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傅抱石迷,我是他的粉丝。这个可能要上溯到16岁,我16岁就临摹过傅抱石,也临摹过李可染,对傅抱石的画和李可染的画我是有体会的,我是认真临摹的,可以说我做的这个事现在很多美术学院的本科生、博士生都不一定做过,我觉得临摹很重要。

樊枫 临李可染《巫山云图》
纸本水墨
67.5×44cm
1979年

樊枫 《庐山记象》
纸本水墨
48×181cm
2014年
纸本水墨
72×60cm
2015年
我习山水画已近五十年,在近代众多山水画家之中,我一直以来始终就把傅抱石当作我心目中的老师,并且研究他艺术构造,我注意到傅抱石最佩服的就是石涛,而且还专门做了石涛的年表来进行研究。之后我研究得出结论:我发现只要是经历学习石涛派系的山水画家,在之后中国画领域中成就都是顶尖级的,在艺术认知上远领先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傅如此之外,同时比如还有张大千、黄宾虹、潘天寿、石鲁、陆俨少、赖少其等。
石涛提出:“笔墨当随时代”,那么石涛又是怎么做的呢?在绘画中的“画什么?怎么画?”这两个问题是必须回答的,我觉得石涛回答最多的是怎么画。特别是山水画家怎么画很重要,比如说画什么对画山水画来讲是很模糊的命题。比如我们画华山或者画泰山,在3000年前它也是华山、泰山,再过5000年它仍然也是华山、泰山,说到底就是这么一座山,问题的关键是你怎么把这座山画出这是唐代人画的山,或是清代人画的山,这个又是现代人画的华山和泰山,我想这样才称得上“笔墨当随时代”的诀窍和意义所指。
石涛就在研究这个东西——我是怎么样画现在我所看到的东西。比如画人物你说难道唐代中国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两样吗?没有两样,不一样的是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还有他们所处的文化氛围不一样,从外表上看穿的服装不一样,受的教育不一样,社会环境不一样,这些东西就可以通过服装和气质表现出来。而山水画的难度正是在如何把不同的时代,将人寄情于山水的精神面貌表现出来。再有中国为什么叫山水画,而不叫风景画,如果按西方风景画用全部写实的手法处置对象,唐代的华山和今天的华山在形象与结构上是画不出区别的,区别是什么呢?区别在人对自然的情感与认知层面上。

樊枫 《石涛笔意》
纸本水墨
68×34cm
2011年
// 傅抱石的时代 //
傅抱石的时代既是中国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革新时代,同时又是一个中国文艺的革命时代。大家都清楚,经“五四运动”后中华文化该走何方?当时陈独秀、王国维他们当初就提出了很多的对传统思考的问题,比如“文反八股、画反四王”,他们是处在这样的时代。中国画在那个时候已经要改变它的命运了,它不能像古人一样的抒怀抒情,它要面对的是现实,怎么样为时代服务,怎么样为政治服务,当初傅抱石也是走进了这个时代,是在这样的阶段出现了傅抱石,他由出世的山水画要变化为入世的山水画,要写生,面对对象应该怎么样去画,更重要的是,又如何把对象放进去属于他傅抱石所处的时代中去。
谈了傅抱石的时代以后,另外我再谈一下傅抱石这个人,当然我没有见过傅抱石,据资料记载傅抱石先生在上海机场画创作,一向爱酒的他是喝了酒以后接着乘飞机返宁,回家后一直叫头痛,没几天后的一个中午,在床上午睡时突然大叫一声就不省人事。从现在的回顾来看肯定是脑溢血突发,经抢救无效死亡,非常遗憾的过早离世。
傅抱石这个人做事充满了他个人特点,他在写生现场,从观察对象就与别人不一样。傅抱石在东北写生的时候就是在速写本子上画了几条线,没有什么具体形象结构,上面记录着文字:棉袄、柴火或者是琴弦等,就是记些形象体会类文字,傅抱石的速写本可能别人看不懂,看了也没有用,他不是像李可染还有具体的铅笔的形,实际上他写的是感受。傅抱石这个人抓事情喜欢抓感受和抓要点。郭沫若对傅抱石的影响非常大,经常两个人在一起,他问过郭沫若应该画什么东西,郭沫若告诉他,要他首先找一个中国的故事,然后对这个故事进行分解,通过这个故事来画。他画过很多毛主席的诗,还有屈原的《橘颂》、屈原诗的意境等。傅抱石通过这样在作画,画什么他是这样解决的。

傅抱石 《二湘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65×43.5cm
1946年
* 该作品现身2020年北京保利秋拍,并以人民币1.04亿元高价成交,成为当季的拍卖最贵的近现代书画。
// 傅抱石的作品内核 //
下面我们谈傅抱石的作品留给我们什么东西,我有这样一个体会,我是一个画家,我用一个画家的感觉来讲,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比如说你临摹别人的画,他可以把所有的结构拆散了以后一步一步的拼起来,是可以拼的。比如说李可染的画可以拼,但是傅抱石的画你把它拆散了以后你去拼着试试看,是拼不起来的。
傅抱石的画很难临的,他是画气不画形,他没有形,背景的几张图是没有形、没有结构的,很难拼,那你必须要记它的气,这就是气韵生动,典型的气韵生动,因为你拿不走它。包括傅抱石的儿子学他都没有怎么学好,很难学,是没有办法学的,你必须要把傅抱石的精神拿走。

傅抱石 《镜泊飞泉》
有一天我晚上失眠后在想,什么是美术史?我突发了另一解读:所谓史的空间穿越,如同我从此房子穿越到彼房子,但是随身物品携带非常有限,我只能仅仅带走几样关键东西搬到那个房子里面去住。
所谓"美术史"无非就是当我从这个时代即将跨越到那个时代时,需要携带哪几样东西过去才能让我可以适应那个新时代。我觉得傅抱石是很会整理这个东西的,他就知道把什么样的东西要搬到那个房子里面去,你们可以看看他这幅画,找不到一根线,剩下的全部是气,但是气里面我们可以体会到,它把中国文化的东西通通吃透了,里面有传统文化的东西,比如把中国古代的传统山水画用电脑的东西一分离、一模糊、一抽象就是这样的东西,这说明什么?他们的精神是一致的,包括石涛的东西,傅抱石可以说把所有的中国古代山水画里面一切的气息、一切精神全部带进了他的作品里面,什么叫改革?中国画的改革如果你不会从这个房子搬到那个房子里面去,不知道该带什么东西最适合,你肯定是改不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才是考验当代艺术家的智慧的,才能保留什么是你自己的当代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傅抱石最成功的地方是找到了傅抱石的当代。
(本文根据樊枫在“大化惊高风——傅抱石作品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