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dex}}/{{bigImglist.length}}
{{memberInfo.real_name}}
{{commentname}}

王小雨 | 文化研究关键词:绵延

{{newsData.publisher_name}} {{newsData.update_time}} 浏览:{{newsData.view_count}}
来源 | {{newsData.source}}   作者 | {{newsData.author}}
王小雨 | 文化研究关键词:绵延 王小雨 文化 关键词 文化研究关键词 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柏格森 著作 论意识的直接材料 当中 崇真艺客


        绵延         

王小雨 文,

选自《文化研究关键词(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


绵延是柏格森在其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当中首次提出来的时间性概念,这一概念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核心,它贯穿着柏格森的整个思想生涯。


绵延,在字面意义上来理解,便是某种事物占据着一定的时间。柏格森认为,我们理解时间的方式是错误的,原因在于把时间与空间混同起来,将时间仅仅视为衡量运动的一个参数,这在笛卡尔和牛顿以来的时代成为一个主流认识,其影响延续至今。强调绵延,对于柏格森来说不是为世界补充一个被遗漏的知识,而是揭示在我们科学与哲学的思想传统中,人们已经习惯以空间化的方式去看待世界,从而忽略了世界流变、运动、创造的本性,这一本性扎根于时间。提出绵延,就是将时间归还给世界,就是要建立一种能够把握事物时间性质的哲学。


最初,柏格森从意识的层面入手,提出意识的直接材料是“心理事实”,并将其界定为:“这些事实都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处于绵延之中而不是空间之中,占据着时间而不是广延。”具体地说,心理事实只占据时间,而非空间,它首先是一种流动的、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存在,我们不能将其归纳为一个静止的结构或概念;由于其流变的性质,我们无法对心理事实进行量化,也不能拆分成更小的单位来进行分析;心理事实是独一无二的,属于个人的意识领域,有别于可在公共领域当中共同探讨的物理事实。心理事实具备流动、变化、绵延的性质,这看起来并无新鲜,但柏格森进一步说,在我们的意识活动中,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自我,一个是深层自我。表层自我是社会性的,往往出于交往、表达的需要,将知觉、情绪、观念等进行区分、整理、归纳,使其明晰化——这是一种仍然以空间化操作为主的意识活动。而深层自我则直接由时间性的心理事实构成,一方面,它是变动不居的,另一方面,它是繁复杂多的,意识不仅仅只是一个连贯的观念,它是充满杂质、涡旋、暗涌的河流。在柏格森看来,只有深层自我才保留了生之活力,而表层自我则是将这种活力减缓、阻断。将心理事实等同于自我,就意味着柏格森进入了“我思”的领域,这个时候,他与笛卡尔之间的对立便得以彰显。笛卡尔的我思,是一个典型的空间化的形象,无论意识活动如何强烈、发散,都归属于一个安静的、边界确切的主体,犹如坐标系中的一个稳定质点。柏格森不满于此,在他眼中这无异于泯灭自我的“生命冲动”,自我的本性应是绵延的,在“无拘无束的自发性”之中自由地生成、创造。实际上,柏格森将时间、绵延、意识及自我统一了起来,这四者本来为一。

王小雨 | 文化研究关键词:绵延 王小雨 文化 关键词 文化研究关键词 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柏格森 著作 论意识的直接材料 当中 崇真艺客

然而,柏格森并没有止步于意识,他进一步将绵延的性质推演至物质世界。在《物质与记忆》当中,借助影像(image)概念,他将物质与精神间的森严界限抹去了。在柏格森看来,一切事物都是由影像构成,他说:“我把影像的集合叫做物质,而把能够与一个行动的特定影像(人的身体)相关联的那些影像叫做对物质的知觉。”也就是说,人们对物质进行感知,是两种影像集合体间的碰撞过程,而知觉则是身体在与物质的遭遇中所“过滤出来的影像”。知觉并不是意识对事物的再现,而是直接属于物质,换言之,物质本身就是知觉,它也是精神性的,只不过它缺乏生命冲动,所以表现出重复和怠惰的表象,是“最低程度的精神与绵延。” 而人的精神生活之所以体现出更强的生命活力,是由于记忆的运作。在柏格森看来,我们的记忆就像一个持续滚动的雪球,将所遭遇的一切雪片般的知觉纳入自身保存起来,这个不断膨胀的记忆实体,持续伴随着我们去经历迎面而来的每时每刻。所以,我们的每一次觉知,都是在纯粹记忆的伴随下所进行,每一个知觉都是在记忆的参与下所生成。记忆成为创造的源泉,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意识流,都是“对我们整个过去生活的一次一次的重复”,但每一次重复都实现着差异。无论精神还是物质,一切都在绵延,它就是世界的本性。如果说,在《意识的直接材料》中,柏格森论述了绵延的性质,那么在《物质与记忆》中,则是借助影像、知觉、记忆等概念说明物质与精神如何绵延着。


