及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简评(华天雪):很多沿用至今的概念、制度、观念都诞生于清末民初,从追根溯源的角度来讲也是必须深入研究的。你结合了自己的从教经验来思考这个问题更有现实意义。比较的方法在论文当中最为常用,对比之后要详细分析,特别是表格和画谱列了之后怎么分析,在这篇文章里很重要。另外,美术教育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很多教育现象只不过是呈现出来的一部分结果,背后的因果、时代逻辑是要深挖的,否则会缺乏相应的说服力。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姚少丽  

《鲍少游教育生涯初探——以丽精美术学院为中心

20世纪的中国艺术史,美术留(游)学生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尤其体现在推进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方面。鲍少游是20世纪广东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兼美术教育家,其早年留学日本接受了从本科到研究生课程的系统美术教育。1927年鲍少游从日本回国后次年与夫人曾丽卿在香港共同创办了丽精美术学院,之后专心致力于美术教育长达半个多世纪,被誉为“香港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先驱”。在鲍少游的努力下,丽精美术学院成为当时香港“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美术学校,其学生遍布粤港及东南亚地区。本研究借助鲍少游后人捐赠给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大量的剪报、画稿和历史图片,秉持实证的精神,从创办背景、办学概况、举办美术展览情况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丽精美术学院的历史。丽精美术学院作为20世纪香港历史上办学时间最长的美术教育机构,它见证了这一时期香港美术的发展,同时也为香港及东南亚地区培养了不少的美术观众和美术人才。
简评(胡斌):这是一篇很详细的关于鲍少游创办丽精美术学院以及开展具体教学并获得反响的文章,这是很重要的梳理。在当时香港的美术教育肯定和大陆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但我们以前很少关注到,这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研究是一个补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文章描述的话语不要带有宣传意味,比如提到屡获佳绩、学生中有人参加博览会之类,具体的历史情况是怎么样还要客观评估,因为参加博览会往往并不能作为对于作品质量的证明。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庄会秀    

《李凤公的画学思想与中国画教学》

李凤公在民国前期的广州画坛和艺术教育领域都是比较重要的一员。李凤公发表过多篇能够体现其画学思想的文章,他非常重视师古,但也主张不拘成法;他重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标准,反对邯郸学步,同时也认为外来文化可以作为民族文化的滋补。分析这些文章和现存丽泽国画院的部分课徒画稿可知其艺术教育思想受到画学思想影响,并且可能与国画研究会其他成员互相影响。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校刊所连载的《凤公画语》不仅体现了他的画学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他的中国画教学方法,即重视临摹和重视绘画理论。李凤公的画学思想对中国画教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对“通”的重视上,这是他个人较为独特的地方。
简评(华天雪):对于李凤公的研究是很好的个案研究,整体的感觉是一篇中规中矩、干干净净的文章。李凤公存留的史料并不多,庄会秀做了力所能及的梳理和概括,这是很可贵的。如果要继续完善这个研究的话,不妨可以考虑,如何能够在材料梳理的基础上突出问题探讨,从李凤公的身上找出有深度的、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再围绕问题来谈。个案研究虽然是极具针对性的,但也不意味着只是就事论事或者就这个人谈这个人,还是要有比较的部分。另外,论文也利用到很宝贵的材料,应该充分分析透,把它利用好。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周善怡      

《专业化中的传承与交融——20世纪早期广东国画教育理念实践》

文章聚焦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市美国画系的研究。通过文献考证与课徒稿研究相结合的详细对比,可以看到在广东国画研究会与岭南画派以守成与变革的不同立场主导下,其艺术观念所产生的碰撞与交融,在国画教学实践中呈现着共性与差异。市美采取“兼容并包”的教学方针,最后一届国画系学生是同时接受了两种美术团体的执教,国画研究会注重传统线条、笔墨技法,以继承传统绘画为宗旨为学生打下非常扎实的笔墨功底;岭南画派的老师加入给他们注入创新的意识,吸收了日本“博物学”严谨、细致的写生方式,强调写生与创新的教学观念。两者在国画教学实践中各有所长,并不相悖,反而相辅相成。现在回看,系统的现代美术教育与传统的师徒传授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中国画学科教学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示范意义。
简评(胡斌):这个文章其实是谈岭南画派和国画研究会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不同的教学方式,我觉得这些材料、梳理都挺细致的。题目是讲20世纪广东中国画的教育理念实践,论文可以再具体一点。以岭南画派和国画研究会为主体,主要关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当然也涉及别的教育机构,但不能由此而说这就代表了20世纪广东早期,只能以这里为中心看20世纪早期广东中国画的教育理念。


文字整理:陈烨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保留所有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研讨会回顾 |  “广东中国画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展”学术研讨会 广东 中国 现代 研究展 学术 研讨会 十香园 春睡画院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咖啡厅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