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名称: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
展览时间:2021.11.20-2022.2.20
展览地点:北京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11月20日,“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于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正式开幕。作为这位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首次登陆中国的个展,它集中呈现了卡特兰三十多年职业生涯中所创作的发人深省、戏谑有趣、充满挑战性和启发性的代表作品。鉴于卡特兰过往的展览多注重作品非比寻常的呈现方式,此次展览选择以统揽全局的视野,通过松散、开放的空间设计,邀请观者放慢脚步与每件作品进行对话,开启深入体察卡特兰创作理念与艺术哲思的探索之旅。
▲视频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备受争议
大受欢迎
莫瑞吉奥·卡特兰1960年出生于意大利帕多瓦市的一个清贫家庭,他的母亲是清洁工,父亲是卡车司机。卡特兰的童年在严格且压抑的宗教、教育环境中度过,而他本人从高中时起,就需要做兼职来补贴家用,从未受过什么正统的学院派教育。
但就是这样一个年轻时做过园丁、在停尸间打过零工的人,却成为了当今国际当代艺术舞台上最受欢迎,同时也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家之一。
▲莫瑞吉奥·卡特兰
我们可以说,正是这些丰富的生活经历给作为艺术家的卡特兰带来了与传统艺术界所不同的视野与思维,使得他能够跳出其外,以一种幽默、讽刺的风格来展现其作品的魅力。他富有启发性的创作不仅屡屡震惊艺术界,也让普通大众为之着迷。
当我们说卡特兰是“后杜尚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不仅是因为我们似乎总能在他的作品里瞥见杜尚的影子,更是因为他以其诙谐幽默的方式对杜尚进行了一种解构与再结构。 卡特兰的作品永远不乏话题和议论,每每展出总能激发全球范围内对艺术本质和价值的探讨。
▲马赛尔·杜尚 《泉》 装置艺术 1917
在一百多年前,杜尚正是用一个平平无奇的小便池,在艺术史上砸了个大窟窿。在临近《泉》诞生100周年的2016年,卡特兰似乎也不愿意放过致敬大师作品的绝好机会。所以他以18K金铸造了一个功能齐全的马桶,将其命名为《美国》,并用这件作品取代了古根海姆博物馆洗手间的马桶,对公众开放了一年。
据说前后总共有近十万游客不惜排几个小时的队,只为了体验这样一尊“黄金宝座”。然而这件作品,却在英国巡展期间被人偷走,至今下落不明。
▲莫瑞吉奥·卡特兰 《美国》 装置艺术 2016
而在卡特兰所有作品里争议最大、最无畏的作品则是《他》,这件作品充分展现出了他是如何以艺术的形式去挑战那些看似绝对不能触碰的“底线”。
在他最理想的设计中,作为观众的我们会走进一间空旷而安静,如同教堂般的圣洁空间。在走道尽头,跪着一个小男孩,他背对着我们,头微微扬起,双手轻握,跪得端端正正,正在虔诚地祈祷。我们轻轻地走上前去,离他越来越近,而眼前的他也逐渐清晰起来:一个矮矮的、留着乌黑头发的男孩,但,似乎哪里不对劲。
▲莫瑞吉奥·卡特兰 《他》 101×43.1×63.5 cm 蜡、天然毛发、西装、聚酯树脂和颜料 2001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绕过他的身躯,想去看男孩的脸。就在那一瞬间,世界颠倒了,所有的岁月静好,瞬间化为惊栗悚然的恐怖。那是一张极其写实的,希特勒的脸。
▲莫瑞吉奥·卡特兰 《他》 101×43.1×63.5 cm 蜡、天然毛发、西装、聚酯树脂和颜料 2001
“希特勒无处不在,阴魂不散,但人们却怯于提及和再现他。我并不想冒犯任何人,也绝不想引发什么新的冲突,我只想用他来测验人们的心理反应。”对于他如此公然地挑战公众对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卡特兰这样解释道。尽管如此,就连卡特兰自己也曾犹豫过是否要销毁这件作品。
而他上一次,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在公众视野中掀起波澜,则是他在2019年巴塞尔艺术展迈阿密海滩展会上所展出的那件《喜剧演员》。
▲莫瑞吉奥·卡特兰 《喜剧演员》 尺寸可变 香蕉、强力胶带 2019
实际上,卡特兰仅仅是用灰色胶带将一根香蕉贴在墙上,并标价15万美元。《喜剧演员》一经展出就造成了轰动,整个迈阿密海滩都沸腾了,居然真的有收藏家愿意花钱,甚至连博物馆也抛出了橄榄枝。
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另一位艺术家在次日的展览上直接摘下香蕉并把它吃掉,算是彻底引爆了这场本属于艺术界的趣闻,也使得“香蕉”成为了更多人得以认识莫瑞吉奥·卡特兰这名艺术家的契机。
而此次“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的海报正中央,赫然就是这根已经被吃掉了的香蕉。
▲莫瑞吉奥·卡特兰 《喜剧演员》 尺寸可变 香蕉、强力胶带 2019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最后的审判
