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华辰2021年秋季拍卖会
Beijing Huachen 2021 Autumn Auctions
预展时间:12月4日—6日
拍卖时间:12月7—8日
地点:北京伯豪瑞廷酒店
15年前华辰开启影像拍卖,摄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得以列入收藏市场的清单。这不仅使华辰拍卖独具特色,更使中国艺术品拍卖因此而丰富和另有一番特质。
随着市场的成熟,人们对摄影艺术有了更深的认知和要求,影像不仅仅是具有文献价值的老照片,更应该是具有时代意义的艺术创作,这就是影像作为艺术收藏对象的根本诉求。
在华辰20年周年的时候,选取了几位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的获得者的作品列拍,以此展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的成就,因应学界和市场对于影像艺术的需求。
这些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获奖者,以其独特的学养、和生活经历,用各自的视角和语言去实践,用各自的艺术观念和人文去思考,意象与真相、梦境与实境、隐喻与象征、主观与客观、唯心与唯物、出世与入世、寂灭与涅槃、图腾与升华,无相皆表象,影像是心像。
面对亘古久远的大地和扑朔迷离的人生,这些艺术家们的影像表达已经脱离具象叙事的本能阶段。当观念的思考与视觉的灵性对话的时候,摄影已在当代艺术的云端之上高声歌唱。

于云天 1950年生于山东泰安,是著名的风光摄影家。他的作品被美国人称为是“神秘的梦、壮观的景”。历任《中国民航》杂志副总编、《中国摄影》杂志编委、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航摄影协会副主席。时至今日,他一直躬身于风光摄影实践,甘于吃苦,拍摄严谨,影像扎实,一路走来,他在坚守也在改变:变的是摄影语言的探索,不变的是一腔热爱和精准的表达。
早年风光摄影注重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审美意趣更多的是捕捉转瞬即逝的奇异景观,是“再现”而不是“再创”。那个时代风光摄影的主旨唯美是第一要素,即“引发审美情感的线条和色彩的组合”。然而随着对影像的不断认知和探索,我愈发意识到,那些原本极致的、漂亮的、唯美的自然风光,仅仅是美的初级展现,是愉悦情感的感性认识。摆脱旧有的传统窠臼,创立一种新颖的风景“格式塔”,通过思考和反省,感性与理性的完美融合,重新定义摄影艺术中美的内涵。
—于云天自述
149 于云天 金山岭长城
1997
艺术微喷
版号:2/5
59×181cm. 23.2×71.2in.
RMB: 60,000-80,000

150 于云天 方舟
2010
艺术微喷
版号:2/10
90×90cm. 35.4×35.4in.
RMB:35,000-55,000

151 于云天 黄山松
2014
艺术微喷
版号:2/10
138×243cm. 54.3×95.6in.
RMB:50,000-80,000
周梅生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七、八届理事,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委,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学者型摄影家,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
《云山意象》摄于黄山,是摄影师“天地间”系列摄影作品。“天地间”系列有作者关于文化的思考:文化是摄影的底蕴与内涵,文化是摄影的品味与格调,文化是摄影的命脉与灵魂。在摄影的生命历程中,呈现天地万物的自在,传达人类心智的清明,印证思想精神的美丽,这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度哲学思考和影像表现。
梅生的摄影足迹遍及中国所有省份及世界七大洲五十余个国家,《寒穹》就是在南极拍摄的。“我看到这个景致的第一反应是这只鸟怎么那么奇怪,圆脸、勾着嘴,在辽阔博远的冰天雪地中兀然独立,这种鸟叫作贼鸥。我在第一时间想到了明末画家的一幅画—《寒鸦叫雪》,一只孤零零的乌鸦,站在一根枯枝上,大雪漫天,仰头长啼。中国人对大自然客观物象的主观感受跟西方人有很大不同,中国人注重的是自然物象对于人的心理暗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寒穹’暗示着个体在人群当中的一种孤傲,天地之间没有知音,只我一个人傲立苍穹,大音希声。”
梅生不仅仅是个摄影师,他亦是背着相机行走在路上的文化学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践行,成就了其一系列经典作品。他说:“一半在书房,一半在路上,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书房是思想的卧床,路上是生命的天堂。在摄影的生命历程中,呈现天地万物的自在,传达人类心智的清明,印证思想精神的美丽。”著名摄影理论家陈小波曾经评论说梅生是影像诗人,从小学习绘画使得他的影像中充满深沉浓郁的文人气息。近十几年梅生拍摄的作品中影像本身的元素在弱化,内涵在强化,里面渗透了更多的学理成分,是一种从情感到精神的升华,摄影成为梅生进行文化研究的一种语言方式。
152 梅生 云山意象
1999
艺术微喷
签名:梅生 版号:2/4
钤印:梅生,钢印暗纹
100×310cm. 39.3×122in.
RMB:40,000-60,000

