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书俱乐部

上个月23日,令狐磊、彼得猫和他们的小伙伴们在柠檬力文化工作室,伴随着桂花香气,咖啡、书香,进行了换書俱乐部第一回「桂色」书籍交流分享~
还惦记着桂花浮玉香气,换書俱乐部迎来了第二回「梧桐色」,新桐初乳到梧桐叶落,深秋到凛冽冬季,「桂色」到「梧桐色」,重聚柠檬力感受季节、书籍、小伙伴们的变化。
第一回参与的小伙伴可以来拿书,也可以参加第二回新的书籍交换,继续挑选心爱的书,在11月13日下午14:00-18:00在柠檬力,一起留下初冬记忆。


扫描二维码进活动群


换書第一回「桂色」回顾
柠檬力文化工作室
《侯麦》
有些人的电影,怎麽看都觉得好看,侯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自己年轻时写过侯麦电影的几篇文字,但比起这本书,一切都不算什麽。
——换书人:李玥涵
——换书人:麦田(候补)
分享人——令狐磊
1、《Hitchcock》(注:此书可能并非主版!悬疑中!但里面工艺感人!即使是盗版商,也是CC级别,值得致敬!)
以大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创作一生为线索,提供了各种制作中的卷宗印记、信件与明信片解密。
2、《慢慢微笑》
“一页”的新作。未看,流转给那些有需要看的人。贾曼的日记集《慢慢微笑》,愿你也有一个好的未来,无顾虑去爱。
——换书人:grace
3、《you are a badass》你也可以是个坏人,来自纽约畅销作家
Jen Sincero的另类鸡汤,活出新的人生角度吧!採购于LA的The Last Bookstore,愿这些小故事能改变你变得更坏。

4、《milk and honey》
那些年,美国城市的大小书店会有这本被称为是“ins诗圣”的rupi kaur的首本诗集。这些写给女性的内心独白,以及配诗小画,在Ins社交网络上迅速走红,也成就了此书的250w+的销售奇蹟。
——换书人:我要了哦!丢帕
5、《south and west》
这本书,在这些年一直在欧美的大小书店出现,成为阅读与时髦的象徵品,作为Celine广告人物出现的Joan Didion,也掀起了时尚界的阅读潮。这是一本值得在“起床,喝可乐,开始工作”时陪伴你的书。
——换书人:君君
6、《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e》
Freedom,Being & Apricot Cocktails 在《存在主义咖啡馆》中读存在的意义。在中文版出来前买入的不冷静行为,这本书希望转给那些希望在咖啡馆与鸡尾酒的杯中想出新的哲学观念的人们。
——换书人:icytan
7、《读书便佳》
一度很喜欢买入香港牛津出版的书。开本、纸张、印刷、排版甚至是裡面那条夹页书带,都极为细致的打动读书人。董桥先生的书页买了好几本,后来搬家换公司的,也不知散落到哪裡,但有一本还在,也是“读书便佳”。
——换书人:dao
——换书人:ZJ(候补)
8、《读中文系的人》
《在岛屿写作》系列电影的影响下,在诚品的专区买下。林文月,一个探索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源流的先启者。《读中文系的人》是其散文结集之作,也可从中了解其童年,往事与日常。
——换书人:蕊
分享人——张莹
1、《夜行西飞》
这是一本去年疫情时发现的书,由陶立夏女士翻译。当时自己和家人取消了原本的旅行行程,内心很不是滋味。而这本书却能够带给我一些希望与勇气而期待下一次的远行。它不仅是关于女性的,还是关于那一片神秘大陆和飞行的。如果你也同样喜欢这些,就请拿起它阅读吧。
——换书人:想换,Nina
2、《一把刀,千个字》
这是我完整看完的王安忆老师的第2部长编小说。对于小说的感受是大时代洪流中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无奈与坚持。无奈与坚持的几十年裡,人的一生也就已经走完了一大半。作为对自己父辈或祖辈这代人的理解和认同,会让三代人的记忆有某种重合。
3、《南货行》
这是一本很适合在三、四月份绵绵细语中来阅读的小说。它和它的作者都是江南人士,且都带著些江南的细腻和淡淡的忧鬱。虽然故事发生的主线是一见舖子,但在特有年代的特有习惯,也能勾起一些共鸣。
——换书人:斯田
4、《人行道王国》
这是一本一直很想阅读的书。但我一直懒散连线上购买也不想操作。但最后还是买了。这本书可能比较琐碎,基于街头书摊主与周糟人群的交流来反映一些有意思的现象。相较于学院裡的理论式的讨论,这些杂乱无章的现象显得较为鲜活。疫情中的我们,远方可能暂时飘在空中,那街头的生机,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染到我们,哪怕可能只有一秒的感慨,也能够引发一些内心的流动。
分享人吴元锴
1、《araki》
上海是秋。
——换书人:令狐
2、《且听风吟》(日文版)
——换书人:许建明
3、长三角城市野花300种
野に咲く花の名前は知らない。
——换书人:陈飞雪
——换书人:muse(候补)
——换书人:令狐(候补)
4、第五号屠宰场
分享人斯田
《地狱》
这是一册自恶向善的书。
它来自于我就读大学时一位日本的民俗学者,也是一位特别友善的老师之赠。希望得到它的人可以善待它,如用于绘画则更佳。
——换书人:Lilian