一场心灵的对话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由弗朗切斯科·博纳米策划,UCCA展览团队刘楷韵、关健、施瑶、杨翛然和林妍组织呈现。本次展览的标题“最后的审判”源自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为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创作的著名壁画。
▲莫瑞吉奥·卡特兰 《无题》 343 × 693 × 242 cm 壁画、松木、钢材 2018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鉴于卡特兰过往的展览多注重作品非比寻常的呈现方式,此次展览则以统揽全局的视野,通过松散、开放的空间设计,邀请观者放慢脚步与每件作品进行对话,开启深入体察卡特兰创作理念与艺术哲思的探索之旅。
▲卡特兰个展“全部”展览现场 古根海姆美术馆 2012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于UCCA大展厅的开放空间内,呈现涵盖装置、雕塑和行为表演在内的29件代表作品。这次是卡特兰的展览首次在这样开放的空间中呈现,过去他的许多展览都与所在的建筑发生对话,由建筑决定展览的基调,而本次展览将创造属于自己的语境——保持空间的完整性,整个空间开放。
所有作品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人们就此一步接一步步,一件作品接一件作品,展开对卡特兰作品的探索之旅,与每件作品进行一场触及心灵的对话,与这位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意大利艺术家的某件作品展开对话。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展览现场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21
最早映入观众眼帘的,就是艺术家最早期的重要创作《家庭词典》(1989)和著名作品《卡特特兰》(1994)、《哔嘀哔嘟哔嘀咘》(1996)、《二十世纪》(1997)和《喜剧演员》(2019),以及以动物标本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等等。
《家庭词典》是卡特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对全世界的中产阶级家庭来说,相框是很常见的东西,往往摆在家里显现的地方,记录着家人重要的时刻。但卡特兰很不喜欢这个传统,觉得把每个人的身份禁锢在那里一样,所以他就在这里开了一个传统的玩笑:比爱心。其实在意大利,用两个手的大拇指和手指比成一个圈是一个非常不雅的动作,但他把不雅的动作,变成了一个很可爱的爱心。
▲莫瑞吉奥·卡特兰 《家庭词典》 19.7×15.2 cm 银框黑白照片 1989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卡特特兰》 尺寸可变 霓虹灯 1994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二十世纪》 201×271×68 cm 马标本、皮制马具、绳索 1997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2001年的时候,卡特兰受邀前往芝加哥,在自然历史博物馆看见了一个巨大的,据说是距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他觉得需要在当代艺术馆也做一个类似的作品和恐龙竞争,所以他想到了要创作一个巨型猫的骨架,这个作品就是位于入口处的《菲利克斯》。这是卡特兰的一种调侃:为什么大家在自然博物馆会相信眼前所见到的一切,相信自己见到的化石就是真的,没有任何的人工修复,但是他们进到当代艺术的机构,就会开始质疑眼前所见到的一切。
▲莫瑞吉奥·卡特兰 《菲利克斯》 792×183 ×610 cm 聚乙烯树脂和玻璃钢上油彩 200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永恒的爱》 186×120×60 cm 驴骨架、狗骨架、猫骨架、公鸡骨架 1997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卡特兰的艺术观根植于当代社会矛盾,不仅质疑了故乡的文化传统与社会刻板印象,还对当今全球化社会的道德观念,以及相关点产生的语境进行了审视。
此次展出的特定场域作品,会根据不同场地凭空构建无家可归之人可能的生活场景,如本次展出的《张三》(2021),以及以毕加索形象为灵感,与2019年UCCA举办的展览“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相呼应的行为表演作品,激发观众参与互动,与卡特兰一同展开艺术探索。
▲莫瑞吉奥·卡特兰 《张三》 尺寸可变 衣服、靴子 202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还有部分作品取材于卡特兰的生活和他作为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以自我为中心的表面人格下出乎意料地包裹着艺术家个体身份的多重面相,引发观众对直面死亡与人生无常,尤其是对艺术家自身面对死亡的沉思。
《否》(2021)以跪在地上,头套纸袋的人物宣告人类对命运的一无所知;《无题》(1997)通过为卡特兰量身定制的长方形土坑和一堆土展现了死亡时刻;《母亲》(2021)以墙绘的形式再现了艺术家在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展出的行为表演。