153 梅生 寒穹
2014
艺术微喷
签名:梅生 版号:1/4
钤印:梅生,钢印暗纹
100×178cm. 39.3×70in.
RMB: 25,000-45,000

154 梅生 寒山如是
2018
艺术微喷
签名:梅生 版号:1/4
钤印:梅生,钢印暗纹
100×150cm. 39.3×59in.
RMB:25,000-45,000
邵大浪,从事摄影教育和创作20多年,其摄影风格受到其父辈摄影大家的影响,邵度、邵家业、邵大浪祖孙三代摄影家,一路延承黑白摄影的传奇色彩,在中国摄影50年的历史上,留下了精彩的华章。现任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浙江省摄影艺术学会副主席、学术委员会主任。
摄影于我,犹如修行,而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修心—修出一颗丰盈而平和之心。我一直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慢慢行走在摄影的路上,或许在有些人看来,我的创作效率并不高,但我知道,有的东西是必须要慢慢熬出来的。我从来没有急切地想拿自己的影像去说服别人,也从来没有想把自己的影像与各种流行的艺术思潮和文化运动扯在一起。我的影像只是顺应心灵感受而创作—不是为了炫耀,以求功名价值,不是为了出售,以求市场价值,而是为了一己灵魂的表达。
—邵大浪自述

2008
银盐纸基相纸
版号:1/30
出版:收录于作品集《中国摄影家邵大浪·境生象外1985-2018》(中国摄影出版社,2018年)。
20.1×30.4cm. 7.9×11.9in.
RMB:12,000-22,000












156 邵大浪 中国:我心中的的土地(共12幅)
银盐纸基相纸
版号:8/50
15.1×20.1cm. 8×10in.
RMB:30,000-50,000
《中国:我心中的的土地》作品集由美国LensWork出版社出版,加拿大印刷,全球发行。这本作品集凝结着邵大浪先生浓浓的文人情怀、对神州大地的无限深情,以及30多年来光影艺术之路的不懈追求。邵大浪的画面元素可以说是惜墨如金,但是所传递的信息,却是异常的丰富。他的画面经得起一次又一次的观看,诱惑我们寻找最终的结局,或者说,检验我们对隐喻的阅读能力。一旦你的眼睛进入了他的画面,就不可能不被其牢牢地吸引。也许你无法一下子说出摄影家的观点所在,但是所面对的这片风景,你确实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这样的画面不仅仅是让我们感知真实的世界,而是邀请我们实实在在地体验现实世界的丰富。此次12幅原作精选自作品集,由摄影家本人手工放大制作,采用银盐纸基(FB)相纸,博物馆收藏工艺冲洗,每幅原作背面独立编号及签名。
谢墨生于海南,自幼随父习画。1999年荣获第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同年获得全国摄影展览金奖、“中国人像摄影十杰”称号。2001年,荣获世界摄影最高荣誉之一“哈苏大师”称号。谢墨先生用镜头展示着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他的作品或含蓄或大胆或艳丽或脱俗,仔细品味他的每一幅作品,都会获得奇妙的精神享受。从2006年开始,谢墨又投身于海底摄影和海岸摄影,成为一位倡导环保推动海洋文化发展的自然摄影师。谢墨已经成为中国摄影界中罕有的集人像、风光和自然生态于一体的三栖摄影家。现任中国海洋摄影家协会副会长兼潜水摄影委员会会长。

