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李汉秋先生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整理出版历程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我把《儒林外史》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国学的传统讲究资料,资料的地基坚牢才能盖起高楼。四十年前,1981年,筹办毕纪念吴敬梓诞辰280周年学术讨论会,我就一头扎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各大图书馆中。1982年最冷和最热的日子我都在上海图书馆古籍部同工作人员一起度过。当年的馆长顾廷龙先生听说有这么个书生,还特地召见我,予以嘉勉,知我在检读苏州潘氏清抄本,他还介绍了顾家与潘家的姻亲关系。在各图书馆,虽只探入书丛的一隅,却有不少收获,乐趣萦怀至今。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包含两方面。在汇校方面,我当时把京沪所藏的最早最重要的几种版本放在一起逐字比勘,从而完成一部至今无可替代的汇校本,这方面本文不述;本文只述汇评方面的事。诚如黄岩柏、汤书昆两教授所说,“常为人知的《儒林外史》评点只有三种”(《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李汉秋研究儒林外史成果综评》),即最早的卧闲草堂本评点、齐省堂增订本评点、天目山樵评点。此外,还会有吗?

天目山樵评点的整理

张文虎评点《儒林外史》时笔名天目山樵。他南汇秀才出身,是《儒林外史》的热烈爱好者和热心评荐者,同治十二年(1873)暮春就写过识语,刊在次年出版的上海申报馆第一次排印本《儒林外史》(简称申一本)中,一直到光绪五年(1879)、六年、七年又几次写了识语,真可谓乐此而不疲耶! 在南汇和上海,继黄小田之后,张文虎成为评点和传播《儒林外史》的中心人物。他的评点本先后借给雷谔卿、闵颐生、沈锐卿、朱贡三、杨古醖、艾补园过录,这些人又辗转传给其他人过录或阅览,例如艾补园就曾借给徐允临过录。和他一起切磋《儒林外史》的还有黄小田之子黄安谨等人,实实在在形成了上海周边的“儒林外史沙龙”。

张文虎传给各人的评点本“随时增减,稍有不同”,有时出入还相当大。光绪三年(1877)他就说“予评是书凡四脱稿矣”,过去没有全盘整理过。我收集到多种传本进行比勘,从而厘清定名为天一评和天二评两种:

第一种简称天一评,是光绪七年(1881)由上海申报馆第二次排印本《儒林外史》(简称申二本)采作句中夹批和回末总评的。第二种简称天二评,是单独印行的,又有两版:第一版,光绪乙酉(1885)上海宝文阁刊行的《儒林外史新评》;第二版,光绪丙戍(1886)刊行的印有徐允临光绪丙戍(十二年)校阅题记手迹的《儒林外史评》,对第一版的许多误字作了校正,但封面仍署“光绪乙酉夏宝文阁藏板”。天二评和天一评是张文虎在不同时候写的评批,天二评被徐允临称为天目山樵“评语定本”,相同条目的文字一般比天一评准确、洗炼一些。天一、二评有一些条目重合;有一些条目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还有一些条目是部分重合,另一部分则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过去不辨,只笼统含糊地称为天目山樵评,我经逐条比勘,厘而为二。

从好斋辑校本和苏州潘氏清抄本中的三种评批

我在上海图书馆的一大收获是发掘出《儒林外史》从好斋辑校本。“从好斋主人”徐允临,原名大有,号石史。上海诸生。他是《儒林外史》和天目山樵评语的积极传播者和校订者,经常同张文虎、王承基、华约渔、杨古醖、艾补园、闵颐生以及金和之子金是珠一起,研读、谈论《儒林外史》,是该沙龙的积极分子。他曾两次过录天目山樵评语于从好斋辑校本中。除辑录天一评、天二评外,他自己还增评十几条,“加石史小印以别之”,同时辑录华约渔评语十余条,以“约记”作标志。此外,在苏州潘氏清抄本《儒林外史》中有两条潘祖荫眉批。这是我1982年新发掘出来的三种评批。

