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本斯在欧洲画坛盛誉不衰,无尽的想象力、创造力、持续工作的动力和旺盛的高产都堪称传奇。走进东一美术馆三楼展厅的“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意大利卡拉拉学院藏品展”,一睹鲁本斯的真迹作品。
欧洲绘画源起意大利和尼德兰(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东北部部分地区),意大利派优秀画家数量众多,其中最杰出的自然是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尼德兰派也人才辈出,却没有意大利派那么出名,比较为人熟知的有扬·凡·埃克、勃鲁盖尔父子、霍贝玛、伦勃朗以及这位鼎鼎大名的鲁本斯。

1577-1640
Peter Paul Rubens
彼得·保罗·鲁本斯,生于德国锡根,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早期巴洛克艺术的杰出代表。父亲是位出色的法学家,曾经为皇室担任过法学顾问,他非常重视鲁本斯的语言教育,因此鲁本斯从小便掌握德语、法语以及拉丁语。鲁本斯的母亲是一位富商的女儿,高贵优雅。卓越的出身、良好的成长环境也为鲁本斯光明的未来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展览现场@东一美术馆
《圣多米提拉》
彼得·保罗·鲁本斯
1606年
75x56cm
粘在木板上的纸面油画
©Fondazione Accademia Carrara, Bergamo
鲁本斯12岁时,父亲过世,母亲带着他回到西班牙统治下的家乡安特卫普,为他请了绘画名师训练绘画技巧,也请了人文主义和语言老师来培养鲁本斯的文化素养。同时,鲁本斯在这里接受了洗礼,成为天主教徒,这是对他一生及其绘画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他后来成为反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宗教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突出的地位。对信仰的忠诚,让鲁本斯将巨大的创作热情投入在了宗教画中。如果是在18世纪之后,欧洲社会焦点转向了人文主义的背景下,鲁本斯恐怕很难取得辉煌成就。但他恰生长在17世纪,这个宗教复兴的大时代下,鲁本斯的热情和卓绝的技巧换来的是接连不断的订单,多数来自于教会和皇室,而且价格不菲。
彼得·保罗·鲁本斯《河马狩猎》
(网络图源)
彼得·保罗·鲁本斯《奥地利的安妮画像》
(网络图源)
1600年,鲁本斯到艺术家们的朝圣之地意大利继续深造。在资助人的支持下,鲁本斯不仅观赏和临摹了众多名家作品,还得以去罗马实地感受最经典的文艺复兴雕刻和绘画。米开朗基罗粗放的线条和强有力的笔触对鲁本斯的画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提香的丰富明快的用色手法和充满生命力的画面风格也深深印刻在了鲁本斯的脑海中。
彼得·保罗·鲁本斯《旧约的牺牲》
(网络图源)
1603年,曼杜亚公爵委托鲁本斯以外交使节身份前往西班牙,递送赠与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的礼物。这次出行,鲁本斯既获得了研究马德里宫廷藏画的机会,又为西班牙国王的一个亲戚绘制了肖像画《勒马公爵骑马像》。画像深受勒马公爵喜爱,这次愉快的出访,让鲁本斯开拓了独具特色的“画家外交”道路,卓绝的外交生涯自此开始。
彼得·保罗·鲁本斯《勒马公爵骑马像》
(网络图源)
惬意的生活,放松的心情,让鲁本斯充满了创作热情,他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和尼德兰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的画风,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这正是代表着健康和正能量的巴洛克风格,鲁本斯便成为巴洛克风格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彼得·保罗·鲁本斯《神圣的圣塞巴斯蒂安》
(网络图源)
丰满健硕的裸体是鲁本斯的标志性风格,女性美丽的面庞承袭了提香的细腻同时又增加了健康元素,在鲁本斯的作品中体现出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理想、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艺术形象肯定人的力量和人生的欢乐,他善于运用健康丰满、生机勃勃的形象,洋溢着乐观与激情的性格,去表现自己的审美理想与趣味。
彼得·保罗·鲁本斯《圣母与圣子,伊丽莎白与约翰》
(网络图源)
彼得·保罗·鲁本斯《圣母升天》
(网络图源)
1635年,时年58岁的鲁本斯逐渐厌倦了政治斗争的尔虞我诈,也对城市的奢靡生活感觉麻木,于是在安特卫普的郊外购买了一处田园别墅。鲁本斯余下的生活几乎都是在这座别墅度过。鲁本斯非常喜爱这处宅子和周围的田园风光,晚年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许多风景画。风景画作品一改鲁本斯以往的恢弘风格,更显恬淡清新,表达了暮年的鲁本斯渴望平静生活的内心世界。
彼得·保罗·鲁本斯《彩虹景观》
(网络图源)
彼得·保罗·鲁本斯《清晨赫特斯汀的景色》
(网络图源)
1640年,63岁的鲁本斯由于慢性痛风导致的心脏衰竭在自己的家中逝世。他被安葬在安特卫普的圣詹姆斯教堂,众多皇室成员及贵族都参加了他的葬礼。鲁本斯一生创作极为丰盛,作品超过2千件,作品多具有宏大的场面,强烈的运动感,雄健的造型,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对比鲜明、响亮饱满的色彩;流动的线条、激动人心的画面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富丽堂皇、华美火热、欢腾鼓舞的艺术感受。
彼得·保罗·鲁本斯《鲁本斯与妻子在金银花的树荫下》
(网络图源)
- end -
购票链接请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