绵延总是处在流变之中,既然我们不能像制作标本一样,将其捕捉、固定从而进行测量、分析,那么,我们如何去思考绵延?柏格森认为,我们只能通过直觉(intuition),直觉就是一种绵延的思,一种持续不断的思想行动。传统形而上学以抽象概念对事物进行把握、分析,概念体系将事物的方方面面剥离开来,纳入其编织的网格之中,事物的本来面貌被毁坏了,其自身的活力也丧失了。而直觉则直接面对经验本身,跟随、参与绵延的运动。对于柏格森来说,直觉不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模糊情绪,而是一种严谨的方法。这种方法诉诸于一种形象化的概念形式,这种概念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表象,实际上,柏格森所意指的就是隐喻化的哲学语言。无论如何,思辨终将要诉诸语言,虽然语言的结构性力量有将事物静态化的危险,但隐喻,仍然能够没入事物的实在并将绵延准确地暗示出来。

王小雨 | 文化研究关键词:绵延 王小雨 文化 关键词 文化研究关键词 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柏格森 著作 论意识的直接材料 当中 崇真艺客

柏格森的绵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德勒兹。后者的时间哲学呈现出复杂精妙的结构和令人炫目的拼贴式风格,从康德,到胡塞尔,再到海德格尔关于三种综合和时间性的论述成为其时间观念的文脉线索,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的概念框架,其思想内核则是柏格森-尼采-斯宾诺莎的三位一体,然而,柏格森的绵延思想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说,德勒兹以某种方式重写了柏格森的全部著作,一种从重复到差异的绝佳范例。在《柏格森主义》一书中,德勒兹强调,在柏格森思想中“只有一种时间,尽管有无数实际的流,这些流必然分享同一个潜在整体。”也就是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绵延,但这个绵延整体并非是一切事物之和,它是一个活的机体,生命能量在其内部流动着、喧嚷着,这个作为“一”的绵延是一切事物进行绵延的条件,而一切事物又是其生命的现实化。赫拉克利特说,“一是一切”,这句古老的格言在柏格森的绵延思想中得到了回响。德勒兹则将时间与“一是一切”统一在自己的单义性存在论之中,这是《重复与差异》的核心,也是德勒兹思想的奠基。

王小雨 | 文化研究关键词:绵延 王小雨 文化 关键词 文化研究关键词 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柏格森 著作 论意识的直接材料 当中 崇真艺客

相关文章

庞红蕊 | 文化研究关键词:动物问题

马特 | 文化研究关键词:人类纪

安婕 | 文化研究关键词:治理术

邰蓓 | 文化研究关键词:赛博格

李楠 | 文化研究关键词:后人类

董树宝 | 文化研究关键词:逃逸线

赵文 | 文化研究关键词:客体导向本体论

王彦军 | 文化研究关键词:诸众

张杰 | 文化研究关键词:移动性

张凯 |  文化研究关键词:赤裸生命

上官燕 |  文化研究关键词:暴力


王小雨 | 文化研究关键词:绵延 王小雨 文化 关键词 文化研究关键词 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柏格森 著作 论意识的直接材料 当中 崇真艺客


王小雨 | 文化研究关键词:绵延 王小雨 文化 关键词 文化研究关键词 修订版 江苏人民出版社 柏格森 著作 论意识的直接材料 当中 崇真艺客
{{flexible[0].text}}
{{newsData.good_count}}
{{newsData.transfer_count}}
Find Your Art
{{pingfen1}}.{{pingfen2}}
吧唧吧唧
  • 加载更多

    已展示全部

    {{layerTitle}}
    使用微信扫一扫进入手机版留言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长按识别二维码分享朋友圈或朋友
    {{item}}
    编辑
    {{btntext}}
    艺客分享
    {{mydata.real_name}} 成功分享了 文章
    您还可以分享到
    加载下一篇
    继续上滑切换下一篇文章
    提示
    是否置顶评论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取消置顶
    取消
    确定
    提示
    是否删除评论
    取消
    确定
    登录提示
    还未登录崇真艺客
    更多功能等你开启...
    立即登录
    跳过
    注册
    微信客服
    使用微信扫一扫联系客服
    点击右上角分享
    按下开始,松开结束(录音不超过60秒)