平步青《小栖霞说稗》的评语面目

平步青在《霞外攟屑》卷九《小栖霞说稗》中有数十条评语,对《儒林外史》和天目山樵评语进行了指源、考据、正讹、纠误的评述,过去未有人辨明其性质,我还它以《儒林外史》评语的面目。

以上种种辑而收入《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首版于1984年。因有种种创获,该书荣获首届(1978—1985)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次印刷四万五千册脱销后,1986年第二次印刷又很快售罄。

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李汉秋先生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整理出版历程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觅得评点丰 李汉秋先生 历程 儒林外史 毕生 事业 国学 传统 资料 崇真艺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黄小田评点尘封一个多世纪后重见天日

书丛莽莽,即便是清代的《儒林外史》评点,也难于一次探求穷尽。张文虎说:“昔黄小田农部示余所批《外史》……农部所批颇得作者本意,而似有未尽,因别有所增减,适工人有议重刊者,即以付之,三年矣,竟不果。”黄小田之子黄安谨序《儒林外史评》时也说:“先君在日,尝有批本,极为详备,以卷帙多,未刊。”张文虎的《儒林外史评》号称“间附农部旧评,所标萍叟者是也”,实际上只有三条。那部“极为详备,以卷帙多,未刊”的黄小田评批,一个多世纪以来,竟一直湮没无闻,不知下落。

1985年夏,我意外地看到在一部苏州群玉斋本《儒林外史》上,用墨笔和红笔密密麻麻写下的许多批语,但没有任何说明。不熟悉《儒林外史》评点者,不知为何物,而我刚搞过二会本,很快辨认出来,红笔过录的是1881年版的天目山樵评语。那么,墨笔眉批是什么呢?经过仔细考察发现:首先,批于卷首闲斋老人序后和总回目后的两则题识较长,明署“当涂黄富民序”和“小田氏又识”。其次,有十三回的回末墨笔总评都署明“黄评”,自是黄富民评的简称。再次,各回总计二千余条的眉批,虽无署名,但其观点、用语、笔迹都与题识、总评一致;况且两种传本的天目山樵评语中标明萍叟云的三条都在其中,并没有另外标志,也可证明墨笔眉批同是黄富民所评。复次,从黄富民评、天目山樵评的比较中所显示的二者的关系,也完全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我的发现和论证发表后,获得学术界、出版界普遍认同,至此,黄小田评终于冲破一个多世纪的尘埃重见天日。我把黄小田评加入原来的《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中,是为第二版。为了区别,更名为《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李汉秋先生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整理出版历程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觅得评点丰 李汉秋先生 历程 儒林外史 毕生 事业 国学 传统 资料 崇真艺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则仙评点的发掘

在一本上海申报馆第一次排印本《儒林外史》上,眉批密密麻麻,在抄写“天一评”和一条“百花庄农”评之外,还有一百三十七条眉批和回末总评。落款杂署的笔名有:仙、谪仙、朱谪仙、则先(谪仙的谐音)、朱则先、醉仙、抱仙、橘仙、矞木山人(矞木合为“橘”字,山人合为“仙”字)、最不羁生、不奇生、卧读生、白鹂池钓徒、退速庐主、美、海上羽公(海上寓公的谐音)等。其中署“则仙”者过半,其他异名多是“则仙”的变奏,因统称则仙评批。

“则仙”何许人也?南汇上海一带的“《儒林外史》沙龙”,以天目山樵为中心,以传抄和评骘天评为基本活动。则仙的评语透露他与天评及其沙龙中人关系密切,有可能即上海及其周边人。再者,第三十回总评署“癸卯巧月卧读生志于泖东之一乐居”,由“泖东”等地名知其为松江人。后访的确,我两下松江,拜访当地文史学者和走访有关机构,终于锁定朱昌鼎。查知他是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年的“恩贡”(疑即天目山樵提到的“朱贡三”),有署名“云间不羁生”的《词媛姓氏录》等多种著作传世。考核后已将则仙评批增补在2010年的第三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书末,2021年版则正式插入小说正文作为夹批和回末总评。

