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五环外,生活着许多基层流动女性,
她们在表达,渴望被倾听、被感受……
主办:悦·美术馆、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
出品人:王飞跃
策展人:成蹊
项目策划:赵志勇
项目统筹:齐丽霞
游戏剧场编剧:郎佳静、张竞文
策展助理:王子怡、区凯瑶
图文设计:蒋建媛
特邀创作者:《我们的世界》(范雨素、李文丽、王成秀、施洪丽、尘埃、马湘湘)、妈妈的故事(蕉农、椰汁人、左牵羊)、“写母亲”第五季(梦雨+小希+静远)、廖璐璐
表演者:木兰社区文艺队
摄影参展者:木兰摄影小组
文献提供者:木兰社区姐妹
开幕时间:2021年12月11日下午3:00—6:00
现场表演:下午3:00—4:00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11日—12月26日
展览地点:悦·美术馆(C、D厅)
展览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7路B06号
个人史

展出实物
“花好月圆”枕巾,八十年代,妈妈为文琼准备的新婚嫁妆
个人史展演项目是以“木兰社区”基层流动女性的生命故事作为社会现场展开研究与艺术实践。展览包括个人文献展、游戏剧场、影像展三部分,内容涉及木兰姐妹们的文献、访谈、戏剧创作、表演、写作、摄影等,同时还邀请了做相关研究的学者和艺术家参与展览。
在这里,流动女性是叙述者、观察者、记录者,也是直面现实处境的当事人。她们从上学、工作、婚姻、家庭、生育等日常行为实践中探寻女性生命新的可能性。每个生命都有独立的价值,个人的生命历程、真切的肉身体验将转化为顽强的生命能量而生长、蔓延……. 艺术实践作为对话和干预的方式成为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其能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非“艺术化”的创造。
“艺术”对于人在现实中的重要性和力量越来越弱,艺术与现实生活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今天的艺术?也许今天的艺术实践需要更多元的视角,需要更广泛的介入社会现场。
成蹊
2021.12.04
“木兰的故事”游戏剧场

游戏剧场体验场景
“木兰的故事”是一个很酷的艺术项目。它是一个剧场游戏和一个主题文献展构成的有机整体。玩家们在游戏世界中体验的木兰花的人生,是现实中千千万万朵“木兰花”真实经历的缩影。而现实中“木兰花”们在人生岁月里留下的痕迹,隐藏着游戏玩家们通关的索引和指南。在这里,虚拟和真实互为镜像。
这也是一个有点另类的艺术项目。它和别的游戏不一样,没有升级打怪,没有道具奖励,甚至不太“爽”。在这里玩家所经验的,只是一个打工女性在各种人生情境里可能遭遇的人生盲盒与有限选择。而在文献展中,我们尝试在展览现场还原木兰花们生命经历中的种种片段,不加删节、不加修改。每一件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都带着一段真实经历的余响。
这将会是一个祛魅的艺术现场。它不修饰现实,它不承诺未来,它只是记录和再现一群人生命中某些经验的碎片。在当下中国,流动打工女性的总人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她们生命经验中的若干碎片拼在一起,就是我们所有人身处其中的一块巨大而坚硬的现实。
赵志勇
2021.12.04
游戏剧场报名通道

“木兰的故事”是⼀个关于基层流动⼥性的游戏剧场。你将会抽取⼀个基层流动⼥性出⽣身份卡,依靠自⼰的判断和选择完成⼀系列有关教育、⼯作、婚姻和⽣育的游戏关卡,历经60—70分钟时间体验基层流动⼥性的真实⽣命历程,最终获得⼀份属于【你的身份】的⼈⽣报告,对流动⼥性这⼀社会群体进行更多的认识和思考。如果你愿意,游戏结束后,你还可以和其他游戏参与者、游戏发起⼈⼀起花费45 分钟时间复盘这场游戏,分享你的游戏体验和通关感受。
游戏剧场招募参者
(共7场次,每场次限20人)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

“木兰”的生长自述

展出实物
木兰姐妹的旧照
木兰是一家植根于京郊打工者社区,服务于基层打工女性的民间组织。发起人亦为在京漂泊多年的女性,在教育、打工、流动、婚育、家庭的亲身经历中深感于打工姐妹身处城乡之间,兼顾家庭工作的特殊困境,于2010年在北京北五环之外东沙各庄成立社区活动中心,旨在寻求打工姐妹之间相互帮助及鼓励,通过吸纳更广泛的社会资源的参与,改善打工姐妹的生存状况,从而更好的适应、融入城市生活。
木兰之初就成立了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队。唱歌跳舞之外,也经常排练一些小品或舞台剧。特别是戏剧学院的赵老师和学生的参与,2019年基于打工姐妹的人生故事排演戏剧《生育纪事》,文艺队的排练、编剧和表演都得到很大提升。
展出实物
木兰姐妹的流动证件、2013打工春晚演员证、合影
故事的挖掘是一个长久、细致的过程。自2017年开始,我们通过深度访谈,陆续整理出了28个口述故事。我们渐渐发现深入访谈和日常聊天很不一样。每个人可能也会忽略自己的生命史,从来不会把它放在一个言说的位置上,觉着这没有什么可说的。同样,一般来说,别人的生命史,也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好像也没有什么可问的。这中间存在一种渐行渐远的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我们没有办法像搬开一块石头那样,消除这种障碍。
因此,我们找到一种基本工作方法,就是“问”。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等候者,等着有人来耐心诚恳的听她讲一讲自己的故事。是的,这是必须的等待。而在这里,我们把最重要的感谢给于倾听者。感谢参与这些访谈的志愿者,通过她们的耐心、共情和诚意,使我们有机会走近那些精彩的生命故事——个人史。

