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29日• 香港
佳士得:梵华古韵
https://www.christies.com.cn/lot/lot-6210050?ldp_breadcrumb=back&intObjectID=6210050&from=salessummary&lid=3
Lot 2713
五代/北宋(十/十一世纪)木雕菩萨立像一对
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各一尊,菩萨立姿,微呈三屈式。一手举胸前,另一手执飘带。下身系兜提,上身袒露,穿带珠宝璎珞,臂系飘带。双眼垂视,发髻高耸,观音五叶冠上有阿弥陀佛造像,大势至五叶冠上有宝瓶纹饰。面容祥和静穆、妙相庄严。
Guanyin: 56 ¾ in. (144 cm.) high; overall height including stand: 67 1/2 in. (171.5 cm.)
highMahasthamaprapta: 57 1/8 in. (145 cm.) high; overall heightincluding stand: 68 1/8 in. (173cm.)
估价:
40,000,000 — 60,000,000 HKD
成交价:
45,205,000 HKD
来源:
山中商会,东京,大正十三年(1924)以前入藏
美国私人珍藏
香港苏富比,1996年11月6日,拍品937号
出版:
山中商会,《支那古美术大观》,大阪,1924年,图版149号
妙法自在木胎菩萨立像一对
毛瑞
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亚洲部荣誉主任
暨佳士得高级顾问来
自五代 (公元907至960年) 和北宋 (公元960至1127年) 的木雕寥若晨星,而是次拍卖的这对上乘木雕不仅幸存至今,且仍以配对之姿出现,益显难能可贵,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瑰宝。
两尊雕像早于1924年已见于著录,1 其工艺考究、法相庄严,堪称中国佛教雕像的圭臬之作。二像均作古印度王子打扮,衣饰华贵,以菩萨造型出现。2 菩萨慈悲为怀,虽已证菩提,但却舍己为人,发愿渡尽有情众生始入涅盘。3 故此,菩萨体现了大乘佛教普渡众生的无私精神。菩萨多衣饰繁缛,或坐或立,长发常绾为顶髻,侧有发绺垂拂肩头,一应特征皆见于本拍品。除帔帛和织锦半裙外,菩萨更满饰璎珞,颈项、臂腕和足踝大多佩有宝钏。以本拍品为例,二菩萨均饰帔帛与项链,高髻环佩宝冠一顶。虽然菩萨以跣足者居多,样式与本拍品相同,但早期的印度和中国造像之中,也有脚踏芒鞋或草鞋的例子。4 二像各有所指,一者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或简称观音菩萨,另一尊是象征智慧的大势至菩萨。时至唐代 (公元618至907年),两者常以阿弥陀佛左右胁侍的形象出现。实际上,观音乃阿弥陀佛的应化身,标志是其宝冠前的小化佛。另一尊菩萨宝冠前的长颈水瓶 (或饰以盖瓶) 则象征智慧,亦点明其身份为大势至菩萨。5 「观音」出自梵文Avalokiteshvara,意谓「观察世间音」,指观音循声救苦、有求必应。观音作为阿弥陀佛应化身,在过去佛释迦牟尼离开之后与未来佛弥勒降世之前守护娑婆众生。《妙法莲华经》(梵文为SaddharmaPundarika Sutra) 是公认最早阐述观音法门的要典,相关记载见于第二十五品。6 此章又名,其中对观音有专门的论述,7 将之形容为慈悲为怀的菩萨,芸芸众生若遭苦厄,称其名即得解脱。据称观音共有三十三应身,当中有女身,也有多面多臂的形象。长期以来,该品独立成篇,以《观世音经》的形式广为流传,在东亚佛寺中广为吟诵。「大势至」是指「得无上力」,代表智慧之力量,而大势至菩萨能唤醒人们脱离轮回的愿望。大势至、观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并列,即「阿弥陀三尊」,观音体现的是阿弥陀佛之悲愍,而大势至则向世人弘扬阿弥陀佛之智慧。与之有关最早的佛经记载,是着成于公元一、二世纪的《大阿弥陀经》(即LongerSukhavativyuha Sutra)。8 大势至被视为佛之守护者与护法神。根据《大佛顶首楞严经》,9 大势至菩萨自述当年是以修行与念佛证果,故彰显了修行与诵经对佛教徒的重要性。早期的大乘佛经虽有提及大势至菩萨,可是印度信众甚少供奉或为之造像,但在东亚大乘佛教的地位却举足轻重。两尊菩萨原应供于神坛之上,为佛陀的左右胁侍,构成「一铺三尊」的格局。佛陀或坐或立,如无意外应是阿弥陀佛。