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看,艺术家

Lee Wan

Vol.11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2017年,Lee Wan在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展出的装置作品《Proper Time: Though the Dreams Revolve with the Moon》及雕塑作品《For A Better Tomorrow》现场图,图片由艺术家及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Arts Council Korea)提供



“我的很多作品都源于最基本问题,比如‘为什么我是我?’和‘我为什么选择这个?’当我做出选择时,它总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种感觉会影响我的个性,影响我未来的行为,影响我所做的决定。我试图在作品中探索这种心理。”

——Lee Wan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Lee Wan,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韩国艺术家Lee Wan自从于2014年荣获三星美术馆主办的首届Spectrum Artist Award并在同年参展第十届光州双年展(Kwangju Art Biennial)后,立即在艺术界掀起了一场旋风。他运用装置、雕塑及视频等多媒体媒介,探讨资本主义制度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在韩国的影响。他还对整个体系提出了质疑,表达挑战常规的各种观点,并试图找到逃离体制的方法。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For A Better Tomorrow》(2015),Lee Wan,图片由艺术家及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提供

2017年,Lee Wan与艺术家崔玄周(Cody Choi)一起代表韩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收获了众多来自国际策展人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和赞誉。Lee Wan在展馆中的三件作品:《Mr. K and the Collection of Korean History》、《Made In》和《Proper Time》分别展现了艺术家对韩国、亚洲和世界的看法,并且也成为了他最具代表性的系列。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Book Sporting Goods》(2006),Lee Wan,图片由艺术家提供©Lee Wan

《Mr. K and the Collection of Korean History》这个作品将1,400张照片与各种文物及档案汇集在一起,它们记录了匿名记者K先生的一生。2012年秋季,Lee Wan在一个古董市场以仅仅5万韩元的价格买下了一个珍珠母盒子,里面的照片可以追溯到1930年代,汇集了这位K先生从5岁开始一直到成为祖父的点滴,同时也见证了韩国在过去80年中的动荡历史和现代化进程。其实Lee Wan从2010年就开始收集与韩国政治与权力相关的对象,目前已经收集了1000多件。其中包括日本驻韩总督府出版物、历届总统的任命书和勋章、历届总统的亲笔书或书籍、总统记录、过去的报纸、社区官员的笔记、手表、选民名册等等。他说:“我想讲述关于每一代人如何看待他们的韩国的故事。这其中会有一些共同点,但也会有许多不同之处。我认为这是展示韩国有趣一面的伟大展览。”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2017年,Lee Wan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Mr. K and the Collection of Korean History》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及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提供

其中,视频作品《Made In》也是让Lee Wan最初获得公众关注的系列。在这个作品中,他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比如谷物、果汁和砂糖,思考它们从东南亚的小工厂运至欧美大型超市的整个过程。在创作的数年里,他曾前往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考察当地作为经济命脉的工厂和农场。同时,他还记录下自己在台湾的甘蔗种植园、柬埔寨的稻田、印度尼西亚的木桌工厂、缅甸的金矿、泰国的丝绸西装制厂和马来西亚棕榈油工厂里的工作以及与当地农民的互动。这些旅程和交流让Lee Wan深受启发,之后就创作出《Proper Time》,这件作品的核心来自于一个问题:“世界上不同的人需要进行多久的劳动才能支付起一顿饭钱?”Lee Wan对来自世界各地的1,200人进行线上和线下的采访,并将收集的信息和各国政府的公开信息整合在一起。然后他邀请到工程师和程序员共同开发了一个可以控制时钟运动的数字电路。在威尼斯双年展的韩国馆里,670个时钟以不同速度转动,仿佛在记录着每个人生活的独特节奏,观众也好像与那些正在忙碌劳动在生产线上的人共处一室。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2017年,Lee Wan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作品《Mr. K and the Collection of Korean History》局部,图片由艺术家及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提供

Lee Wan解释道:“吃饭是超越国界、阶级和宗教的普遍需求,我想要呈现不同条件下的早餐价值(由GDP、文化、传统、宗教、财富、工作差异和生物差异决定),我想根据爱因斯坦的时间理论量化每个人努力的时间,然后我问自己,是否也可以根据这些经济规范来评估一个人的生活。”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Mr. K and the Collection of Korean History》(2010-2017),Lee Wan,图片由艺术家及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提供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Mr. K and the Collection of Korean History》(2010-2017),Lee Wan,图片由艺术家及韩国文化艺术委员会提供


这并非是Lee Wan第一次通过作品深入探索社会商品和消费主义的主题。早在2008年,他就在位于韩国果川的国家现当代艺术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参加了名为“I Am An Artist”的群展,当中包括了他超过八分钟的视频Dei Gratia(2008)。该片段连续拍摄正在旋转的底座,上面放着一只死鸟,Lee Wan时不时地放上一些有国际品牌包装的啤酒瓶,麦当劳炸薯条容器,止痛药等,同时任由鸟尸继续腐坏。其中,正在旋转的底座似乎象征着人类永无止境的消费,也透露出艺术家本人对社会运作恶性循环的焦虑和痛苦。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If Given a Chance, I Do Refuse It》(2012),Lee Wan,图片由艺术家提供©Lee Wan

近年来,Lee Wan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利用他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获得的影响力来继续帮助和鼓励韩国的年轻艺术家们。他曾协助举办Union Art Fair,为200多名艺术家提供更好地与公众接触和展示的机会。他说:“或许我的想法听起来很愤世嫉俗,因为我说的是实话,但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希望。”


相关阅读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看,艺术家 Vol.11 | Lee Wan 艺术家 Wan Vol.11 Vol 112017年 威尼斯双年展 韩国馆 作品 雕塑 现场图 崇真艺客

更多巴塞尔艺术展社交媒体

微信&微博:巴塞尔艺术展
Facebook: Art Basel
Instagram: Art Basel
Twitter: Art Basel
Youtube: Art Basel

*内容版权归巴塞尔艺术展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图片与文章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