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文化互动体验店-七茶研究所

非人类艺术家《受造物乐队》演出(2019)

6年前,三个年轻人因为喜欢新媒体艺术而相互结识,志同道合的他们决定一块做些有意义且有意思的事,即使当时还没有非常明确的商业计划书及未来规划,但这也并没有阻碍他们在厦门一起创立了SEEEKLAB团队。
SEEEKLAB这一团队名来源于“Seek”一词,意为寻求;而Seeek却比seek多了一个e,他们为每个e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分别代表的是Electronics(科技)、Entertainment(娱乐)及Enlightenment(启示)。他们希望用电子科技的手段去做设计,输出具有互动性、娱乐性的体验内容,并且能够为互动者带来一些启示,这便是他们团队成立之初的愿景。
在团队成立初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接触到了“雨人”这一特殊群体。“雨人”一词来源于电影《雨人》,用来泛指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们。在学校里与这些孩子们线下互动的时候,他们发现这群孩子们更愿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喜欢跟别人有过多的身体接触;此外,他们也不了解如何去跟他人互动,如何去接受别人的关爱跟关心。

新媒体艺术巡展《大雨,声音和发光体》
孩子们的这种孤独感,使团队成员们萌生了想要为他们做些什么的愿望。他们的第一件展览作品《大雨,声音和发光体》就此诞生。在线下展览中,他们将无数硕大的雨滴布满了整个空间,一切的互动都从“触摸”开始,在这里,“触摸”变得可视可听可感。
当孩子们的双手触摸到其中一个雨滴时,雨滴迅速变幻成新的色彩,并依次传递给整个空间中其他的雨滴。在空间中,还有一条“神奇”的发光凳子,当两个人同时坐在这条凳子上,彼此的身体产生接触时,整个空间中的雨滴颜色也随之发生转发,同时演奏起一首美妙的乐曲。
在这个空间里,“触摸”于孩子们而言不再是可怕的,而是美丽且动听的。SEEEKLAB团队的成员们希望通过这件作品,能让这群孩子们在与人接触的道路上往前迈出一步,体验与人接触的感觉。与此同时,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够让更多人去了解、关爱这群特殊的孩子们,对他们多一点理解和包容。他们用科技向这群特殊孩子们传递了独一无二的温度与善意。
至今,这场公益互动巡展已经持续了五年,走过厦门、北京、上海、南京、长沙、杭州、西安、宁波、成都、广州、南宁等诸多城市,覆盖人数超过一千万,装置互动人次超过了38万次。
在采访过程中,SEEEKLAB创始人之一施爱迪说到:“我们始终在作品中寻求装置之于人情感的意义,希望通过创作来跨越人类情感和科技之间的界限,找出表达观点的新方式。” 这种人文关怀也贯穿在他们创作道路上的始终。
《集福信箱》是一件特殊的作品,它是SEEEKLAB团队成员装置设计师钱晨送给奶奶的春节礼物。因为工作的缘故,钱晨与奶奶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最近几年春节,奶奶都会好奇为什么大家都捧着手机,到处扫福字。而她对手机“集五福”这种新的春节仪式感到无所适从。
互动装置《集福信箱》(2019)
钱晨开始思考,如何让奶奶不使用手机也能参与进这场时尚的春节游戏中呢?于是,她开始着手制作“集福信箱”。奶奶只需要把平日生活里遇到的福字收集起来,投递到信箱中,便可收到一份来自远方孙女的图片祝福。一个简单的装置,意外让奶奶变成了“集福狂人”,生活里寻常可见或是意想不到的“福”字,都被奶奶投递到了信箱中。

小小的装置竟变成了两个人彼此间新的联系方式。以前她与奶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见上几面,而现在她们可以随时随地互相分享生活。科技的发展会使两代人间的交流产生代沟,但当科技辅之以“温度”后,却使两代人的距离被快速拉近。
不止“集福信箱”,团队中的其他许多作品也都来源于团队成员生活中的故事,李营老师便是其中之一,他非常擅长将一些废弃的汽车零部件进行重塑,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他早年曾做过印刷工、焊工、电工,还尝试办过修车厂。看似与艺术创作毫无关联的生活经历,也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可他却创作出大量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
非人类艺术家《受造物乐队》演出(2019)
在2003年,他收养了一位罹患脑瘫、行动不便的女孩。尽管女儿的身体与其他人相比有所缺陷,但却拥有完整、充沛的情感。女儿的成长使李营意识到:“人在低谷的时候并不是所谓的被人放弃,或被社会淘汰,大家其实都有一些发光发亮的点可以被发掘。”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开始了关于旧零件的创作,希望使废弃零件能够得到重生。

非人类艺术家《受造物乐队》演出(2019)
《受造物乐队》是其代表作之一。老旧的收音机、不成对的金属刀叉、甚至是被毁坏的共享单车……李营老师用这些看似“无用”的事物,加上吉他、钢琴、架子鼓、钢片琴,打造出了一支“非人类乐队”——受造物乐队。乐队中的三名吉他手、一名鼓手、一名钢片琴手和一名钢琴手,为观众们带来独一无二的音乐感受。
世人眼中的废料,在爱中会变成珍宝。装置可能是冰冷的,但其因为爱的浇筑而产生温度,唤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SEEEKLAB团队用装置的方式,向观众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有温度的故事。

