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山中何所有’ 于2021年9月29日开幕,展览持续进行中,欢迎莅临参观。本次展览展示了林海钟和他的学生们的山水作品,其中包括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们的作品,经过多年在名山大川之间的游历和创作,不但体现了对山岳文化传统不同角度的切入与思考,也试图呈现林海钟的与众不同的教学体系对山水传统世界观的反思和发扬。
空间站将在‘参展艺术家专栏’中分别介绍和呈现数位艺术家以及其对山水画以及传统绘画的理解和看法,以期与读者共食这场精神盛宴。
诸贤模, 1986年生于韩国晋州。2013年2月毕业于韩国国立江原大学校美术学科韩国画专业。取得学士学位。2016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取得硕士学位,导师林海钟教授。2019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导师林海钟教授。
个展:2015 传移"模"写 - 诸贤模山水画作品展,中国杭州-双桂轩,2020 仿古 - 诸贤模个展,韩国首尔- galleryinsaart,2021静听清风-2020年“Gallery韓屋”青年作家大展赛获优秀奖,诸贤模个展,韩国首尔- Gallery韓屋,2021诸贤模山水画作品展-2021年第10届画廊系列新人画家创作之源节目特约画家,韩国首尔- Gallery IS 。
诸贤模作品导览视频
“山中何所有”现场图
“山中何所有”现场图
“山中何所有”现场图
诸贤模,《海印寺》,绢本水墨设色,185 x 190.5cm,2019
诸贤模,《海印寺》局部
诸贤模,《海印寺》局部
诸贤模,《海印寺》局部
诸贤模,《海印寺》局部
诸贤模,《海印寺》局部
诸贤模,《海印寺》局部
诸贤模,《海印寺》局部
仿古,在东方绘画中,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创作概念或一种表现方式,是“温故知新,述而不作,法古创新”的意思。通常,“仿”从字面上看,是“仿照,照搬”的意思,但是我认为它是我们学习的方法以及创作的方向。同时“古”从时间上来看,是“过去”的代名词,但是把它与前面我们所说的“仿”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仿古”就是画家创作时所树立的“目标”和“方向”。
诸贤模,《松香图》,绢本水墨设色,106 x 25.6cm,2020
诸贤模,《松香图》局部
关于“古”,从中国古代画论开始,就多有提及。元代的赵孟頫就说过“贵有古意”,意思是:作画,重要的是要有古意。他强调一幅好的作品就是要摹古开新,在理解古人作品的基础上再加以琢磨,借古创新,创作出独有的,代表自己风格的作品。明代的董其昌也曾在自己的画论《画眼》,《画禅室随笔》中,谈论明代以前“古人”们的作品以及画论时强调,要重视古,在“古”中寻找创作方向。“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这句话就是对“古”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
诸贤模,《德寿宫石墙路》,绢本水墨设色,35 x 51.5cm,2020
诸贤模,《雪景禅云寺》,绢本水墨设色,31.5 x 52cm,2020
“山中何所有”现场图
“山中何所有”现场图
“山中何所有”现场图
金思思,《一行到此水西流》局部
金思思,《一行到此水西流》局部
金思思,《一行到此水西流》局部
金思思,《一行到此水西流》局部
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到唐以前都是烘托人物的背景,没有形成独立的绘画艺术样貌。唐代的人物绘画在缔结高峰之后的式微是历史的必然,于此同时山水画也逐渐脱离人物绘画日臻成熟。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山水画历经隋唐、五代和北宋的发展逐渐成熟。从六朝到唐初,山水画的用笔线条单一,在山水皴法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单纯的线条语言无法表达自然山水的浑厚。吴道子改革山水画首要从线条入手是顺应自古以来山水画发展之势,线条从古尔今都被人们认为是中国画最基础也是最主要的造型手段。早在南朝,谢赫就在其著书《古画品录》中所提出了六法论,骨法用笔位于气韵生动之后,即重视用笔用线。由此可见历来对用笔的重视以及对线条审美的意向,对中国绘画的评判标格始终离不开对用笔的重视。
黄宾虹认为山水画最高理想是“浑厚华滋”,试问仅用春蚕吐丝式的线条如何能承载山水的敦厚之格。先线后色的山水画法至李思训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常言道盛极必衰,其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如同如日中天的盛唐纵然万国来朝,看似风光无量,却早已危机四伏。纵然学青绿山水的人如过江之鲫,然出众者寥寥,又何谈改革。再次不得不感叹吴道子的远见卓识,坚守本心也不曾随波逐流,改革山水画也能简明扼要地抓其线条本质。其线条学古而不泥古,将张僧繇的点曳斫拂发展成自身的离披点画,是后世勾皴擦染的开端。唐末至宋山水画能够缔造高峰,千百年来几经嬗变仍生生不息,其理念沿用至今,吴道子的改革之举可谓功不可没。树、石、山、水等等元素的面貌日渐丰满。白画山水从唐初小小的“树石”门类发展成涵盖“山川、地理、河流”等众多物象的山水画。虽然吴道子改革了山水画的形制,然则气势有余而韵不足。
*文章节选自金思思文章《白画山水兴源考》
金思思,《西泠印社之二》,纸本设色,23 x 47cm,2020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