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实践回顾 |『城市修行×记忆宫殿』记忆深处自我探索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 “我们在参与” 系列项目 Participating Series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日常生活实践」系列项目包含一种米歇尔·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式的创造性行动,人们运用不同的实践技术重新设计生活方式,以开拓性的坐标去定义空间、环境、社会系统及日常万物的力量。
本次行动计划期待可以引发更深度的公共参与,恢复生命的弹力;尝试给正在解决社会问题、或者希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群体,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意义的线索和方向。共生也只有在共同的行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本次工作坊由视觉冥想和心理工作坊两场活动组成,围绕“记忆”这一母题,特邀参展艺术家周钦珊与泛心理品牌KnowYourself的导师团队一起,引领观众穿行于艺术家构筑的“艺术宫殿”并建立起自己的记忆宫殿,回望和梳理自己的生命历程,于记忆深处进行自我探索,为自己的精神找寻归属之处。
KnowYourself是目前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泛心理品牌,倡导引领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优质的内容、专业的产品,如今在媒体平台上已聚集超过千万用户,建立起包括新媒体、月食APP(创新性心理自助工具)、城市修行线下空间(心理工作坊)、互助社群在内的立体业务矩阵。他们想在社会上提倡一种新的健康观:从传统的身体健康转向身心健康,希望追求心理健康像健身一样成为流行的生活方式,呼吁每个人关注自我和内心,让每个人拥有幸福的能力。
本次“视觉冥想”工作坊围绕“记忆深处自我探索”这个主题开展。参与者与导师们共同探寻记忆深处:通过冥想练习,激发想象和成像能力,体验到冥想中视觉练习的精髓——让脑中的视像如梦境般鲜活,获得超越日常的感触、洞见、美德与自由。
李冉
10年冥想与瑜伽经验,曾接受Dharma Bodhi师徒式冥想训练,精通印度哲学与传统医学;印度学翻译,Kirtan音乐人;长期在国内开设工作坊与培训课程,领域遍及冥想、呼吸法、原初瑜伽。
生于广州黄埔,美术学硕士,哲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教师。个人创作以观念绘画为主,也参与社会美育实践和艺术治疗理论研究。
“视觉冥想”工作坊于11月13日晚在华·美术馆一层B厅内进行,参与者在导师李冉的带领下,进行了一系列以自我为中心展开的经典冥想练习和视觉冥想练习,学习了如何更好的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作为一种方法和形式去体会他人的情感、寻找自己的记忆。
参与者在导师李冉的带领下进行冥想练习,
用手捂住眼睛,将感官和自我的身体进行分离
李冉教导参与者开发大脑的潜能的技巧,
用以增强想象力的力量
在学习完冥想技巧后,现场参与者跟随着周钦珊的脚步一起走进了艺术家创作作品的记忆之中,重塑当时的场景,探索了关于空间的戏剧。观众每走进一个艺术家创作的空间,就是一个场景在慢慢生成的过程。
这一系列的作品并不是描绘一个外在的东西,每一个都是想象的结果。这种想象是在一种即兴的状态下产生的,每当进入一个想象的状态的时候,就是在塑造一种精神状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激发想象力的过程。
艺术家周钦珊分享作品《空的空间》的创作灵感
紧接着,由周钦珊和李冉一起向现场观众提出了联合场景练习的挑战,让参与者各自散开来选一幅展厅内印象深刻的作品,尝试太多艺术家曾经的想象空间,结合冥想练习的方法和技巧凝视作品,对自己的记忆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自我探索。
“记忆宫殿”展览中摆放了百余件想象的作品“空间”,虽是艺术品的外形,但同时也是情感性和体验性的一种表达。
《空的空间》,2019 年,绘画 / 纸本,100 件,观众各自散开,
去寻找能够产生共鸣的作品来重访记忆深处的片段
观众借助周钦珊的作品《空的空间》进行视觉冥想练习,
具象的作品可以让参与者驻足观看、反复思考
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艺术家和导师就现场观众的问题给予了各自的回答,让本次“视觉冥想”活动的主题“记忆深处自我探索”有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反馈。
参与者在分享感悟
李冉在解答参与者疑惑的过程中分享到:“人对于宇宙和人生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此次冥想练习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们认识到实际的身体和感官是要分开的,练习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了减少对身体的执着,面对死亡的时候不再恐惧。今天的练习是在演练失去身体、失去感觉的那个环境,我的身体消失了,但是我的意识和感觉还存在在这里。”