展出实物
曾经有志愿者问我们,你们工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虽然这样的问题很难回答,但正是这样的问题,才有可能促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去思考。实际上,我们的工作基本上也围绕着一种“呈现”方式:文艺表演,访谈文本,影像图片……我们能够清晰感觉到那种最迫切的需求——如果我们同样追求美好生活,那么我们就必须从“呈现”开始。
追问这个工作的意义,无非就是,反思我们这样工作究竟可以产生多大效益。如果这种坚持不懈,获得更多呈现本身,没有一个能够产生重大效益的成果,比如说,真正改善包括经济上改善打工姐妹的生存状况,这样工作到底还有没有意义?也许,这个执念需要得到一点点纠正,在我们丰富而交错的社会网络当中,每一个生命个体,并不需要别人的绝对责任,关于行动的意义可能需要卸下“打包票”的沉重包袱。只有如此,我们才有可能先去做一个倾听者。
生活当然是不容易的,我们对命运的奇迹并不期盼。相信在我们的社会当中,也存在着真正可以相互看见的维度。也许我们不能一劳永逸的获得美好生活,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相互关心。让我们把已经被忽略的变得不再被忽略。如果通过我们的表达,可以获得一点点治愈,多一点点乐观和豁达,那么也请珍惜,不要以为你不能给与他人更多帮助,就放弃这一点点努力。
张睿
2021.12
【个人史展】之基层流动女性故事展

展出实物
木兰姐妹故事本
书写是她们的出⼝,也终于成为我们⾛进她们⽣活的⼊⼝。⽣活中,她们⼤多做着相对基础的⼯作,是照顾⼉⼥的主⼒,是为家庭做出退让的⼀员,但在她们的⽂章中,却时常有着激烈的谴责、深刻的反思甚⾄自嘲,有那些平日里不会与⼈聊起的话题,有那些日复⼀日琐碎⽣活里少有的思考和感悟。
本次“故事展”除了展出基层流动⼥性的自我书写,还将首次公开基层流动⼥性访谈语音资料。这些⽂字和语音⼏乎展现了基层流动⼥性在⼈⽣每⼀个阶段的处境和遭遇,或许这⽆关⽂学性的宏⼤叙事,但她们具体细腻,背后是个⼈的⽣命体验,也是时代的漫长回声:
故事展节选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女工故事
【个人史展】之基层流动女性摄影展

木兰摄影工作坊姐妹王娜作品
摄影,是一种正视。鲜花晨露、新洗好的衣物在阳光热度下舒展;地铁人潮往来、村口夜色温柔、街灯留住一家三口的温馨背影;远方故乡,麦穗已经金黄……
与外部视角的凝视并不相同,当流动女性姐妹们将镜头对准自身的日常,这是一种自觉采取的记忆行动。她们以温柔而有力的目光捞起时间中的定格,用图像语言为夜以继日的生活场景赋予灵光。照片盛着流动的每一寸足迹,也穿越遥远的距离,陪伴在思念的家人身边。
影展将呈现12位流动女性经过摄影工作坊学习后,自己用手机拍摄的最新摄影作品。同时,展厅呈现往期摄影工作坊学员的三十余本Zine(摄影书)。作品以第一视角,展开打拼与思念、迁徙与聚散的图景,诉说流动女工的生命故事。

木兰摄影工作坊姐妹何文琼作品

木兰摄影工作坊姐妹黄玲作品
特邀创作者及作品
在对流动女性问题的共同关注下,本次展览特邀创作者:《我们的世界》(范雨素、李文丽、王成秀、施洪丽、尘埃、马湘湘)、妈妈的故事(蕉农、椰汁人、左牵羊)、“写母亲”第五季(梦雨+小希+静远)、廖璐璐,在展厅中呈现相关作品。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作品
背景资料