157 谢墨 海之羽
2013
艺术微喷
版号:1/10
87.5×120cm. 34.4×47.2in.
RMB:20,000-40,000
海之羽于2013年拍摄于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附近的一个印第安人营地,使用哈苏H4D-50相机拍摄。潮涨潮落之间,海水的纹理被定格,摄影师赋予了它羽毛般的梦幻质感。
158 谢墨 石本有色
2004
艺术微喷
版号:1/10
30×80cm. 11.8×31.4in.
RMB:20,000-40,000
石本有色是2004年夏拍摄于福建某荒岛,从广州带模特过来拍摄,使用哈苏Xpan相机拍摄。谢墨老师的风光作品很多都与岩石有关,他说,岩石就像地球上的肢体、关节、指甲,与大地脉络相接,滋养万物生长,这些肢体用各种各样的形状诠释大地的语言,他们的纹理、色彩、布阵以及和太阳的关系和光的关系都在诉说岁月的变迁。岁月也雕琢出每一段海岸线独特的模样。

159 谢墨 沙海中的红珊瑚
2017
艺术微喷
版号:1/10
77.4×120cm. 30.4×47.2in.
RMB:20,000-40,000
2017年7月拍摄于甘肃的巴丹吉林沙漠,模特是专门从广东带过来的,气温高达42度,使用哈苏一亿像素的H6D-100c相机拍摄。用平面作品表现韵律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谢墨决定接受这样的挑战,他拍摄舞者,通过舞者来表现出一种有韵律的味道。
车刚,辽宁省丹东市人。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藏,先后在《西藏日报》当摄影记者,在西藏旅游局从事专业摄影,任《大公报》驻西藏读者。他将镜头对准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无与伦比的自然风貌,悠久而浓厚的文化底蕴,善良淳朴的藏族人民,让他在这片热土上扎根近30年。他把对西藏的感情,展现在了一幅幅美丽的光影图像中。他说自己是西藏本地摄影师,就更应该拍出反应西藏最美丽的照片。他的作品散于各类影展、影集和报刊,历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理事、首批博学会会士,现任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走近西藏:西藏旅游摄影指南》、《秘境西藏》等。
西藏有特有的光线,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能在西藏做摄影创作是最快乐和幸福的。但摄影师拍照片不是等,而是用眼睛去发现美,用手中的镜头捕捉美。西藏于我是种归宿,做西藏的摄影师是我一生无悔的选择。作为一名西藏的摄影师,我们有义务和责任通过摄影的形式宣传西藏,让大家更加了解西藏,关注西藏。
—车刚自述

160 车刚 天路
1991
艺术微喷
87.3×130cm. 32.9×51.1in.
RMB:20,000-40,000
几乎所有人对西藏的印象,都是雪域圣地,珠穆朗玛、布达拉和转经筒,还有常年磕着长头朝圣的人群。是的,千百年来,宗教信仰已经深植于心,让这片土地充满了神奇的魅力。但更具魅力的,是这片神奇土地上质朴的人民。

161 车刚 朝圣者
2006
艺术微喷
60×160cm. 23.6×62.9in.
RMB:20,000-40,000
车刚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进藏,先后在《西藏日报》当摄影记者,在西藏旅游局从事专业摄影,任《大公报》驻西藏读者。他将镜头对准在这片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无与伦比的自然风貌,悠久而浓厚的文化底蕴,善良淳朴的藏族人民,让他在这片热土上扎根近30年。他把对西藏的感情,展现在了一幅幅美丽的光影图像中。他说自己是西藏本地摄影师,就更应该拍出反应西藏最美丽的照片。