佛陀一般居中,从观者角度来看,观音通常侍立左侧,大势至侍立右方,但孰左孰右可以调换。群铺组合中或许尚有别的神祇,各按尊卑等级对称而列。譬如,佛陀与二菩萨之间可以各加插一名高僧或尊者,左右外沿亦可安设守护神。此外,可能还有类似西方天使的飞天在上方盘旋,以敬拜佛祖、奏乐、进献供品或花果之姿出现。日本古董商早崎孝一 (1874至1956年) 旧藏三例八世纪初浮雕石刻,它们描写的俱是佛陀和观音、大势至两位胁侍菩萨的三尊组合,其呈现方式可能正是本拍品原来的布局。10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石碑背面有三个龛窟 (馆藏号30.122),11 各刻一坐佛,右右各有一名菩萨和高僧侍立,本拍品若来自一铺多尊,当年或许也是以此方式排列;至于其他可能适用于本拍品的一铺多尊格局,还可参照波士顿美术馆藏隋代 (公元581至618年) 青铜祭坛 (馆藏号22.407),12 以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隋代或唐初鎏金铜祭坛 (馆藏号B60 B8+)。13 菩萨虽可单体造像,但泰半以配对的方式呈现,以陪衬特定的佛陀,亦即「一铺三尊」。故此,观音和大势至菩萨一般位于阿弥陀佛两侧,而过去佛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则是文殊和普贤菩萨,而伴随药师佛的则是日光和月光菩萨。注明尊号的菩萨,一般有特定的造像仪轨。作为阿弥陀佛的应化身,观音的鉴别特征是其宝冠或高髻前的小化佛。大势至的标志是其顶髻或宝冠前的盖瓶或长颈瓶。观音和大势至常执莲苞或莲花,观音泰半左手执花,莲花多近左肩,而大势至则以右手执花。
宋代 (公元960至1279年) 之前,中国佛教造像以石刻或铜铸者居多。公元845年及846年初,由于朝廷大举禁佛,除了没收寺庙的土地财产,对佛门的税赋减免亦大幅削减,并敕令大批僧尼还俗,所以九世纪中叶以降,中国佛教势力大不如前。鉴于寺庙的累计财富和年度收入锐减,所以自九世纪末叶起,木材成为了造像的上上之选,因为它比青铜廉宜,也比石刻易于驾驭 (故价格较低)。宋代之前,虽然也有制作木胎佛像,但鲜能流传至今,所以存世的中国木胎佛像泰半是十世纪以降的作品。本拍品跟绝大多数早期佛教石刻和木雕造像一样,原应饰以鲜艶的矿物颜料,一般来说,衣袍和帔帛多用橘黄、蓝和绿色,珠串璎珞大多鎏金,肌肤采用粉红或白色,头发则以黑色或偶尔用蓝色呈现。实际上,不少作品皆残留了彩绘及其白色腻子的痕迹。(涂腻子既可确保木石表面平整,灰白底色也能使颜料益发鲜艳和清晰。) 中国早期造像之中,原有彩绘保存得最好的例子,当属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的佛教造像,但不少来自宋代 (960至1279年)、辽代 (907至1125年)、金代 (1115至1234年) 及元代 (1279至1368年) 的木胎佛像,亦残留了彩绘的痕迹,就此可证诸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纳尔逊-亚特金斯艺术馆藏著名的南海观音像。14 当初在庙中供奉时,三尊背后应各自衬以头光或背光,莲瓣形的光环代表神祇身体焕发的光芒,以彰显其神圣地位。(头光是指神祇头后的圆形或盘状光轮,以全身为背景的光轮则为背光,两者皆为神祇标识。) 在两尊菩萨的肩胛之间与脑后,均无安装雕作而成的背光所需的插榫,可见其光轮应绘于其身后的墙上。这种绘画与雕塑结合的形式,正是传统佛寺的装饰特色之一。此类光环泰半糅合了曼妙的缠枝花纹,或在每像头后饰一朵正面盛开之莲花。两件拍品原来的底座均已散失,现存底座为二十世纪添加。由于宋代木雕底座几无传世例子,故难以断定本拍品原配莲座的外观;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一对十至十一世纪北宋 (公元960至1127年) 菩萨立像 (馆藏号39.76.1-2),其底座与本拍品底座上半部极为接近,为推想底座的原貌提供了线索。15 此外,大都会尚有一尊根据铭文断代为公元1282年作的元代木雕观音立像 (馆藏号34.15.1),其底座也与本拍品底座的上半部大同小异。16 2018年9月,纽约佳士得拍出一对唐代 (公元618至907年) 石灰岩观音及大势至立像 (拍品编号1123及1124),17 其相对而立的姿态与本拍品如出一辙,可见同类型的雕像确是脱胎于唐代作品。纽约大都会尚珍藏一例七世纪中至晚期石灰岩碑,其上刻一对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馆藏号30.122),18 其对立的身姿也与佳士得本季推出的菩萨十分接近,再次证明本拍品之造型确与唐代雕像一脉相承。