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
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
天才纵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伯年作品专题展(南昌站)
| 展览时间 |
2021/12/30—2022/03/20
| 展览地点 |
八大山人纪念馆真迹馆二楼
| 指导单位 |
中共南昌市委宣传部
南昌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中共青云谱区委
青云谱区人民政府
| 主办单位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
| 协办单位 |
青云谱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
| 艺术家 |
任伯年
费丹旭 陈淳 朱耷
华嵒 任熊 任薰
吴昌硕 任预 任霞
倪田 徐悲鸿
2021年12月30日上午10点,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八大山人纪念馆联合主办的首届南昌艺术季系列活动之“天才纵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任伯年作品专题展(南昌站)”在八大山人纪念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为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展期3个月,将持续至2022年3月20日。此次展览展出作品共计50件(29套),其中任伯年作品16套,相关12位艺术家作品13套。
展览共分为“艺法古今”“韵胜恒蹊”和“润泽百年”三个篇章,展示任伯年这位处在承前启后历史时期的画家的艺术历程,理清他的师法来源、串联起近现代美术的面貌、梳理他对艺术变革带来的影响,从任伯年这一个案反映中国绘画发展的变化。
八大山人是中国文人画和写意画的高峰,任伯年的笔墨造诣颇受其影响,薛永年先生评任伯年“学古而变,取洋而化”,他从八大山人处领会到了“悬腕中锋”的绘画技巧,磊落爽利的画风。此次展览也特别纳入八大山人纪念馆馆藏八大山人等作品,尽可能完整呈现展览脉络。任伯年作品来到南昌,走进八大山人纪念馆,这也是两位艺术大师的碰撞。
任伯年简介
任颐(1840年-1895年),即任伯年,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清末著名画家。

前言(节选)
在近代中国绘画发展的进程中,任伯年是别开生面的一位人物。薛永年先生曾评价任伯年“学古而变,取洋而化”,认为他能敏锐地洞察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趣味,用长舍短地寻求有新意的艺术语言。这与近年来国家对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态度相宜,同样强调以辩证的态度回看传统、以积极的思想推动当下,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重新思考任伯年超越时代的卓越成就,如何激发今天的社会公众与学院师生从其艺术中汲取养分,便成为美术馆构思此展的初衷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是艺术作品的汇集之地,是思想碰撞和学术研究的开放场域。以展览作为桥梁,向公众推介藏品、分享研究,亦是美术馆的重要职能。自20世纪50年代建馆以来,美术馆始终围绕美术史研究和学院学科建设展开收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积累十余个品类、两万余件藏品,为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财富,其中亦包含众多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这其中,“任伯年作品”是美术馆重要的个案收藏。此项收藏得益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美院老一辈艺术家,在思考中国近代美术史发展的维度上,重新挖掘任伯年艺术的人民性与开创性,重视其在美术史中的转折性地位及其对于中国画教学的现实意义。相关工作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藏品积累主要有两个来源:一则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前身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时期,通过文物商店等机构购藏;二则来自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接受的捐赠和购藏,丁井文等前辈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距今已累计任伯年作品五十余套,海派(任薰、任熊、虚谷、吴昌硕等)及相关作品数十套。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虽有零散的任伯年精品在研究和展示中常常亮相,如《以诚小像》等,但仍有更多佳作尤遮颜面,如《玉兰》《松鸠图》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任伯年作品”更未曾以整体面貌集中登场。如何将分散的研究与藏品有效聚集,如何梳理任伯年藏品与其他收藏的横纵联系,是美术馆策划此展的另一动力。基于此,美术馆作了诸多努力,具体为:对藏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对部分残破失修的作品装裱修复、对画面的款识钤印编写著录、对作品的内容加以分析整理,等等。本次展览即为阶段性成果之一。展览将任伯年置于历史语境中,以“天才纵横”为题,通过三个篇章展示任伯年,这个站在古代与近代、中国与西方交融的十字路口上的艺术家的艺术滋养、艺术成就和后世影响。从我们的愿景来说,旨在一以任伯年串联起从明清到现代、五百余年间中国绘画发展的一个侧面,在突出展示其超群的绘画造诣的同时,亦尝试部分理清任伯年的师法来源;二以任伯年串联起学院对中国历代书画的收藏脉络及其与中国画教学的逻辑关系,在重新解读任伯年作品如何融汇传统基因与创新元素的同时,亦激发观者思考艺术家的个人探索对艺术史变革的推动作用。此次展览的三个篇章共计展出任伯年作品16套,及相关12位艺术家作品13套,还特别吸收了八大山人纪念馆朱耷等人的代表作品,为展览的叙事结构缀补了精彩部分。

在任伯年的成长与成名阶段,前贤和师友的滋养不可或缺。其画中既有师法白阳(陈淳)、辄仿新罗(华喦)的跋文,得老莲(陈洪绶)画法、撷南田(恽寿平)笔意的踪迹,也有对任熊的雅俗共赏、任薰的奇躯伟貌等特点的切磋学习,更毋提任氏曾有“小楼”署款以示其对费晓楼(费丹旭)秀逸雅致的仕女画风的仰慕。如其言,幸运的是多交益友。基于此,展览的第一篇章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藏品中梳理出数位对任伯年的艺术趣味与笔法造诣卓有影响的明清画家作品,来展现任伯年如何从古今艺术中汲取养分,其中还包括八大山人纪念馆的两件朱耷作品,以展示任伯年中年后磊落爽利画风形成的源头之一。特别展示的民间肖像画和珍藏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图书馆的土山湾画馆图画范本,是本篇章引导观者思考任伯年绘画中传统技艺与西洋艺术影响的另一视角。