162 车刚 抱小羊的牧羊女
2009
艺术微喷
100×100cm. 39.3×39.3in.
RMB:20,000-40,000
本幅拍品曾在多个摄影展览中展出。2007年,参加中国平遥摄影大展“车刚西藏作品“展,获中国优秀摄影师大奖。2016年,获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金奖。
陈大志 1966年生,中国山东省荣成市人。南京理工大学工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硕士。做过软件工程师、记者、主编、报社社长、投资公司总裁等多个职业,后独立创业。2009年开始从事摄影创作,以其独创的“反向区域曝光法”(Linear System)把中国水墨的笔法、墨法呈现于摄影技术中。
“每位中国人和热爱中华文化的人,骨子里都有一种中国山水的情怀,同样,中国的摄影人也希望在作品中表达中国山水的意象,体现中国文化的味道。摄影这种发自西方的艺术和技术,能否借助中国绘画的一些表达方式来丰富自己,一直是摄影人感兴趣的方向。黑白摄影,除去了色彩的表现,用变化的灰色调来描绘画面,世界在纯粹的黑与白之间,自由地展现出最原始的样子:线条、纹理、质感、形状,它反映出了另一种真实,超越了时空与文化的距离;黑白摄影在这种真实中,让人感觉到难以言表的虚幻,使其有了多重寓意的模糊空间。
这和水墨画利用墨色的浓淡、各种笔法体现的不同线条,来表达物象的客观内在生命力和画家的主观情思意象,有同工之妙。绘画和摄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所追求的哲学意境是一样的。中国山水画以形写神,以神写意,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简拙、淡远、虚静的画意。通过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水墨艺术形式,在摄影作品中可以很好地表达中国文化的哲学意境。这种意境真正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相共振,真正能抒发中国人内心的激情。”
—陈大志自述
163 陈大志 归尘
2014
艺术微喷
出版:《摄影世界》2015年第一期“似与不似之间—陈大志水墨摄影”专题。
展览:
1. 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墨影画韵”个展
2. 2015年北京贤空间“观看·书写”个展
3.2016年4月日本京都国际摄影节“寂象丛生”个展
4.2016年10月中华世纪坛“从错觉到知觉”个展
5.2021年8月在金杜艺术中心“空山·镜”
80×218cm. 31.4×85.8in.
RMB:30,000-50,000
《归尘》摄于山西。参与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墨影画韵”个展、2016年10月中华世纪坛“从错觉到知觉”个展,2021年8月在金杜艺术中心“空山•镜”个展等展出;于《摄影世界》2015年第一期“似与不似之间—陈大志水墨摄影”专题上刊登。

164 陈大志 园景
2016
艺术微喷
100×200cm. 39.3×78.7in.
RMB:30,000-50,000
《园景》摄于日本京都,参与2019年5月在北京三影堂“时光褶皱—陈大志摄影艺术展”个展、2021年8月金杜艺术中心“空山•镜”个展等展出。毫无疑问,陈大志是钟情于水墨的—就像他喜欢中国古典哲学、太极一样,在他的摄影中,你能看到传统山水与水墨画的构图、留白、线条、质感。如果单击图片放大局部,影像中所有点、线、面的组合,晕染的质感,线条的形式美,不仅仅体现在全局,而且也都包含在细节中。

165 陈大志 轮回
2016
艺术微喷
展览:
1. 2017年1月年在北京贤空间当代水墨集萃群展
2. 2021年8月金杜艺术中心“空山·镜”个展等展出。
75×149cm. 29.5×58.6in.
RMB:30,000-50,000
《轮回》摄于安徽九华山。陈大志创造了一个像素化的世界,每一个面,每一条线,甚至每一个点本身,都被分割成更小的颗粒,彼此结合又相互推搡着,通过去精细化,去具象化,摄影师在二维平面上成功地实现了去真实化。“纪实、记录真实是摄影最主要的功能,但我避开了这个功能,因为纪实本身是一把双刃剑”,陈大志说,“但是去真实化,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反映事物的本质。”
- MORE -
各专场电子图录和线上预展将陆续上线,敬请持续关注!

- END -



华辰拍卖微信公众号



华辰拍卖小程序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