于SEEEKLAB而言,在“如何去表达”这个问题之前,更重要的是对命题的探讨,比如他们一直在探讨的“温度与科技”、“城市、科技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在这些探讨之后才再去思考如何表达,在创作命题中如何更好地表现。创始人施爱迪在采访过程中提到:“关注都市人群心理,也是我们一直在持续研究的作品线。”
《泡泡心语》是放置在一个宽阔广场上的互动装置,从远处看非常像是一个城市景观。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开启互动,按住语音条畅所欲言。发送完毕后,社交聊天中的会话气泡瞬间 “飞出”手机屏幕变成了真实的泡泡。观众的“心语”也有机会登上心语墙,让整座城市倾听你的声音。


互动装置《泡泡心语》(2021)
这件互动装置承载了无数互动者们的情感分享,或是快乐,亦或是悲伤。许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在这个装置中去分享、去表达、去倾诉。每个人的分享都被存储在了这个看似是城市景观的装置体里,也许在未来的某一时期,就会被另外一个陌生人去唤醒与分享。


互动装置《泡泡心语》(2021)
“这是在城市里陌生人之间很奇妙的一种情感联结,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为都市人群提供一种心理或情绪的宣泄。”
在SEEEKLAB独特的表达方式下,艺术不再单单只存在于美术馆,而是融入生活,通过互动与大众产生情感碰撞。身处城市中,他们观察到了城市中人群的孤独感。人们渴望拥有在城市生活中的归属感以及真实走心的社交关系。围绕着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创造了不少以此为出发点的作品,希望更多都市人群在城市里感受到彼此的温度。
提及作品的创作过程,团队非常重视观众在整个互动中的体验。在作品创作中,由于现场观众的多元性,他们往往会将作品分为三个不同的体验维度,这三个维度也对应了团队名称SEEEKLAB中的三个e(科技、娱乐、启示)。
观众们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来体验互动装置,或是希望拍到一些不错的照片,这是创作的第一个维度:为观众带来娱乐感;观众希望通过互动,得到一些不错的反馈,这是创作的第二维度:用科技带来全新的体验;如果观众能与作品产生了非常深入的交互,并获得了一些想法或是启示,这是创作的第三维度:使观众获得启示。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这三个维度的层次感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总是离不开对艺术与科技两者关系的探讨。对于这个问题,施爱迪提到:“新技术的出现总会带给大家惊喜,但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多更厉害的技术出现,之前所用的那些技术可能很快就会被忘记,然后被替代。”
在当前这一快速发展的信息爆炸的阶段,有非常多新的技术可以去运用。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可以用到的技术非常多,比如增强现实、虚拟现实、语音识别,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技术都可以非常好的成为表达作品的一种方式。
市面上以科技为主导的设计与产品非常多,但往往给人一种冰冷的科技感。而这也是SEEEKLAB团队坚持作品需要“温度”的原因。在酷炫的科技手段之外,更需要打动人的创意和概念。他们希望在作品中能够多一些洞察,在体验者心中留下些什么。这是他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一直在这样的想法下创作作品。
“我们更看重我们作品本身的概念,而并非用多炫酷的技术去实现。”

茶文化互动体验店《七茶研究所》(2021)
“七茶研究所”是SEEEKLAB团队打造的茶文化体验馆。展厅中共有七大不同板块,包括茶厅、制茶、炒茶、闻茶、拣茶、茶坊和茶趣。在整个作品当中,他们将互动科技与传统茶文化结合,用艺术审美和趣味互动体验,带着大家完成了一次茶的风味之旅。


当体验者进入空间后,他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茶的历史;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互动去体验到从采茶到茶叶出品的完整工艺;在茶坊空间中,他可以亲自体验如何泡茶;在茶趣空间中,通过空间里的道具,打造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四个维度的沉浸式体验,让体验者以平静、愉悦的心情进入茶境。

提及“七茶研究所”的制作思路时,他说:“技术不是唯一的突破口。”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创作茶文化体验馆时,他们更愿意将精力放在研究茶文化这件事上,去研究行业里哪些品牌对茶的传播有更深入的研究。于他们而言,技术并不是唯一的突破口,也不是唯一一个可以打动观众的点。
无论是新文化还是传统文化,用新的方式表达都是一次对文化的重新洞察。茶文化在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且拥有非常庞大的消费人群。当面对年轻的消费人群时,该如何将传统文化变成一种新的体验,这是他们在这个作品中去探究的问题。他们希望用新媒体的方式让更多人年轻人去了解茶文化,对喝茶这件事产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一些有趣的互动方式结合在地文化,为传统商业空间赋能,为观众打造一个全新的体验空间。
除为各大品牌服务外,他们也在不断探索自身品牌的文化输出。“我们一直在探索怎么去做一些可复制性的内容,而不是仅仅单一地去为一些品牌服务。我们在不断尝试围绕着自己的品牌IP去做一些文化输出。”

线下实体店铺“AT SEEEKLAB”
AT SEEEKLAB是他们选择文化输出方式的载体,这是SeeekLab首次开设的线下实体店铺,位于上海的爱琴海购物公园。他们用想象探索着未来门店新概念。在线下实体店内,分为明区与暗区。在暗区,放置着他们以往创作的作品,包括城市气泡、受造物乐队、书桌台等等。在明区,他们会售卖品牌的周边产品,包括衣服、帽子或是其他有意思的小产品,将科技装置的元素和时尚进行融合。
店铺明区:售卖品牌周边产品

店铺暗区:作品展陈
对于未来的发展,他们希望继续运用新媒体的手段,始终坚持去做“有温度的科技”这件事;也希望继续做一些与亲子、宠物、老人等有关的量产化产品。
最后,谈及对后辈的寄语时,创始人施爱迪说到,“文化输出是一件非常痛苦且持久的事情,并非在短期内就可以得到非常快的收获。希望大家仍能够坚持去做这件事。”

SeeekLab工作室实景
艺术家专访推荐
他用算法代码让艺术“开花”







已展示全部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