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李汉秋先生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整理出版历程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觅得评点丰 李汉秋先生 历程 儒林外史 毕生 事业 国学 传统 资料 崇真艺客
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李汉秋先生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整理出版历程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觅得评点丰 李汉秋先生 历程 儒林外史 毕生 事业 国学 传统 资料 崇真艺客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李汉秋先生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整理出版历程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觅得评点丰 李汉秋先生 历程 儒林外史 毕生 事业 国学 传统 资料 崇真艺客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

童叶庚评批的出现

新近朱泽宝副教授发表了《新见〈增补儒林外史眉评〉考论》(《文献》2021年3月),这是又一个发现。经查,童叶庚(1828——1899),字友莲,号松君,晚号睫巢,崇明(今属上海市)人。1845年十七岁考上秀才,经捐纳踏上仕途,历任浙江数地县丞,1884年秋以军功擢升德清知县。光绪十四年(1888)遭革职后来到他丈人祝家的所在地苏州过起寓公生活,以金石书画自操,颇延时誉。他博学嗜古,多智擅游艺。1862年起,以民间流传的七巧板为基础,将七块拼盘增至十五块,以此“益智十五巧板”玩具暨《益智图》系列书而闻名。

光绪癸巳年(1893)撰作《增补儒林外史眉评》,底本是“齐省堂增订正本”。他说齐本原有的“惺园批注,先得我心。凡经评出者,不复赘言”,所以称自己的评语为“增补”。但此“增补”却并不附着在原书原评上,而是在另纸上另行文。承朱教授同意,将他初步整理的《增补儒林外史眉评》(简称童评)提供给我,经我重新校勘,加入《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第四版,将童评各条分别插入小说相应正文之下作为夹评。至此,评点已由三种增达十一种,《儒林外史汇校汇评》仍然是当今收集最全的唯一汇评本。

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李汉秋先生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整理出版历程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觅得评点丰 李汉秋先生 历程 儒林外史 毕生 事业 国学 传统 资料 崇真艺客

童叶庚《增补儒林外史眉评》第一回

呜呼!余耕耘此书,从动工至今,“一番番春秋冬夏”,倏忽已阅四十个寒暑矣! 人寿苦短,再阅其半数已不可冀,愿书寿可达。

周谷城先生期望的“儒林外史基础研究”系列

周谷城副委员长生前曾见此书及余之其他纂著,为余题写“儒林外史基础研究”的总书名,希望能继续出成丛书系列。经数十年努力,现在,关于整理作品的此书,可作为“儒林外史基础研究”系列之一;关于研究作者的《吴敬梓诗传》作为“儒林外史基础研究”系列之二(已面世);与本书初版出版于同年同社的兄弟篇《儒林外史研究资料》已扩充为《儒林外史研究资料集成》作为“儒林外史基础研究”系列之三;即将面世的《李汉秋讲儒林外史》作为“儒林外史基础研究”系列之四:有作品本身,有作者传记,有研究资料,有作品阐说,庶几构成系列,不辜负周老厚望矣。

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李汉秋先生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整理出版历程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觅得评点丰 李汉秋先生 历程 儒林外史 毕生 事业 国学 传统 资料 崇真艺客

周谷城先生题写“儒林外史基础研究”总书名

今年是吴敬梓三百二十年诞辰,余将此“儒林外史基础研究”系列,敬献于伟大小说家在天之灵,襄助他的经典小说典范长传!


本文原载《藏书报》2021年第32期,原题《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儒林外史>的汇评本》。


相关阅读

上古新书∣《儒林外史汇校汇评》(典藏版)全新推出


觉醒年代的这些人是如何看《儒林外史》的?

儒林书丛探  觅得评点丰——李汉秋先生谈《儒林外史汇校汇评》的整理出版历程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觅得评点丰 李汉秋先生 历程 儒林外史 毕生 事业 国学 传统 资料 崇真艺客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典藏版)(全三册)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典藏版

[清] 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

360.00元

978-7-5325-9915-8

2021年7月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