▲莫瑞吉奥·卡特兰 《否》 101×41 × 43 cm 硅橡胶、天然毛发、衣服、靴子、纸袋 202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无题》 尺寸可变 矩形洞、一堆被挪出的泥土 1997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母亲》 尺寸可变 墙绘 1999/202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哔嘀哔嘟哔嘀咘》这幅作品展现的其实是小松鼠自杀的一个画面,这个标题来自于《灰姑娘》动画电影里仙女教母让灰姑娘变身的咒语。但是在这里,小松鼠被生活、被经济压跨,这个咒语并没有让它的生活发生任何改变。卡特兰以这样一种戏谑的方式,其实是想说动画里那些魔幻世界的咒语,在现实世界中是从来没有用的。
▲莫瑞吉奥·卡特兰 《哔嘀哔嘟哔嘀咘》 45×60×48 cm 松鼠标本、陶瓷、富美家台面、木材、颜料、钢材 1996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对卡特兰而言,又闷又倔的驴代表抗拒艺术家身份的自己,优雅强健的马则是驴的死对头,然而马却在作品《无题》(2007)中威风扫地,被作为反英雄的战利品,难堪地困在美术馆的墙上。
▲莫瑞吉奥·卡特兰 《无题》 300 × 170 × 80 cm 马标本 2007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其他展出作品在致敬的同时,还对流行文化和意大利的艺术史进行了戏谑,如《小孩》(2011)中蕴含多重意指的鸽子标本;戏仿导演马里奥·莫尼切利电影《圣母街上的大人物》(1958) 场景的《无题》(2001),借用卢西奥·丰塔纳标志性割裂画布手法创作的《无题》(1999),以及《无题》(2018)中缩小版的西斯廷教堂和壁画。
▲莫瑞吉奥·卡特兰 《小孩》 尺寸可变 鸽子标本 202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无题》 150×60×40 cm 铂金硅胶、天然毛发、玻璃钢、衣服 200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无题》 100×120×7.5 cm 布面丙烯 1999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在展现艺术哲思的同时,卡特兰还尝试改变物体的大小比例营造特殊的感官体验,如《无题》(2001)中可以运行的微型电梯。1993年,卡特兰首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创作了一件对工作和艺术制作充满戏谑挑衅的著名作品《工作是件苦差事》(1993),本次展览以对外出租电子屏幕,多幅广告轮播的方式重现了这件经典作品。
▲莫瑞吉奥·卡特兰 《无题》 60×85.5×47 cm 不锈钢、木材、电动机、灯、铃铛、机控组件 200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工作是件苦差事》 400×700 cm LED屏幕广告 1993/202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迷你的我》 45×20×23 cm 树脂、橡胶、人造毛发、颜料、衣服 1999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行为表演作品《无题》(1998)则对商业化的全球艺术生产体系进行了嘲讽,艺术家通过扮成毕加索的吉祥物提醒观众,所有一切,包括艺术最终都有可能沦为单纯的娱乐。在展览期间,行为互动表演作品《无题》会在周末和特定公共假期于展厅内进行呈现。
▲莫瑞吉奥·卡特兰 《无题》 尺寸可变 行为表演、聚酯树脂、颜料、织物、皮革 1998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我们》 68×148×79 cm 木材、玻璃钢、聚氨酯橡胶、织物 2010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无题》 158.5×200×190 cm 马标本、钢材、木材上毡尖笔 2009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最后的审判”聚焦艺术家对文化深刻尖锐的审视,凸显了主动选择审判与被动接受审判之间的辩证张力。
展览动线与空间设计既不是为了埋下隐藏的作品伏笔,也不想营造戏剧般的惊喜效果,而是鼓励观众深入探寻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当下时代的语境下与艺术家的实践产生共鸣,并对艺术家的创作做出“最后的审判”。
▲莫瑞吉奥·卡特兰 《精迷你》 单个尺寸:15×8.5×10 cm 总尺寸可变 彩绘铂金硅胶 1997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呼吸》 人物:40×78×131 cm 狗:30×65×40 cm卡拉拉大理石 2021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正如策展人弗朗切斯科·博纳米所说,“作为独立的个体,各位观众将拥有对莫瑞吉奥·卡特兰作品的裁决权,可以自行判断、理解自己面前作品的含义,如果这个含义关乎艺术、生活、社会、或其他领域,又或者充满复杂性,构成了我们的生活,那么你所看到就是构成人类生活的一块块拼图,有时它们正好可以拼在一起,有时却是错误的,拼在一起中间有空隙,我们无法找到那些缺失的碎片,这正是卡特兰一直以来的艺术实践。”