然而,本拍品的造型略显敦实厚重,例如颈项偏短,按身躯比例来说其头部偏小,且身形颀长 (腿的比例尤为修长),从种种迹象看来,这对华美的雕像应是北宋 (公元960至1127年) 甚或早至五代 (公元907至960年) 的作品。再者,两位菩萨脸形方正,与大多数唐代雕像面如满月的形象截然不同,而且其宝冠样式及帔帛从腰间绕至手肘 (帔帛或可当作双臂的枨子或支撑构件) 的格局,亦与十至十二世纪风格吻合。本拍品的「网状」璎珞比常见的唐代款式更为繁缛,但却与北宋木雕不谋而合,后者可参照纽约大都会珍藏的一例胁侍菩萨立像 (馆藏号28.123)。与本拍品最接近的例子,当属京都市藤井有邻馆尚未发表的一尊彩绘木雕。有邻馆雕像的面容与本拍品相若,但其体型略为敦厚,躯干更形丰满,双腿比例不及本拍品修长。三者的「网状」璎珞大同小异,沿腿垂拂而下的裙褶亦如出一辙。以风格和整体外观而言,有邻馆藏品与本拍品十分接近,意味着三者很可能是同一作坊甚或同一批工匠的制品。
1请见山中商会编着的《支那古美术大观》编号149 (大阪:山中商会,1924)。
2 「菩萨」乃梵文bodhisattva音译「菩提萨埵」之简称。
3 关于各类菩萨及观世音菩萨的资料,可参见:Robert E. Buswell, Jr.及Donald S.Lopez, Jr.合着的《The PrincetonDictionary of Buddhism》(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普林斯顿出版社,2013);A.L. Basham所撰,载于Leslie S. Kawamura著作《The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m》(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劳雷尔大学以加拿大宗教研究中心名义出版,1981);Leslie S.Kawamura著作《The BodhisattvaDoctrine in Buddhism》(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劳雷尔大学以加拿大宗教研究中心名义出版,1981);PaulWilliams所著《Mahayana Buddhism: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第二版,收录于《Library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系列 (纽约:Routledge,2009);于君方所著《Kuan-Yin: 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1)。
4 何恩之 (AngelaFalco Howard) 等合着的《ChineseSculpture in The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of China》页228 (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5 关于佛教神祗及其造像特征的图标参考,请见佐和隆研编着的《仏像図典》增补版 (东京:吉川弘文馆,1962)。
6 《妙法莲华经》在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二世纪之间着成,由竺法护 (公元233年生) 于公元286年首次译成中文。
7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据称撰着于公元150年。
8 虽然《大阿弥陀经》中译本首见于公元147年,但现存年代最早的是支谦(活跃于公元222至252年) 于公元223至252年间完成的译本。
9 《大佛顶首楞严经》的着成年份颇具争议,但中译本应出自公元八世纪初,有人认为是印度中部一位名叫Shramana Paramiti的高僧于公元705年译成,也有人说是高僧怀迪与一位佚名梵僧于公元713年的译作。
10Osvald Sirén著作《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Over 900Specimens in Stone, Bronze, Lacquer and Wood, Principally from Northern China》图版396A-B及图版397 (伦敦:E. Benn,1925)。