李冉的冥想训练和周钦珊的艺术作品《空的空间》,在练习精神力专注的这个维度上是十分契合的,两位老师引导观众通过组合冥想训练来表达心、手、眼,从而达到一种高度的整合。绘画——首先是一种专注练习,艺术家周钦珊谈到:“创作《空的空间》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种很超越的状态,把想象、体验和表达,三维一体地融合在了一起。呈现给大家的作品在今天“视觉冥想”的主题之下,给观众带来的是一个通过感官进入的非实体空间。如果观众对自身的一个想象是没有把握和不确信的,当看到别人想象的一种形态的时候,观众可以去确认自己的行为。”“ 当心、手、眼、智性和情感全部高度融合起来,无法独立区分的时候,想象将会具有极高的生产力。 ”
◤ 工作坊回顾:②心理工作坊 ◢
本次心理工作坊围绕“使用自己的主动权去梳理你认为重要的人和你们的关系及其影响”的主旨展开,通过对题目思考、探讨、回顾和卡牌游戏的互动,引导参与者回望Ta们是如何塑造你,创造一个属于你的“生命俱乐部”,助你重塑Ta们带给你的影响。通过理解关系,会更有勇气接纳自己。

雪珺
KnowYourself自有研发团队、带领者团队核心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曾面向学校、部队等领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心理工作坊于11月14日下午进行,雪珺老师引领参与者们分成多个小组,以“破冰”的形式帮助互相陌生的大家在短时间内更好地了解对方:抽取一张能够代表自己的OH卡牌来介绍自己,给自己赋予“标签”。
*OH卡牌也叫“OH Cards潜意识投射卡”。OH Cards是由在加拿大攻读人本心理学硕士的德国人Moritz Egetmeyer和墨西哥裔的艺术家Ely Raman共同研发,是一种“自由联想卡”及“潜意识投射卡”的系统。

参与者们认真听雪珺老师的讲解
每个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用的方式因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而不尽相同。梳理自己的生命故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根据雪珺老师的命题,参与者们认真梳理出往前的人生经历中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人,并在小组讨论中分享自己与Ta们的精彩往事。
雪珺老师在故事分享后向大家解释了心理学名词“重要他人”,并强调了“重要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在生命故事中,“重要他人”的特征构成了故事中的意象。人们会从“重要他人”中获得关于“我是谁”的认知和感受,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老师也同时讲述了与不同类型的人的连接会如何对自身思考的方式产生影响,并分享了许多名人的人生叙事例子。参与者向大家分享选择手中OH卡牌的原因及背后的故事
在学习“人生叙事”这一心理技术后,老师组织参与者们盲抽8张OH卡牌,并联合卡牌画面内容去梳理自己与重要他人的关系。老师鼓励参与者们探寻不同视角下,“我”与自我、“我”与Ta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们也对发表的故事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带有个人色彩的见解,分享者们得以从他人角度获得新发现、新思想、新感悟。 
雪珺老师引用了Michael White的解释介绍了“生命俱乐部”的含义:我们的身份认同源自于重要Ta人的关系影响,而非独立自我,这些人好比一个生命俱乐部的会员。而且人们可以通过“重塑对话”(re-membering conversation)重新思考这些Ta人对自我身份认同所带来的影响,改变其在自己的生命俱乐部会员资格和等级的机会。心理工作坊进入尾声,老师给参与者们留有一段思考的片刻,鼓励参与者们静下心来回顾那些曾经出现在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重拾与“重要他人”曾建起的情感羁绊:在这份或是积极或是消极的相处感受中,探求关于“我是谁”的自我认知,并重寻与Ta的情感记忆。
“
通过理解关系,
将更有勇气接纳自己。
”
“日常生活实践”系列项目缘起于华·美术馆2020年“D-TALK论坛#15:让生命胜出!”。在论坛第四单元“社会性设计与生物圈共生”的主题分享中,我们直击生物圈加速成技术圈这一新的事实,展开关于社区营造、关怀设计、空间/网络设计以及社会创新设计等主题的讨论。
该行动计划将聚焦我们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的问题意识和公众反馈,邀请深耕在相关领域的实践者,发起基于公共领域的实践艺术及对话的系列行动。
点击查看相关项目介绍>>
「日常生活实践」行动计划
项目策划人 >
2021.9.29 - 2021.11.21(闭展倒计时:2日)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深南大道9009-1号 华·美术馆2021.9.29 - 2021.11.11(已闭展)*展览无需预约,为确保观众朋友们安全观展,参观时请佩戴好口罩,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出示健康码、行程码,并配合相关信息登记,健康码为绿码方可入馆参观。届时将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客流管控,不便之处,敬请谅解。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与支持!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