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银多年来一直积极支持当代艺术及艺术家,参与全球当代艺术项目,与世界各地重要文化机构和团体成为合作伙伴,分享集团对艺术的热情。瑞银艺术藏品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企业收藏之一,在超过60年的艺术收藏历史中收藏了来自7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30,000多件作品。

在本次博览会上,于瑞银贵宾厅呈现的特展 “重塑:新方向” 荟萃瑞银艺术藏品近期的收藏。集结中国当代艺术家——尹秀珍、马秋莎、陈维、刘任、史国威和杨光南。艺术家们来自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时代迅速变化的一代,作品探讨的主题多元,回顾过往同时展望未来,与西方对话并重塑艺术的语言,可见艺术家们提出了新的艺术方向和关联。
值此之际,瑞银走访了瑞银艺术藏品艺术家尹秀珍的工作室,探讨其创作背后的故事,为何将旧衣服作为艺术材料,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瑞士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及财富管理业务主管张琼女士、艺术家尹秀珍(左至右)
© 2021 尹秀珍
尹秀珍:穿过的衣服
它就带着那个人的气息
作为当代艺术家,尹秀珍总是不断突破自己,她从来不是一个思维受限的人。她透过反复试验不同的媒材与技术,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无论是大型的艺术装置或是精巧的创作,尹秀珍的雕塑和装置不时采用各样的现成品以探索记忆、全球化和个人与集体经验等议题。


短片中介绍尹秀珍对艺术的看法,这位北京艺术家解释她创作中最具个人特色的标志之一:使用旧衣服作为艺术材料。对于她而言,衣服承载着其穿戴者的独特历史,使其成为创作的理想媒材,充当记忆、文化身份和认同的储存库。她相信:“只要这个人穿过这个衣服,它就带着那个人的气息 —— 他的经历、他的记忆,还有不同的价值观,很多的东西在里面。”

衣物,对尹秀珍本人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她在七十年代的北京度过的童年是 “节俭” 的。“在我们那个年代,衣服它还是很珍贵的。它需要用那个布票,每个家、每个人有多少布(都是规定的),” 她回忆说,“所以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够做新衣服……因为衣服是珍贵的,它都是留着的,留着最后到成了一块破布,你还可以当抺布用,真是用到极限了。”

在如今这个快速时尚的年代,节俭的价值观已被逐渐遗忘。而在此背景下,尹秀珍通过她的艺术生涯来延长这些纺织品的生命,显得格外恰逢其时。“到现在很多人把它当做垃圾一样随便扔掉,” 她说,“所以这也让我,就(有)很多反思的东西。然后我觉得我用这个衣服也有环保的这个因素在里面。” 事实上,尹秀珍是中国最早为回应环境问题而创作的重要艺术家之一:在她1995年的行为艺术作品《洗河》中,她将成都一条河流里的污水冰成一砖砖冰块,邀请大众协助她清洗这些冰块。

在瑞银艺术藏品近期购藏的作品《壁器27号》(2019-2021年)中,尹秀珍将穿过的衣物与陶瓷结合起来。一如她的风格,这个系列的作品也是从实验中诞生的。在参观过拥有千年中国制瓷传统的景德镇之后,尹秀珍决定通过引入金属材料和现成品来突破这项传统的工艺,“就两个的材料互相角力的一个过程。” 她惊叹这一过程的不可预测性,及其带来的有机感的裂缝与 “瑕疵”。她在这些裂缝的空间嵌入衣物碎片,以及这些布料蕴含的意义。“它又像人的一种灵魂在里面在生长了,然后也给了它生命的感觉。”

尹秀珍将继续尝试:“我没有局限于某一种材料。原来我是学习油画的,后来做了行为,又做了别的。我想以后我也不会有一种约束,一定要做某一类,有兴趣了就各种材料或者什么东西都可以去尝试。”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瑞银财富管理公众号,了解更多瑞银艺术藏品信息。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