分享人tango
《funny》
皮克斯创意人员地日常幽默创意的合集,非常值得参考,大部分都是创意草稿,爱不惜手。
——换书人:funny,I like!令狐

分享人爱米
《TOO MAGAZINE》
「2007年,爱米和编号223,用自己不多的积蓄,自己出版了这本杂志。现在爱米在做《
BeWater Journal水象》,223在出版摄影画册。」
——幻术人:胡桑

分享人btr
《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史》
“有些假拉比在诵读经文时像老和尚念经,一分钟要念100个单词,这张毫无节奏的诵经声到头来成为一堆毫无意义的声音......”
一本充满细节、有趣的上海犹太人生活史,而不是简单、笼统地描绘一个“上海方舟”。
——换书人:尤扬

《木屋之色》
「想隐居,想逃离。而此地并没这样的木屋。」
——换书人:我要!ben

分享人江山
《Colors》
「我们曾经做过colors杂志的展览,十几年前了。对我而言,它代表著一种自由开放,有设计感和人文关怀,无论从选题到排版,都是一种未来性的预见,和对设计内容的真正兴趣,可惜永久停刊了。」
——换书人:马德岗
分享人彭扬军
《局外人》
这是一本看似平淡的书,寡味的描写,却给你层层叠叠的感受,特别是结尾部分,把之前缓慢的铺垫一下子起来,把人性,社会不可言说的隐密之处展示在读者面前,就像小说的第一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楚。
分享人叶雯
1、《失明症漫记》
Derek Jarman为了治疗眼疾拍了部电影Blue,
Jose Saramago治疗时创作了“失明症漫记”,让我看的 背发凉的一本小说。一场可怕的全民瘟疫,比新冠还恐怖。愿你阅读愉快!不要忽视文学的力量!
2、《日本传统色》
愉悦生活中的色彩!儘管我便爱黑色。
分享人Nina
《查令十字街84号》
听闻了这本书好久,但在信息过量至极的2021年,才终于静下心来拜读。简单的故事情节,以书信的方式呈现,却尤为打动人心。陌生的人,不一样的国度,却因为共同的喜好而日渐熟悉。
书信、阅读、家常、梦想,都串联起了这本书籍,也把读者带入了一种《从前慢》的状态。缓缓,其实也不赖。
分享人胡桑
1、《微物之神》
这是一本关于爱慾、律法和边界的小说。是关于如何相爱,越界并失败的小说,充满了爱与痛、能与不能,结合与分离。
——换书人:tango(artemins)
2、《The god of small things》
一本我看了多年的书,我买过多个版本,最喜欢吴善真的译本。
——换书人:林小薰
分享人icy tan
《文德斯,宝丽来电影笔记:即时影像》
我喜欢看文德斯的电影,也爱看他拍的照片和纪录生活的文字。这次就和你一起分享他的宝丽来摄影故事集吧。
——换书人:大萌萌
——换书人:Nina(候补)
分享人陈飞雪
《最好的决定》
13个女人,3个男人,在说一件事:“我决定不为人父母,这可真棒。”无论共鸣与否,真正打动了我的,是选择的自由,“我可以做这份决定,而不必负疚于人”的自由,和并不输于做父母的仁爱。
为“有的选”,值得干上一杯。
——换书人:张莹
分享人ming/许建明
1、《圈外编辑》
是另类编辑的书?
是另类人类的书?
所有人都是编辑?
所有人都是另类?
Out of Box应该是你我都该有的能力&权力。
2、《坂本龙一是谁》
很细碎哦,如果你做好准备,不仅只是音乐人,如果你也愿意打开自己,在疫情期间治癒河抚慰我。
分享人Grace
花森安治与《生活手帖》
一直以来,花森安治都是我心中最传奇的主编,一本书籍一本杂志,从诞生都成长都离不开主理人的“哺育”。每一处的细节、文字、图像在现在这样一个快消时代,我们反而更加珍惜在那个时代我们对文字的润色,从心到纸张的传递,捨与得,都是每一位杂志人内心最深的执著与坚持!
分享人you
《银茶匙》
很喜欢这本书,没有什麽形容词,平实的回忆著童年,玩伴和家人。还有就是,与祖辈的感情与故乡来来往往的关係,故人与家乡在不同年龄心中的位置,也更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
——换书人:吴元锴
分享人何晶
《良露家之味》
12年在台北找了好几家二手书店,才找到的书。
一本温暖,好吃的书。
——换书人:彼得猫
分享人muse
《佛教入门手册》
begin again。
分享人君君
《色铅笔的温情手绘》
花花草草有治癒人身、心、灵的作用。
