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说起来可能有些矛盾,但我对声音的兴趣不仅在于它听起来如何,也在于它看起来如何。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

《THE WIRE》,第195期,2000年5月





2021年11月20日-2022年2月23日,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在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okyo)举办个展“转译”(Translating)。马克雷的创新艺术实践处于艺术和音乐的交叉点,此次展览为他在日本的首个大型美术馆个展。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回收唱片》(Recycled Records),1981年

黑胶唱片拼贴
直径:30.5 cm
艺术家收藏
© Christian Marclay. Courtesy Paula Cooper Gallery, New York.


20世纪70年代末,马克雷开始在纽约的表演中使用唱片转盘进行声音实验。作为一位长期活跃在前卫音乐界的重要人物,他关注作为视觉信息的声音,以及音乐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表达、物化和商品化,被公认为将当代艺术和音乐联系起来的最受欢迎且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无题(出自“虚构唱片”系列)》(Untitled (from the series 'Imaginary Records')),1992年

改动后的唱片专辑封面

31.1 cm x 31.1 cm
摄影:Steven Probert
© Christian Marclay. Courtesy Paula Cooper Gallery, New York.


马克雷的作品涵盖表演、拼贴、装置、摄影、绘画和录像,他在创作中常常对黑胶唱片、CD、漫画、电影和照片等各种现成媒介进行再利用。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行动:Froosh Sploosh Wooosh Sskuusshh Splat Blortch(第2号)》(Actions: Froosh Sploosh Wooosh Sskuusshh Splat Blortch (No.2) ),2014年

布面丝网印刷和丙烯酸
222.2 x 302.5 cm
© Christian Marclay. Photo © White Cube (George Darrell)



行 为 艺 术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的音乐来自于行为艺术。在70年代末,马克雷对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丹·格雷厄姆(Dan Graham)的作品非常感兴趣。朋克摇滚音乐对马克雷的创作发展也非常重要。在马克雷看来,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等行为艺术家和朋克摇滚运动之间有很强的联系。


1977年,马克雷作为库伯联盟学院(Cooper Union)的访问学生来到纽约,并花了大量时间在俱乐部圈子里。当马克雷回到麻省艺术学院(Massachusetts College of Art)完成学士学位时,他开始了行为表演——并不是为了制作音乐,而是为了摆脱制作物品。


在1982年与舞者和编舞家Yoshiko Chuma合作的表演“吉他撞击”(Guitar Crash)中,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创作了一件自制乐器phonoguitar,并用它进行了1985年之前的个人表演。视频《鬼魂(我不活在今天)》(Ghost (I don't live today))最初为马克雷1983年在The Kitchen剧院的一次演出。它在1985年被记录下来并被制作成影像。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鬼魂(我不活在今天)》(Ghost (I don’t live today)),片段,1985年 

视频,版数不限

时长:5分钟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视频四重奏》(Video Quartet),2002年

四频影像投影,有声,14分

每屏 243.8 x 304.8 cm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创作”(Compositions)展览现场,西班牙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年4月11日-9月24日,摄影:Sílvia Poch


2003年,本·尼尔(Ben Neill)在《Bomb》杂志如此评价他:“克里斯蒂安·马克雷的作品具有一种纯视觉艺术家中少见的即时性和连通性。他被公认为是DJ媒介的远见者,并被许多年轻的DJ所效仿,他后来亦将其中一部分人纳入到自己的项目中。”



影 像 作 品


作为马克雷的众多创作媒介中的一个丰富分支,他的影像作品通常呈现为电影片段的艺术性视听拼贴。从1995年的《电话》(Telephones),到2002年的多屏影像杰作《视频四重奏》(Video Quartet)和2007年的《交火》(Crossfire),马克雷持续致力于对电影文化的挖掘,将影像碎片再情境化为引人入胜的声音与视觉整体。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视频四重奏》(Video Quartet),2002年

四频影像投影,有声,14分

每屏 243.8 x 304.8 cm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创作”(Compositions)展览现场,西班牙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2019年4月11日-9月24日,摄影:Sílvia Poch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交火》(Crossfire),2007年

四频影像投影,4张DVD,8分30秒

循环播放,尺寸可变

展览现场,伦敦白立方画廊霍斯顿广场分馆,2007年2月2日-3月10日,摄影:Stephen White


在时长7分30秒的《电话》中,马克雷将希区柯克经典电影《电话谋杀案》与《惊魂记》、以及90年代的《西雅图夜未眠》等等好莱坞电影中人物接听电话的片段剪辑到一起,创造出幽默而富有节奏感的作品。电话及其仪式是当代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自这部影片创作以来,手机的问世从根本上永远改变了这种经验。出于这两个原因,《电话》在今天看来具有一种怀旧特性。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电话》(Telephones)(静帧),1995年

DVD,7分30秒


马克雷在1997年的一次采访中指出:“不在场是一片可以用故事填补的空白……沉默是定义声音的负面空间。”在《电话》中,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模糊的叙事,而这一叙事让人们反思被改变、不稳定、不充分、特别是经电话过滤和抽象后的语言交流。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电话》(Telephones),1995年

