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OCAT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1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于2021年10月29日至31日在线举行。本次年度讲座邀请到美国盖蒂研究中心主任、古代美洲艺术研究专家玛丽·米勒(Mary Miller)作为主讲人,以“形成中的艺术:玛雅艺术制作”(Art is in the Making: The Making of Maya Art)为题,展开为期三天的讲座。三场讲座先后聚焦前西班牙时期物质的物质性及其来源,玛雅名城帝卡尔的杰作和成就,以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后的美洲艺术,尤其是玛雅艺术的命运。此外,每一讲还邀请到相关领域学者做主题回应并参与对谈。
第一讲主题为《玛雅世界:对材料的探索及对物质性的把握》,回应嘉宾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新伟。活动开篇由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及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渠敬东致辞。对谈环节由巫鸿作学术主持。活动全程由OCAT研究中心学术总监郭伟其,及公共项目部刘令仪主持。与第一讲内容相关的主讲人过往文章,请见2021年度讲座相关阅读4:《珍与常:玛雅艺术与建筑的材料》。

OCAT研究中心直播现场
第一讲 讲座纪要
主讲人:玛丽·米勒
美洲大陆的居民最早是从亚洲步行迁徙而来的。然而,早期人类的证据却鲜有留存。虽然犹他州沙漠中发现的人类足迹化石可佐证23000年前美洲人类的存在,然而文明进化的证据却直到6000年前才出现在美洲大陆。一些位于美国境内的现存泥土构建的城市遗址也只能使我们一窥那些伟大早期城市的规模而已。直到近些年,这些早期文明的发展演变及其城市建造内部的复杂结构,才借助激光雷达技术得以向世人展现。
在美洲早期居民向南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主要通过猎杀大型哺乳动物来获得食物。在美洲定居后,他们先后驯化了葫芦、富含营养的黑色干扁豆、以及玉米作为主食作物。土豆则是南部安第斯文明饮食结构的主要构成。可可是南北方贵族阶层都享有的消费品。蜂蜜因其产量低,也成为了昂贵的贸易商品以及稀有的贡品。印加人还种植菠萝、草莓等水果。总体而言,因为缺少被驯化的哺乳动物、乳制品以及橄榄等,美洲饮食结构中脂肪和维生素C的比例很低。在美洲的热带地区,人们只能通过牛油果获取的脂肪,依赖贝类、鱼类和昆虫提供额外的蛋白质,并从辣椒和西红柿中补充摄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
在日常用品方面,美洲人民圈养火鸡、兔子、狗和豚鼠,并以此为制作床具的皮毛以及纤维的来源。美洲还是烟草的主要产地。在西班牙人入侵后,玛雅人的“Tzi’gah”一词演变成为国际通用的对香烟的称谓术语,“cigar”。不仅如此,香烟的销售也都一直遵循美洲本土传统的二十进制,以20根为一包。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其他的商业产品还保留着这样的计数系统。由于一方面缺乏驮兽,另一方面并未将轮子投入实际生产生活,北美原住民主要依靠人力来运输。在安第斯地区,长途旅行主要依靠芦苇船和由巨大热带树木雕造而成的独木舟。
美洲北部和南部所具有的物质材料都有其独特性。直到西班牙人入侵之际,南北之间对其各自所拥有的物质及对物质的认知都鲜有沟通和交流。尽管如此,美洲的北部和南部的宇宙观却共享同一种关于颜色与方位之间关系的基本框架。他们还都以20为基本单位进行计数,并由此演变出了严谨的计数系统,以及历法系统。
在环境方面,美洲地区的野生生物大多具危险性,除了美洲狮、美洲虎等猫科动物以外,还有狼、鹞鹰、秃鹰、蛇、大西洋中鲨鱼,和太平洋里的虎鲸等等。在气候和地理条件方面,中美洲北部两岸不同的洋流、安第斯山脉的阻隔、位于南美洲太平洋海岸的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以及位于南美洲北部的世界上水流量最大的亚马逊河,共同将美洲划分成了环境特征截然不同的几个区域,也将美洲与世界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美洲原住民正是在这样独特的环境构造中,征服了这片危险且具多样性的土地。
在这片土地上,美洲居民开始对物质性进行利用和改造。虽然美洲北部和南部生产的棉花有所不同,但他们均利用本土的棉花品种掌握了纺织技术。最初促成纺织技术发明的动力可能来自于捕鱼时对渔网的需求。美洲人民还利用靛蓝染料创造出著名的“玛雅蓝”,利用胭脂虫生产红色染料等。早期的编织技术有可能还促进了素烧陶器的发展。虽然美洲人从未使用过釉料,但是他们通过将矿物颜料混入化妆土中,并进行低温烧制的方法为陶器增添了色彩。这些颜料也同样被运用在纸张上。
石料因其硬度、颜色,和稀有程度而被美洲人民赋予多重价值。诸如石灰石等较常见的材料,就常被用作石碑的基体;至于滑石或石膏等较不常见的材料,其柔软的表面则被用来铭刻历史记录。在特奥提瓦坎,钟乳石和石笋等洞穴堆积物以及方解石大理岩常被用来制作面具。这些面具完美呈现了所使用石料的纹理,表现出当地人对材料特性的精确掌握。美洲另一大自然资源火山也提供了丰富的石料资源。厚重、敦实且耐久的玄武岩火山岩被奥尔梅克人用来制作早期的纪念性雕塑;量轻的凝灰岩是玛雅雕塑家在科潘创造立体雕塑和建筑装饰的原材料。为了使图像得以长久保存,阿兹特克人利用同样耐久且质密的安山岩制作大型雕塑,阿兹特克太阳石就是其中一例。另有一种玻璃质火山岩,黑曜岩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可作仪式之用。燧石作为火种来源,被玛雅人认为形成于闪电击中的地下世界,具有闪电神卡威尔(K'awiil)的特性。