陈淳《白芙蓉》轴
明
纸本水墨
纵50.7厘米,横27.3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费丹旭《红妆素裹图》轴
1841年
绢本设色
纵123厘米,横33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华嵒《牧牛图》轴
清
纸本设色
纵125.5厘米,横4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熊《狗》轴
1854年
纸本水墨
纵64厘米,横32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薰《钟馗图》轴
清
纸本设色
纵98厘米,横32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向左滑动观看更多作品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的一件任伯年《山水》跋文中,有时人对任伯年的评价:“落墨高超,脱尽恒蹊,一以韵胜,非时史所能骤企。”可见,任伯年的艺术造诣能够时为巨擘,在于其学法不泥法,以气韵、气象别辟畦径。具体而言,一则在用笔、构图、造型上大胆求变,不计工拙,性至笔随;二则重视写生、师法造化,落笔重灵隽、韵致。为晚清摹习为主的画坛带来了鲜活气息,更开近代中国画之新篇。其人物多求传神,工写结合,远视神态丰采毕露,近观线条率性奔逸。本篇章人物部分展示的《以诚小像》,以寥寥数笔勾画出人物轮廓,酣畅淋漓的墨气表达出人物蓬松的毛皮衣领;所绘《米癫拜石》姿态夸张,人物瞥向画外,得其神髓,又洗发新趣。其花鸟多以没骨法分点面目、焦墨钩骨,生态尽得。花鸟部分所展示的梅花、牡丹、月季、兰花、菊花、枇杷、茶花、鹦鹉、麻雀、八哥、蜡嘴雀、鹭鸶、乌鸡、太平鸟等,多为任氏悉心观察生活所捕捉到的生动姿态,画面动静相生之余,也反映出他对生机盎然的自然世界的由衷热爱。

任伯年《以诚小像》轴
1877年
纸本设色
纵102厘米,横4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伯年《米癫拜石图》轴
1892年
纸本设色
纵167.5厘米,横4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伯年《钟馗图》轴
1874年
纸本设色
纵135厘米,横64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伯年《富贵平安图》轴
1874年
纸本设色
纵93.2厘米,横39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伯年《玉兰》轴
1881年
纸本设色
纵174.5厘米,横93.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伯年《紫藤八哥》轴
1886年
纸本设色
纵144.5厘米,横78.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向左滑动观看更多作品

展览的第三篇章以一组任伯年画稿为开端,旨在引出任伯年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画坛的影响。在这套画稿中,有与吴昌硕往来甚多的日本汉学家长尾甲之印(石隐眼福),有任伯年弟子王一亭的题跋。吴昌硕、王一亭以及倪田、王梦白、陈半丁等人,在学艺阶段或受教于任氏,或临习任氏作品揣摩笔墨技法。如吴昌硕受其点拨以书入画成为海派另一代表,倪田学其人物造型以开任氏一派。这其中,尤以徐悲鸿对任伯年艺术的推崇在新中国画运动中意义深远。在徐氏所提倡的现实主义中国画改良理念中,他将任伯年融汇写实与写意、传统与创新的艺术探索作为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一种有益参照,在其个人画作《三鸡图》以及徐氏传派乃至1946年之后的北平艺专中国画教学中皆能看到这种传承意味。

任预《鸟巢禅师》片
1895年
纸本设色
纵77厘米,横37.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霞《风尘三侠图》轴
1906年
纸本设色
纵149厘米,横40.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吴昌硕《荷花图》
清
纸本设色
纵242厘米 横60厘米
八大山人纪念馆藏

倪田《米芾拜石》轴
1916年
纸本设色
纵147厘米,横79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徐悲鸿《三鸡图》轴
1937年
纸本设色
纵84厘米,横50.5厘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向左滑动观看更多作品
开幕现场

出席开展仪式的领导和嘉宾代表共同启动开展仪式

江西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丁新权致辞

市政协副主席黄小华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致辞

八大山人纪念馆馆长周晓健致辞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敏 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进行导览
展览信息

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
天才纵横——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任伯年作品专题展(南昌站)
总策展人 :范迪安
学术主持 :苏新平
学术顾问 :薛永年 黄小峰 邵彦
展览总监 :张子康 韩文超 周晓健
展览统筹 :王春辰 吕翔
执行策展人 :高高 刘希言 李垚辰
中央美术学院工作组 :纪玉洁 刘宇晗 王春玲 华田子 张弘 窦天炜 徐研 梅琦 王瑀 刘士滢 何一沙 吴靖 贺伊飞 王静 杨柳 门靖 寇蕾 岳君瑶 陈冠石 尹梓涵 陈淑君 李子衿
八大山人纪念馆工作组 :万建怀 胡凌昊 吴炼 陈刚力 陈薇 胡边 钟力文 彭琮娉 袁方 高慧 胡淑梅 张颖 彭大卫 廖阳 龙屹 占豫虹 应陈杰 王馥荃 张晓芹
主编 / 何一沙
责编 / 吴靖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 预约参观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微信公众平台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官方微博账号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 抖音官方账号
Cafam

< 快手官方账号
CAFAMuseum

< 官方网站
www.cafamuseum.org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