11 雷蒂珀 (DenisePatry Leidy) 及史唐娜 (DonnaStrahan) 等合着的《Wisdom Embodied: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Sculpture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页92-95编号15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及伦敦:耶鲁大学出版社,2010)。
12 参见https://www.mfa.org/collections/object/altarpiece-with-amitabha-and-attendants-45930。
13 Rene-Yvon Lefebvre d’Argence等合着的《Chinese, Korean and Japanese Sculpture in the Avery BrundageCollection》页192-193编号92馆藏号B60 B8+ (旧金山: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1974)。
14 ColinMackenzie等合着的《Masterworks ofChinese Art: The 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页80-81编号20馆藏号34-10 (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2011)。
15 雷氏与史氏合着并于2010年出版的《WisdomEmbodied》页143-146编号35。
16 雷氏与史氏前述著作《Wisdom Embodied》页179编号A42及A43。
17 佳士得2018年9月13-14日《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拍卖编号NIRVANA-15706) 图录页64-89拍品编号1123及 1124 (纽约:佳士得,2018)。
18 雷氏与史氏前述著作《WisdomEmbodied》页92-95编号15。除了上述的有邻馆藏品,伦敦大英博物馆也有两尊五代菩萨木雕 (馆藏号1987,1221.1-2),
信息来源:佳士得官网
| 精品推荐 |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也是我们最向往的时代
这一次
大唐之美
由齐东方等一线学者名师领衔
特邀服饰、书法、瓷器等方面术业专攻的杰出代表
从多方面给您展示唐代之美
为我们带来精彩的唐代艺术史
南山供秀与行谈艺术沙龙
倾力打造
由
般般老师
围绕敦煌石窟全心投入整理的弘篇大作
敦煌石窟艺术详解
是一套较全面的佛教艺术课程
内容以全图像深入解读
从佛教的发展背景
图像产生原因
到大量早期人物和代表观念
以及壁画背后的艺术风格追溯等
第一讲免费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进入专辑点击目录点试看即可观看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
绝版再现!
一幅幅高清彩图、
完美复刻了一座千佛神奇的宝藏,
一段段饱含深情的文字,
忠实而热情地记录了一个伟大而浪漫的人文奇迹!
《敦煌遗珍》
流失海外绘画珍品
不仅收录了大英博物馆所藏敦煌艺术中的珍品
并特邀马炜老师、蒙中老师撰写了解说文字
对作品中的形象、风格做了详细的讲解
为读者提供进阶的阅读体验
同时,也特别选取画中人物进行了
局部放大,材质、笔触均清晰可见,以原色精印的方式呈现
利于读者临摹教学、鉴赏研究


本平台收集甄选了近
2T
高清版古代书画资料
会在本平台陆续刊发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当篇的免费下载链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将这些资料打包收入囊中
本平台收集整理了
百余部
晚清民国时的摄影图片及相关资料
会在本平台陆续刊发一些
并在每篇后提供当篇的免费下载链接
您也可以
一次性将这些资料打包收入囊中
—————————— END ——————————
转发分享是对本平台的最大支持与鼓励!
感谢关注
【 南山供秀 】
关注你所关注的,分享你所需要的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