工具的形式本身也可以受到尊崇,尤其是“斧头”或锛头状的工具。一方面,这种工具可以用来砍伐森林以驯化环境,使其适宜人类的居住;另一方面,这种工具也具有象征意义。例如,绿岩锛头可以象征玉米神。中美地区人民几乎都被坚硬的绿岩所吸引。孔雀石在玛雅人看来有一种“异域”的特质。在帕伦齐,那位被人称为“红皇后”、但实际身份不明的女性统治者死后所佩戴的面具即是由孔雀石制作而成。到了阿兹特克时期,已几乎无新的玉石原材料流通,所以人们开始挖掘并再利用古玉。例如,帕卡尔王死后的玉覆面上就有很多块古玉。除了玛雅低地地区,在奇琴伊察也可发现对古玉再利用的例证。公元900年左右,绿松石开始在中部美洲地区变得流行,其地位甚至超过了曾主导一时的玉石。将这种蓝绿色的绿松石镶嵌点缀于逝者的面具上,人们可以通过颜色的细微差别,来强调人面部结构中带有特殊力量的部位,如前额、颧骨、鼻梁等。
与欧洲所使用的色环不同,美洲人偏好将相互对立的颜色一同使用,例如并置使用红色与绿色的材料。这种并置对美洲人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朱砂因来自于火山,故而代表着炽热与危险,它可以激活来自于寒冷且黑暗地下的玉石,又或者是产自冰冷深海中的海菊蛤。由此可见,这些物质性的源头也是具有意义的。
除了海菊蛤之外,贝壳同样也被美洲人开发并利用。帽贝既是食物,也是重要的装饰品。一些观点认为,帽贝装饰物因其形状而具有女性象征。和玉石一样,贝壳也可被用作乐器。贝壳极其适于刻画,且其表面所绘图案的主题常与对声音的表现相关。鱼骨可用于针线活或作为抽血的工具。实际上,各类骨头也是构成物质性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类的股骨,被认为可向外辐射巨大的力量。在仪式活动中,祭司会使用鹿角或鹿的胫骨。
虽然金和银是可见于中部美洲的材料,但是金银制品其实更常见于南美洲。制作金属的技艺,例如雕金工艺以及失蜡法,就是于公元1000年左右,先从安第斯传到奇琴伊察,再进而流入中部美洲的。实际上,中美洲很少使用银。但即便如此,太阳代表金,月亮代表银的观念却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于中部美洲。
地理构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美洲人民的信仰体系,是美洲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和洞穴被神圣化,人造建筑被视作与自然世界沟通的媒介。对中美地区人民来说,神祇是自然力量的化身。某些中美地区的文化是有单一权利中心的,例如阿兹特克的首都提诺奇蒂特兰,以及在此之前的特奥提瓦坎。但是玛雅人却不同。虽然他们同属一种文化和文明。无论是在科潘、帕伦齐还是帝卡尔,人们都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书写,共享同一种信仰体系、技术,以及价值系统。但是他们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中心或都城。贯穿玛雅人历史的是城邦之间不断的竞争、彼此之间的战争和压迫、间或有结盟和重组。但也正因如此,玛雅人所创造出的诸多杰作,才为现代人提供了关于差异和传统的材料。他们遗留下来的大量铭文和多样的艺术传统,使我们得以一窥这些前现代时期热带地区的不同文化。
在玛雅艺术中,物品的规格、形制、颜色都可以服务于审美目的,因此我们现今所看见的与物质或材料本身所要表现的可能是不同的。不管是在建筑、陶器,还是雕塑方面,古典时代晚期的玛雅(约为公元600-900年)都具有不争的创造力。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发现使得玛雅历史叙事的复杂性逐渐展开,也让世人见证了玛雅人对物质性的惊人掌控力。玛雅艺术家们受训于传统,却不受制于传统。古典时代晚期的艺术家们在战事或削减的经济支持的影响下,仍能推陈出新。尽管如此,由于时局的变换,创新不一定永远是唯一的答案。第二讲就将谈到创新与重复之间的张力,以及在何种情形下,玛雅人会舍弃变化转而选择不变与重复。
“2021年度讲座系列”回顾
· 启动讲座 ·
讲座回顾 | 2021年度讲座系列启动讲座第一讲:神圣空间的构建
讲座回顾 | 2021年度讲座系列启动讲座第二讲:考古所见古代中美洲的创世神话和宇宙观
· 研讨班 ·
2021年度讲座系列|玛丽·米勒研讨班第一期:艺术制作与神话媒介
2021年度讲座系列|玛丽·米勒研讨班第二期:作为方法的美洲艺术
· 年度讲座 ·
2021年度讲座|第一讲 玛雅世界:对材料的探索和对物质性的把握
2021年度讲座|第二讲 玛雅艺术:艺术如何变化,如何保持不变
2021年度讲座 相关阅读 1 | 梅根·奥尼尔《自然的力量:古代玛雅世界的艺术与神灵》节选
2021年度讲座 相关阅读 2 | 张光直《艺术、神话与祭祀:古代中国的政治权威之路》节选
正在展出

参观须知
*为配合北京市疫情管控措施,请参观“2021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及OCAT研究中心图书馆的朋友扫描以下展览预约码进行预约,感谢配合。

*同时,为配合疫情防治工作,到馆观众须出示预约二维码、健康码及行程码,现场登记信息,接受体温测量,并全程佩戴口罩。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