▲莫瑞吉奥·卡特兰 《不怕爱》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无题》2007 图片由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他最后总结道:“卡特兰是一位艺术家、沟通者、挑衅者、同时也爱好恶作剧,但他持续关注与个体息息相关的话题。他不在意探讨性别、种族、国籍,而是结合其复杂性,他的恐惧、快乐、欲望、失败、以及成功,去关注每一个个体。因此他的作品在用不同方式与每一个人沟通,我们都能从卡特兰的作品中寻觅到某些东西,某些与我们个体生活紧密相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艺术家本人思想的东西。”
_开幕掠影
▲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UCCA副馆长尤洋先生在会上发言
▲策展人弗朗切斯科·博纳米通过视频发言
▲台下观众认真聆听发布会
_媒体导览
_展览现场
_关于艺术家
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rlan
莫瑞吉奥·卡特兰的创作自由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其作品透着对艺术和机构的戏谑。他以充满趣味和挑衅的方式将材质、物品和举动置于具有挑战性的场域之中,激起人们的评论和参与。卡特兰自80年代末开始积极创作,199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开放”(Aperto)单元时将自己的展览空间租给了一家广告公司。卡特兰凭借一尊被陨石击中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蜡像,即作品《第九小时》(La Nona Ora)首次获得国际关注,该作品最初于1999 年在巴塞尔美术馆展出。自2010年以来,卡特兰永久安置在米兰阿法里广场的公共艺术介入作品《L.O.V.E.》引发了居民对原本被遗忘的广场的重新利用。同年,卡特兰与摄影师皮耶尔保罗·费拉里共同创办了画刊《卫生纸》(TOILETPAPER,半年刊)。2011 年,他在第 54 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两千只鸽子标本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同年,卡特兰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个展,将所有作品悬挂于天花板上。展览结束后,卡特兰宣布暂时退休。2016 年 9 月,卡特兰再次回归,以 18K 金铸造了一个功能齐全的马桶,将其命名为《美国》,卡特兰用这件作品取代了古根海姆博物馆洗手间的马桶,并对公众开放了一年。同年稍晚,他应邀在巴黎钱币博物馆展出其最重要的作品(即“不怕爱”回顾展)。2018 年,他在古驰的支持下为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策划了群展“艺术家此在”,以此展览质疑现代艺术最神圣的原则:艺术的原创性、意图和表达。2019 年,卡特兰在牛津郡布伦海姆宫举办了由其主要作品组成的个展。开幕当晚,作品《美国》被不明身份的窃贼偷走。2019 年 12 月,卡特兰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上首次展出了《喜剧演员》,用胶带将一根香蕉贴在画廊展台的墙上,再一次激发了全球范围内对艺术本质和价值的探讨。2021 年,在米兰倍耐力 HangarBicocca 基金会的个展中,卡特兰推出了全新力作《盲》,被飞机轮廓穿透的巨大黑色石柱成为 20 年前 9·11 恐怖袭击的纪念碑塔。
_关于策展人
弗朗切斯科·博纳米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曾担任 2003 年第 50 届威尼斯双年展主策展人,现任杭州当代美术馆BY ART MATTERS 之馆艺术总监。
_关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中国领先的当代艺术机构。UCCA秉持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并改善生活的理念,每年为超过百万的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UCCA 目前拥有三座场馆:UCCA北京主馆位于798艺术区的核心地带,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其原址为建于1957年、历史悠久的厂房,于2019年完成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主持设计的场馆改造;UCCA沙丘美术馆由OPEN 建筑事务所设计,坐落于北戴河渤海海岸的阿那亚社区内;UCCA Edge由纽约SO – IL建筑事务所设计,于2021年5月在上海静安区对公众开放。UCCA于2018年正式获得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的美术馆资质,并经北京市民政局与香港政府许可,在两地注册成立非营利的艺术基金会。UCCA 的商业板块包括零售平台UCCA商店、UCCA儿童艺术中心,以及专注探索艺术与品牌多元跨界合作的UCCA Lab等。UCCA于2007年开馆,2017年在一组国内外董事的支持下完成机构的重组与转型。UCCA 致力于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对话之中。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