画画可以让我们慢下来,静静观察,细细描绘,用你的笔尖的生命力去创造何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希望带走这本书的人,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美好。
分享人Lydie
《巴黎手作创意人》
沉迷手作配饰的我,天然觉得手作必然是创意的,有温度的,有精緻想法的,迷人的。
分享人麦田
《匿名的风景》
“为什么我们不拍糖水片“是吸引我阅读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摄影的捕捉是欣赏和感受的能力。
分享人李伟斌
《遗址与图像》
我喜欢看遗址,也喜欢新旧对比,在对比中看历史带来的痕迹和变迁。这本书有纪录有比照,可以当文献,也可以当故事书来读。后面关于天龙山石窟的数字虚拟复原,是我很好奇的技术参与,它与“遗址”有矛盾,想拨的反面呈现却又是认识遗址的更有效手段,又爱又恨。
——换书人:顾青
——换书人:lydie(候补)
分享人曾琼
《时辰》
我给知弥先生做过个展,有点喜欢,有点感怀。是知弥的世界,平凡人世界的美好。宇宙无限,我们只是渺小的尘埃,与其对未来不确定焦虑,不如专注当下生活。
——换书人:何晶
分享人张小川
《2012买张船票去南极》
现实中去南极真的很难。
但可以在书中循著别人的足迹去窥探去感受。对于那些壮丽的,遥远的地方始终心怀敬畏,希望总有一天能踏上这片神奇的白色世界。
分享人李照兴
《尽头》
世界有尽头,文字没尽头。
十七个故事,长气的份量,有缘人积继续。
——换书人:张莹
分享人马德岗
1、《Re》
日常用品再思考
2、《self servies》
去年的秋冬
分享人小君
《芝加哥的1001个下午》
我朋友的书。生活在芝加哥的手机摄影师。
——换书人:令狐
果(李玥涵)
《幻想的秩序》
在文化理论与政治自觉的视野中,把握西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些新的视角,应该会对希望更专业切入当代中国经验有所帮助。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很容易被张老师宏大视野和现代性关怀所吸引。当下,可以试著对许多文学产品进行“再解读”,也同时反思一下套用于本土是否合适。总而言之,“变动”不居的问题意识很重要。
分享人ZJ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一个爱好摄影的朋友“传”给我的,我再“传”给下一个朋友。摄影镜头是我们的第三只眼,用好它来看见你的新世界。
分享人蕊
《恋人絮语》
恋人关係不需要分析。
分享人大萌萌
《有閒阶级论》
从1899年到被历史长河带到2021年的今天,生而为人,我们究竟变得更卓越了吗?
——换书人:三一
分享人丢帕
《无比芜杂的心绪》
虽然看到书名,觉得村上怎麽随便写写又能出书了呢。但无论从哪一页翻起,看村上聊音乐、聊喜欢的作家,甚至烫衣服都能做的甘之如饴,就觉得他还是一个一个有趣的灵魂呀。看他的散文,如同听他聊天,无论聊点什麽,好像都能有点收获。就算对他说的都不敢兴趣。每次不得不自己烫衣服的时候想想村上是怎麽烫的,也就把这麽一件无聊的事给漂亮的做掉了。
分享人编号223
1、《一封谁见了都会怀念我的长信》
把只不过得到一个人的事,作为大愿。这是少年时候的错误。
——换书人:张小君
2、《布鲁塞尔的浮木》
我在布鲁塞尔没有遇见浮木,但是看到广场阳光下自己漂浮的影子,也许那就是陈昇所说的“浮木”。
分享人言由
《远山淡景》
回忆与讲述,可能是世界上最不可靠的两件事。
分享人赖虹宇
《沙之书》小径分岔的花园
“换书”俱乐部!圣经“换”沙之书、“无限的书”、“书的俘虏” 、“选择”、 “迷宫”…… 我在书架上竟找不到比它们更适合带过来的书了!虽然这是两本天猫超市有售,可以跟酱油一起下单的书。
分享人顾青
《物语三千》
一本关于昔日文明的图像书,以物为眼,散点纪录时间,生活变迁和生命印迹。
近些年随著民艺在收藏领域逐渐走热,这些原本在记录时属于被忽视,无价值的物件,市场价格已不容小视,这该是作者当年未想到的。
————换书人:马德岗
分享人彭涛
《现代图案文字集成》
给同样喜好字型的你。
——我想成为设计师,令狐

可以上下滚动的图片






可以上下滚动的图片






扫描二维码进活动群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