展出实物
木兰姐妹的证件照
截⾄2017 年末,中国流动⼈⼝规模为2.445 亿,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发展报告2017》数据显示,流动⼥性占总流动⼈⼝的比重从2011 年的47.7%增长为2016 年的48.3%,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已经占据“半边天”的流动⼥性还未能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
很多流动⼥性因家庭需要或经济压⼒从农村⾛向城市,又因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或囿于被禁锢的视野⽽做着简单辛苦和收⼊有限的⼯作,同时承受着差异化社会保障带来的不安全感。有调查显示,流动⼥性在⼯作选择上受到较⼤限制,⼯资待遇和⼯作福利相对较差,在外⼯作⽣活的经历和感受与男性相比有着较⼤的差异,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复杂。
在基层流动⼥性的⽣命里,婚姻和⽣育通常是⽆法摆脱的命题。在难以逃避的困境之中,她们面临的问题不是“嫁不嫁”,⽽是“远嫁到另⼀个地⽅”还是“嫁给邻村的男⼈”,不是“⽣不⽣”,⽽是“⽣男⽣⼥”和“⽣⼏个”,她们是被选中回归家庭抚育小孩的⼈,也是因缺少社会经验和经济独立能⼒⽽⽆法提出离婚的⼈。
健康、教育、经济、社会保障……今年9 月27 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发展纲要(2021—2030 年)》,在多⽅面做出规划,提出要根据妇⼥需要开展⼼理咨询、评估和指导,预防抑郁、焦虑等⼼理问题,探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性别平等教育模式,为进城务⼯⼥性、⼥性新市民、待业⼥性等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反对⼀切形式的家庭暴⼒。规划与措施若能落地,也将会为基层流动⼥性带来⼀些新的⼈⽣可能性。
目前,中国流动⼥性的数量约在⼀亿名左右,她们的学校教育、⼯作经历和婚育⽣活是时代的变与不变中⼀本流动的社会写真,在这里,她们邀请你,看见她们的人生。


展出实物
*本次展览是由悦·留学生艺术计划”特别支持的展览项目。本“计划”是由北京悦·美术馆发起并主办的公益艺术项目,长期为留学生群体为主介入的公益艺术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关注社会各领域的创造性活动,推动更多元化的艺术生态。
主办单位简介
悦·美术馆
ENJOY-ART MUSEUM
悦·美术馆成立于2010 年,位于北京市798 艺术区核⼼位置,是艺术区内规模及影响⼒较⼤的艺术空间之⼀。悦·美术馆设计尊重保留了798 老厂房的外观原貌,内部以简约、前卫、时尚的当代原素和具有历史背景的老旧建筑有机融合。悦·美术馆因设计优秀曾获第19 届APIDA 亚太区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奖等国内外设计奖项。
悦·美术馆旨在以⾼端学术定位,致⼒于当代艺术在中国本⼟的普及和国际推⼴。
倡导艺术与时尚、艺术与⽣活新理念,为国内外艺术家,艺术机构、时尚界、设计界等建立⼴泛交流互动的优质平台。
悦·美术馆注重艺术与公益事业的发展建设,充分发挥本身艺术资源优势,为社会特别是少年⼉童,在美术教育普及和美育帮扶上建立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相关活动。
木兰花开
MULAN COMMUNITY
北京⽊兰花开社⼯服务中⼼(简称⽊兰花开)2016 年6 月北京市民政局注册,5A级社会组织。在打⼯者社区建立活动中⼼,引进外部社会资源,为打⼯⼥性及其⼦⼥提供⽂化教育和精神⽅面的服务,通过扩⼤其社会交往面,增加彼此的联系和互动,从⽽拓展其⽂化⽣活空间,提⾼其独立自主和性别平等意识,更好的融⼊城市⽣活。
悦·留学生艺术计划
ENJOY-ART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悦·留学生艺术计划”是国内首创的艺术公益扶持项目,由北京悦·美术馆发起并主办,为在校、已毕业和即将进入国外院校的留学生们,提供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展示平台。项目将长期与国际知名艺术院校合作,帮助中国留学生在归国后的艺术实践项目落地。通过持续的展览项目来推动国际间青年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沟通、交流,呈现更多元化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青年艺术活动。
“悦·留学生艺术计划”项目已经成功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英国AA建筑联盟、意大利弗洛伦萨艺术学院等多所国外知名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举办过多次展览活动。除了为留学生们创建第一次参与或策划展览活动的机会,“悦·留学生艺术计划”还与留学生们携手为边远落后地区的孩子们提供美育、助教的帮助,为社会献出爱心。
察尔湖文化
CHA ER LAKE CULTURE
悦·留学生艺术计划一直由察尔湖文化特别支持,察尔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内蒙古察布市兴和县东南部,海拔约1890米,总面积为6.6万亩。“察尔湖”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交界处的永定河支流dong'yang东洋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积2250k㎡。察尔湖文化是以“察尔湖”景区特色为依托,致力于新型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希望打造旅游、艺术、健康、生活、娱乐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区。
特别鸣谢: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