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是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专刊,该刊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为同领域少见之研究性集刊,至今已出版三十九辑。
本书主编为:刘迎胜,男,1947年生。1981年获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85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曾任南京大学教授(1988起)、博士生导师(1992年),中国元史研究会会长(2003年起),中国蒙古史学会副理事长(1998年起),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元史研究室主任(1990年起),韩国研究所所长(2005年起)。刘迎胜继承了我国乾嘉以来西北舆地之学与欧美东方学的传统,通多种语言,是活跃于当代蒙元史、内陆亚洲史、中国伊斯兰文化史、中外关系史等研究领域前沿、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学者。

作者: 刘迎胜 主编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页数: 280
定价: 6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596409
本辑为“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探索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海上丝绸之路亦简称为海上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往的海上通道。此概念提出于20世纪初,中国学者对海上丝路的研究传统早已有之,除了古代留下的为数不少的文献资料外,近现代以来,作为中外交通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海上丝路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数见不鲜。近年来,随着新文献材料、考古遗址陆续被发现与发掘,海上丝路研究与此前相比愈加细化、深入,迎来了新的高潮。在此契机下,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及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搭建的史地平台便应时而生,承袭了南京大学在元史、海外交通史及边疆学等学科的传统优势下,海上丝路的研究成为其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作为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专刊,亦是本学术领域的重要园地。如本期刊登了刘迎胜教授的重要论文《中国古代图籍中的亚洲海域》,其中指出:
中古时代,地处东亚大陆的中国与跨南地中海、西亚与中亚的伊斯兰世界,是当时海洋地理最为发达地区,其领先地位直至文艺复兴以后,葡萄牙人发展“大航海”事业后才被打破。
文中提到:
在古代中国人语境中,比海更大的水域称为“大洋海”,而在其前置方位形容词,则表示该大洋相对于中国所在东亚大陆的地理方位。故而对于西太平洋岛弧以东的浩瀚大洋,古人称之为“东大洋海”,顾名思义指中国以东的浩瀚大洋。查“东大洋海”之名,初见于宋代文献。宋人黎靖德所辑朱熹与其弟子的对话,其中有:“譬如东大洋海。同是水,但不必以东大洋海之水方为水,只瓶中倾出来底亦便是水。”南宋周达观在其《岭外代答》中记载:“阇婆之东,东大洋海也。水势渐低,女人国在焉。愈东则尾闾之所泄,非复人世。稍东北向,则高丽、百济耳。”其书中还有“三合流”条,称:“交趾洋中有三合流,波头喷涌而分流为三”“其一东流,入于无际,所谓东大洋海也”。“传闻东大洋海有长砂石塘数万里,尾闾所泄,沦入九幽。昔尝有舶舟,为大西风所引,至于东大海,尾闾之声,震汹无地,俄得大东风以免。”故而东大洋海相当于今之太平洋。
历史是与现实问题纠缠在一起的:
当代国际上多数国家地图将夹在朝鲜半岛东侧、日本与俄罗斯远东地区之间海域称为“日本海”。朝鲜半岛与东亚大陆的夹角呈约45度,因此朝鲜人将此半岛两侧的海作东、西区分,将黄海称为“西海”,日本海称为“东海”。韩国从1991年加入联合国以来,一直要求国际社会承认“东海”的称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日两国关于日本海名称的争议愈演愈烈。在清末以前,中国曾长期是日本海/东海沿岸的最大国家。即便清末将乌苏里江以东及黑龙江以北之地割让给俄国之后,丧失了图们江入海口,但按当今国际法,中国仍然拥有沿图们江进入上述海域的权利,也仍然是濒临日本海/东海的大国。因此中国学界不应自外于上述争议,以为只是日韩之间的问题,无关于己。实际上中国历史文献与图籍中有关日本海/东海的记载堪称丰富,初步查找可知历代中国史籍中日本海/东海中曾分别称为小海、东海、辽海、南海、鲸海与鲸川等。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