DVD,7分30秒

“电话”(Telephones)展览现场,保拉·库伯画廊,1999年12月11日-2000年1月29日


延续其影像创作手法,马克雷2010年的作品《时钟》(The Clock)自首次在英国亮相以来,便受到艺术评论家和公众的高度评价。在这件作品中,马克雷摘取出成千上万指示时间流逝的电影片段。通过种类繁多的时计——从钟楼到手表,从嗡嗡作响的闹钟到间或发声的布谷鸟钟——《时钟》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作为电影叙事多方面主角的时间之上。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时钟》(The Clock)(静帧),2010年

单频有声视频,24小时


凭借精湛的技巧,艺术家将这些时刻从原始情境中摘取出来,剪辑为一部24小时的蒙太奇,并实时呈现。《时钟》仿佛被时间本身的潜在叙事所重新排列,依循统一的速度向前推进。作品在放映时与展览空间的当地时间同步,电影时间和真实时间由此融为一体,揭示出每一分钟所包含的时而悬疑、时而悲情、时而浪漫的叙事可能性。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时钟》(The Clock)(静帧),2010年

单频有声视频,24小时

展览现场,伦敦白立方梅森苑空间,2010年10月15日-11月13日,摄影:Todd-White Photography


马克雷2019年的影像新作《48部战争电影》(48 War Movies)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中首次亮相。同年秋天,这件作品在保拉·库伯画廊中进行了北美首映。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48部战争电影》(48 War Movies),2019年

单频影像装置,彩色有声

循环播放,尺寸可变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个展现场,保拉·库伯画廊 ,纽约西524街26号,2019年9月12日-10月19日,摄影:Steven Probert


《48部战争电影》为一部单频道影像,它将从美国内战到伊拉克的冲突画面聚合为一场令人震惊的战争奇观。戏剧性被拼贴进几乎无法分辨的叙事中,并以同心矩形的形式呈现,仿佛一条闪烁着的流行文化传送带。48部战争电影同时连续播放,伴随画面的电影配音形成一股难以分辨的战争杂音。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48部战争电影》(48 War Movies),2019年

单频影像装置,彩色有声

循环播放,尺寸可变



尖 叫 呐 喊 


《48部战争电影》同时展出的为马克雷的版画系列作品《尖叫》(Scream)其中静止而沉默的面孔取材于日本与西式漫画,以彩色木刻绘制并以巨大的尺幅呈现,尖叫的表情似乎是对放映影片中持续噪音的抗议。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个展现场,保拉·库伯画廊 ,

纽约西524街26号,2019年9月12日-10月19日,

摄影:Steven Probert


对于尖叫的表现在流行音乐与好莱坞电影中是如此普遍,以至于它自然而然地出现在马克雷的创作中。在马克雷“身体混合”(Body Mix)系列的早期代表作《呐喊梦境》(Scream Dream, 1991)中,被缝在一起的专辑封面令人联想到超现实主义的精致尸体——被混合重组的人脸或身体。通过这种方式,该作品对特定音乐流派在推广时所使用的大男子气概与女性优雅气质进行了滑稽的抨击。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呐喊(蓝红划分)》(Scream (Blue and Red Split)),2018年

彩色木刻,印制于Saunders Waterford 190克热压纸上

204.5 x 130.8 x 6.4 cm

摄影:Steven Probert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呐喊(哭泣橘色)》(Scream (Crying Orange)),2018年

彩色木刻,印制于Saunders Waterford 190克热压纸上

215.3 x 129.5 x 6.4 cm

摄影:Steven Probert



马克雷在一系列大型木刻版画中创造出蒙克与动漫文化的混合体。在每一件独特的作品中,从日本动漫和美式漫画中剪下的卡通形象碎片被拼贴在一起,以创造出尖叫中的面孔。随后,艺术家对拼贴后的图像进行扫描、放大,再刻于木板上,以铜版印刷机着鲜艳醒目的色彩印制。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呐喊(橘色与蓝色颤动)》(Scream (Orange and Blue Shaking)),2019年

彩色木刻

230.3 x 131.3 x 6.3 cm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呐喊(夜视)》(Scream (Night Vision)),2019年

彩色木刻,印制于Saunders Waterford 190克热压纸上

160.7 x 126.7 x 6.4 cm

摄影:Steven Probert



“呐喊 ”(Scream)木刻版画扩展了马克雷以漫画或动漫为媒介创作的大量声音作品。作为其标志性作品之一的2010年作品《动漫卷轴》(Manga Scroll),由日本漫画小说译本中剪切下的拟声词组成,这些拟声词在拼贴后被印制在长达60英尺(约合18.3米)的卷轴上。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动漫卷轴》(Manga Scroll),局部,2010年

日本Hiromi纸(Gampi white)、Asahi Black生丝书面布卷轴、木

纸张:40.6 x 2000.3 cm

卷轴:48.3 x 7.6 x 7.6 cm

Edition of 5, 1 AP, 1 USF proof

摄影:Sarah Howard

图片由Graphicstudio/USF, Florida提供



《48部战争电影》和《尖叫》都对国际战争的无休止行进及其在大众文化中的斡旋进行反应。通过挪用并操作传统媒体碎片,马克雷提出了一种对于创伤的替代应对机制:以永恒的尖叫替代面具般的痛苦微笑。



最 新 个 展


“转译”是马克雷在日本举办的首次大规模美术馆个展,旨在向观众介绍他多样化和不拘一格的艺术创作。展览选取了马克雷艺术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受观念艺术和朋克音乐影响的早期作品,由图像和声音信息样本构建的大型装置,以及反映了弥漫在当代世界中的焦虑情绪的近期创作。


本次展览以“转译”一词来指代马克雷的独特创作方法,即试图在视觉和听觉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对等性,并通过一种感官的错置来解读世界。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转瞬即逝:乐谱》(Ephemera: A Musical Score),局部,2009年

出自一套28对开本书,由 mfc-michèle didier, Paris /Brussels 制作和出版
© Christian Marclay & by mfc-michèle didier. 


出生于加利福尼亚、成长于日内瓦的马克雷,从小在瑞士和美国两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穿梭,这段经历也促使他决定成为一名艺术家:“我不太相信语言,而对其他交流方式更感兴趣,例如视觉语言或音乐——那些取决于不同符号或感知的东西 ”。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欧陆(出自“身体混合”系列)》(Continental (from the series 'Body Mix')),1991年

两张唱片封面和棉线

54.6 x 33 cm
摄影:Steven Probert
© Christian Marclay. 


马克雷的采样方法在其诸多作品中都很显著。这种方法需要对现有的图像和声音进行提取与再利用,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转译”行为,并为语言提供了一种替代方式。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回收圆环》(Recycling Circle),2005年

有声视频装置
摄影:Osamu Watanabe
© Christian Marclay. Courtesy Gallery Koyanagi, Tokyo.


无论是使用录制声音的物质性来创造图像,例如他著名的物影照片(photogram)系列,还是如“图形乐谱”(graphic scores)一般将图像转化为声音的创作,马克雷的艺术实践都存在于音乐和图像这两种文化形式的交汇点。在“图形乐谱”中,来自我们日常环境的图像被给到音乐家作为创作音乐的乐谱。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无题》(Untitled),2004年

物影照片
© Christian Marclay. 


此次展览还包括以拟声词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挪用自最初在日本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文的漫画,例如有声“图形乐谱”作品《漫画卷轴》(Manga Scroll, 2010)。在声音和视觉、日常物品和艺术、信息和物质以及不同文化之间来回转换,马克雷的创作探索了转译过程中固有的创造性可能与矛盾。凭借敏锐的眼光和耳朵,以及低调的幽默,他使人们去关注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感觉和感知,同时揭示出人类交流的不稳定性。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

《环绕声》(Surround Sounds),2014-2015年
视频装置
摄影:Ben Westoby
© Christian Marclay. Courtesy White Cube, London, and Paula Cooper Gallery, New York.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雷的作品亦被观众与听众“转译”成各种各样的开放式体验。例如,他早期的代表作《没有封面的唱片》(Record Without a Cover, 1985)是一张没有任何保护性包装的黑胶唱片,这使得运输、储存和播放时造成的损坏,也成为唱片中录音的一部分。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

Christian Marclay

1955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圣拉斐尔,

现生活、工作于伦敦和纽约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摄影:The Daily Eye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于1955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圣拉斐尔。1975年至1977年间,他曾就读于日内高等视觉艺术学院,后于1977年至1980年在波士顿马萨诸塞州艺术学院学习,并在1978年作为交换生在纽约的库伯联盟学院学习。近四十年来,马克雷不断探索当代文化中声音与图像的交集,创作出这两种不同的感官体验相互补充而又相互挑战的作品。


马克雷的作品曾在国际上众多美术馆和画廊展出,包括 2019年在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的大型个展“创作”(Compositions)。2019年8月至10月,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展出了马克雷的五部分装置《声音故事》(Sound Stories),该作品由Snapchat中录制的声音和视频组成。同年10月,马克雷的视频作品《口香糖》(Chewing Gum)作为纽约时代广场“午夜时分”(Midnight  Moment)的一部分,每晚在广场中的电子屏幕上放映。其他重要展览的举办地包括苏黎世美术馆(1997)、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2001)、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2002)、纽约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2010)、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中心(2011)、瑞士阿劳美术馆(Aargauer Kunsthaus , 2015)和札幌美术馆(2017)等。


马克雷凭借其24小时影像作品《时钟》(The Clock)荣获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Golden Lion)最佳艺术家奖。该作品于2010年在伦敦首次放映,后于全球多地展出,其中包括:保拉·库伯画廊(2011)、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2012)、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2013)、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2014)、蓬皮杜梅斯中心(2014)、伊斯坦布尔SALT Beyoglu艺术中心(2014年)、里斯本贝拉多收藏博物馆(2015年)、新奥尔良三年展(2016年)和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2018年)。


克里斯蒂安·马克雷:转译声音和图像的解构大师 声音 克里斯蒂安 马克雷 图像 大师 兴趣 WIRE 艺术家 Marclay 东京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